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统筹城乡发展视角下农民工归宿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胡蓓蓓

  摘要: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减少,企业经营遭遇困境,部分企业已处于倒闭、停产、半停产状态,迫使企业不得不大幅度裁员,以至在2009年春节前出现大批量农民工提前返乡现象。与此同时,国家相继出台了很多惠农改革措施,让更多的返乡农民工能加入建设新农村的大军。无论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还是从解决农民工归宿的问题的角度,或者说从整个国民经济长远健康发展来看,农民工回到农村建设新农村是一个良好的归宿选择。
  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农民工;归宿
  中图分类号:F30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4-0042-02
  
  在我国,尤其是逢年过节,无论是汽车还是火车上,总可以看到无数奔波劳碌的农民工,带着激情与梦想,离开生养多年的家乡,涌入陌生的城市,寻找落脚点。面对复杂的城市环境,农民工很难被城市认同,也失去了应有的归宿感。对农民工歧视、侮辱的报道也比比皆是。结果,他们虽然身在城市,根却还是在农村。2008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经济开始走向萧条,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东南沿海地区数十万企业破产关门,数千万农民工打起包裹,带着无限留恋和无奈,回到农村。通过新农村的建设,他们能够将城市文化、资金、技术、信息带入农村,最终也能解决自身的归宿问题。
  
  一、农民工就业现状
  
  (一)农民工总体数量大
  从国务院农普办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的数据显示,全国有5.3亿农村劳动力,除去从事农副业者及其在乡镇企业工作的外,其中1.3亿转向城市打工。而在2009年2月2日国新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也表明,在1.3亿外出农民工中,大约有2 000万的农民工由于经济不景气失去工作或者还没有找到工作就返乡了。所以在农民工这个庞大的群体中,每年有那么多的流动劳动力进入城市寻求工作,而城市中每年的待业人员也在不断增加,同时又不断有新增劳动力的出现。因此,城市的就业压力很大,要解决好农民工就业问题并非易事。
  (二)农民工非正规就业特征比较明显
  1.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比较低
  外出就业者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为8.64年,接近初中毕业,比未外出者高1.74年,比就地转移(含外出不足3个月)者低0.01年。曾外出回流者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为7.49年,虽高出未外出者0.59年,但比1999年外出者低1.25年。不管是在北京、上海、深圳还是其他城市,进入视线最多的就是农民工,由于他们的教育程度比较低,他们所在的岗位,大多分布在建筑业、餐饮业、制鞋、制衣、玩具、家具、水泥、化工、仓储等一些城市居民不愿意做的“脏、累、苦、险”等职业。受文化程度的制约,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只能靠出卖体力谋生。即使少数有技术者也是比较简单的技术,仅适宜于城市非正规部门的工作。
  2.农民工的工资水平较低
  2006年国家统计局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专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工的平均月收入为966元,一半以上的农民工月收入在800元以下。在2006年国家统计局的调查中,共调查各类农民工29 425人,其中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占19.67%,月收入在500―800元的占了被调查的农民工总数的33.66%,只有一成的农民工月收入超过1 500元。农民工月生活支出占月收入的42.75%――农民工每月个人的平均支出为463元。其中,用于住宿费用的平均支出为72元,用于食品费用的平均支出为235元,用于文化娱乐的支出平均为47元。在调查的12个行业中,采矿业的农民工平均月收入最高,为1 327元,其次是建筑业,平均月收入为1 178元,然后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平均月收入为1 104元。平均月收入较低的行业为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分别为856元、796元和771元。
  3.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缺失
  一些劳动力市场普遍存在超时间工作、超强度劳动,没有城市居民所拥有的住房、医疗、失业、义务教育、养老等方面的社会福利。另外,农民工的居住条件也极其艰苦,农民工在城市打工大多居住在简陋的宿舍,其中有29.19%的农民工居住在集体宿舍里,有20.14%的人居住在缺乏厨卫设施的房间,7.88%的人居住在工作地点,6.45%的人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还有12.54%的农民工在城里没有住所,只能往返于城郊之间,或回农家居住。农民工工作之余的主要休闲方式仅为看电视、睡觉等,几乎没有其他娱乐活动。一些建筑行业的男农民工的健康隐患问题也是屡屡见于报刊新闻,同时煤矿各类事故也是屡禁不止。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也存在问题,只有很少比率的农民工外出务工经商的能带子女在当地城市上学。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迁移,派生出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和智力培养方面的问题也值得深思。
  (三)农民工现实的选择
  通过对农民工现状的了解,可以看到在农民工循环流动过程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经过自己的努力和拼搏,在事业上获得成功,能在城市打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能够长期留在城市;或通过婚姻,能够在城市安身立命,繁衍生息。而绝大多数的农民工,在城市经历沧桑坎坷,当过了打工的最佳年龄的时候,最终还是要选择回到生他养他的老家,过上往日的乡村生活。他们是农民工阶层的绝对主体,他们现实的状况决定了农民工未来归宿意愿。
  
