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动性视角的农民增收政策执行有效性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西涛 王 炜
摘要:农民增收政策的有效执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政策作用的对象一农民的能动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通过对农民群体能动性的系统分析,提出有效增强农民政策执行的能动性的主要措施:切实加大农民增收政策的宣传力度、社会利用已取得的政策效果强化农民群体能动性、不断提高农民理解政策的能力,增强农民利用政策的意识、及时发布政策执行效果的信息。
关键词:农民;增收政策;政策执行;能动性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2-0050-02
2008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中提到2008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的核心仍然是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因此,对于农民增收政策的执行好坏、农民是否增收成了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但却忽视了政策执行过程中农民这一主要受众的自身能动性问题。本文在增收政策执行和农民政策能动性分析的基础上,寻求提高农民政策能动性的途径。
一、农民群体能动性的内涵及现时表现
农民增收政策的目标群体就是农民,农民群体的能动性是众多影响增收政策执行效果的因素的重要的一方面。能动性是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或影响作出积极的、有选择的反应或回答。人的能动性与无机物、有机生命体、高等动物的能动性有别,称为主观能动性。其特点是通过思维与实践的结合,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所谓的农民群体的能动性,是指农民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身积极主动的特性。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解、接受、利用政策的主观积极性。
农民群体对政策的能动性的现时表现主要是从两个方面体现:一是积极方面的表现,农民对相关的增收政策会主动询问、主动学习、对政策积极宣传、对政策积极响应、对政策积极应用;二是消极方面的表现,农民对相关增收政策会表现出漠不关心、消极抵制等现象。
二、农民增收政策执行与农民群体能动性的关系分析
(一)农民群体能动性影响着政策执行效果
农民是最广大的群体,能否把农民的传统观念、自主创新的能动性调动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民增收政策的执行。过去农民一度的等、靠、要,完全依赖政府,没有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某些政策的执行上影响极其深重。诸如有关农民的提高科技文化素质的政策的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转移富余劳动力政策的执行等方面,在较多的农村地区受到农民群体的消极抵制,不能充分的发挥作用。例如,某县扶贫办给农户购买了种猪,但是,由于农户们对于政策的理解不足,这些种猪没有过夜就被吃掉了。
(二)农民增收政策执行的效果影响农民群体能动性的发挥
农民增收政策所涉及的方面有很多,现选取其中的一些政策分析两者关系。农民增收政策中重要一项是农民外出务工问题。在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核心内容是:取消对企业使用农民工的行政审批,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职业工种限制,取消专为农民工设置的登记项目,逐步实行暂住证一证管理。各行业和工种尤其是特殊行业和工种要求的技术资格、健康等条件,对农民工和城镇居民应一视同仁。这个文件的直接目标群体是流动就业的那部分农民,但是,它赋予全体农民以权利。通过该文件的有效执行,农民的外出务工积极性不断增高。黑龙江省2007年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483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1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1%和32.3%。
农民增收的另外一个途径是补贴,其中农机具补贴是重点。2004年以法律形式出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使农民提高购买农机具的热情高涨。以黑龙江省为例,2005年的政策文件《黑龙江省2005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实施方案》的有效执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充分带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数据显示到2005年底,全省农机总动力达2234.0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4.4%,拖拉机总数达96.14万台,比上年增长14%,其中大中型21.73万台,配套农具达119.62万台套,其中大中型31.88万台套,联合收获机达2.58万台,比上年增加5600多台。