  二、对农民工归宿选择的思考
  
  每年大量农民工离开家乡出去务工,农村人口和劳动力数量相对减少,但另一方面,农村的住房却在不断地增加(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全国农户平均每年新增约8平方米的钢筋混凝土住房面积),而且据调查,我国农户大约有25%的住房常年没人居住,其资源价值约2万亿元人民币(每平方米按260元计算)。如果这些资源交易进一步市场化,资源的价值也会逐步增加,这样大量闲置的资源如果没有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对于我国耕地保有量的目标是18亿亩,而我国农户总数约2.4亿多户,平均每户耕地面积大约为7亩地的情况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浪费。农民工的根在农村,作为城乡交流的桥梁,他们可以将城市的资金、技术、信息、文化带入农村来建设新农村。
  (一)新农村建设可以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
  新农村建设可以通过改变市场供求关系和提升城市农民工劳动力素质方面来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的二三产业等非农产业来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容量,其次,也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来带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农村城镇化建设,吸引更多的农民工进入小城镇生活就业,也能够增强农民工回乡创业的信心。
  (二)农民工可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农民工回到农村能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推动新农村的建设。农民工通过在城市的多年打拼,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他们能够利用自己的技术、信息、资金投入到农村的生产发展中,同时,国家的支农优惠政策也能激起他们创业的决心,也能带来更多的创业机会,带动更多的农民参与建设新农村。另外,农民工受到城市文化生活和现代文明的多年熏陶,也能对加强乡村文化生活和民主意识,对于农村城镇化建设和塑造新农村的精神风貌能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规模化经营。通过生产畜产品、水果、蔬菜、花卉等农产品,达到农民的充分就业。在种植、养殖、加工、生产的领域中,积极培养一批技术人才,能够起到带头和示范作用,带领农民一起致富。通过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一些农村科技研究队伍,根据乡村本土情况,应用先进技术,发展特色农业产品,打造自己的乡土品牌。
  (二)加强职业教育,塑造乡风文明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的状况需要改变,要从体力型逐步转化为技能型的农民。因此,在农村要进行多方面的职业教育培训,多开展一些农业科技人才的职业培训。需要建立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和吸引有职教和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另外也要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这样对提高农村职业教师的生活待遇,稳定农村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起到很好的作用。职业教育的扩大化,也能够培养一批懂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
  (三)强化民主意识,统筹城乡社会保障
  强化村民的民主、法制意识,提升农村领导干部队伍的素质,增强农村组织队伍的凝聚力和团队意识。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农村干部要起到模范和领导作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该在政府的支持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拓展社会保障资金的融资渠道,使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得到良性发展。尤其是对一些落后的农村地区,要加大政府的投入,把家庭养老和农村养老保险相结合,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
  总之,城乡统筹要求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因此农民工回乡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建设新农村,这样“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态良好”的目标就有了保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15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