三、提高农民群体能动性促进政策有效执行的途径
(一)切实加大农民增收政策的宣传力度
农民增收政策能否有效的执行,对政策的宣传是第一要务,只有充分了解政策的内涵,才能调动对政策执行的能动性,这就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宣传方式多样化。由于农民群体自身的特点,接受新事物受其教育程度、理解能力的影响,会处于不同的状态。有的农民会积极配合,有的则消极抵制。因此,对于政策的宣传,不能仅仅停留在大会宣布、文件传达,更需要针对不同程度的人群,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手段。例如,选派参与政策制定的相关人员带领队伍直接进入农民群体当中,利用图表、画册等媒介具体的讲解政策的内涵等。二是宣传过程持续化。政策执行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政策的理解和接受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想达到农民真正的认同并积极响应相关的农业政策,要想达到提高农民对政策执行的能动性效果,必须强化农民去接受政策,因此,对于政策的宣传要做到长期坚持。
(二)充分利用已取得的政策效果强化农民群体能动性
在农民增收政策执行过程中关键处理好两个关系,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一方面,正确处理好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关系。以农民为建设主体,首先要把农民发动起来,引导他们转变观念、自力更生、自主建设、自主管理,主动参与到政策执行中来,使农民通过参加政策执行,转变传统生产生活习惯,改变农村面貌。在充分发动农民的同时,通过政策推动、资金启动、示范带动,特别是应加大农田水利、乡村道路、能源通讯、饮水安全、环境卫生等投入,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改善农村基本条件。另一方面,正确处理好干部引导和村民自治的关系。在强化干部引导的同时,注重以农民自愿、村民自治为主,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大包大揽。
让农民接受和利用政策,提高其自身能动性的最好的方式就是用事实说话,利用政策已经取得的效果来强化农民的能动性。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来强化:一方面,以政策效果好的典型地区做示范。政策往往是先小范围内试点,再大范围的推广应用。选取政策执行效果比较好的地区做典型示范。这是很好的正面教材,比一般的宣传都要有成效,因为农民群体习惯于观望,比较愿意接受那些摆在眼前的、比较真实的事物,往往不愿意接受变化和创新。另一方面,以政策效果差的地区做反面例证。在某些情况下,反面教材的作用也会比较理想。让农民通过那些因为没有积极的接受和利用政策而落后和贫穷的地区的实际例证,了解政策的好处,进一步增强农民的自身能动性。
(三)不断提高农民理解政策的素质
影响农民对政策的接受和应用的能动性的原因还在于农民自身的素质,农民主体如何理解政策,理解到什么程度,都是受其自身的素质影响。要达到农民充分的理解政策。并积极主动执行和利用政策增加收入,必须在农民的素质提高上下工夫。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应该多种渠道的加强农民教育,完善农村的基础教育,鼓励农民主动提高自身受教育程度,参加各级各类的教育,引进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到农村传播科技,提高农民的科技教育素质,进而提高农民对于政策理解的能力。教育和引导农民尊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树立“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形象。二是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不断促进各类职业培训在农村的发展,针对农民的不同层次的需求,合理设置培训内容,可以根据农民自身提出的需求进行安排。
(四)增强农民利用政策的意识
在较多情况下,农民即使理解了政策的内涵,也不会主动的利用政策,需要不断提高农民利用政策的意识,也就是提高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农民受传统的经营观念的影响,对于新鲜事物往往采取的都是观望的态度,不敢做第一个摘葡萄的人,不敢利用政策来提高自身的效益。因此,要不断的提高农民利用政策的意识,使农民对于新政策敢于尝试,充分发挥农民增收政策的最大效用,尤其是在诸如鼓励农民回乡创业、自主创业等方面的政策上。意识的提高需要让农民尝到甜头、需要让农民感受到政策作用。
(五)及时发布政策执行效果
农民增收政策的执行效果要建立报告制度,针对每项增收政策的执行过程进行追踪,及时将政策执行所取得的成绩、所利用的资源与费用、所达到的预期目标等方面以报告的形式在农村公告栏内公示,将表现优异的农民给予奖励,对于表现消极的给予点名通报。通过这种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民的能动性,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政策的执行。
综上所述,农民群体能动性的有效发挥是农民增收政策有效执行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需要政府不断地引导,充分的调动农民能动性。
责任编辑:张宇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33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