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软件企业质量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英菊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和不断深入,使得我们整个社会的经济体系,以至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对计算机,特别是对软件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尤其是进入21世纪,软件技术已成为信息产业的核心,并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与此同时,软件质量问题给我们带来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人们正在逐渐认识到软件产品质量正在牵动着社会的命脉,正如由于软件设计考虑不周全而震动世界的计算机2000年问题一样,忽视软件质量必将让我们付出巨大的代价,受到严厉的惩罚。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件开发平台、开发工具日益复杂,系统本身的功能日益庞大,软件开发越来越成为一个高风险的事业,随时都面临着项目失去控制而导致开发失败的危险。然而大量实践证明,软件工程项目的成败,通常是因为管理问题(协同工作的能力),而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要想做一盘“完美”的软件大餐,软件质量管理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一、什么是软件质量管理
  
  简单地说,软件质量管理即针对软件产品和研发过程质量的管理,其目标是保证软件产品的高质量。软件项目的质量管理包括三个主要过程:
  1、质量计划编制。包括确认与项目有关的质量标准以及实现方式。将质量标准纳入项目设计是质量计划编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IT项目,质量标准包括允许系统升级、为系统计划一个合理的响应时间、或确保产生一致和标准的信息。
  2、质量保证。包括对整体项目绩效进行定期的评估以确保项目能够满足相关的质量标准。质量保证过程不仅要对项目的最终结果负责,而且还要对项目过程承担质量责任。
  3、质量监控。包括监控特定的项目结果,确保它们遵循相关质量标准,并确定提高整体质量的方法。这个过程与质量管理所采用的工具和技术密切相关。
  
  二、为什么软件企业要加强质量管理
  
  1、软件质量管理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市场竞争的环境下,企业如果不能在管理上付出努力,就很难在竞争中有所作为。我们的企业管理落后于发达国家,致使为国际公认的我国人才优势和雄厚的智力资源无法充分发挥。具有聪明才智的技术人员在非规范化的管理环境下不能为工程项目的大厦添砖加瓦,管理薄弱反而会使无序的活动成为无效的活动或者导致力量互相抵消。
  2、软件开发必须靠管理来达到工程化。不少软件开发人员凭自己的经验,习惯了自己熟悉的一套开发方法和步骤,或者习惯了非规范、任意性很强的做法,不愿受规范化管理的约束。一些开发活动事先不作计划;活动过程中不作记录;项目临近结束补写资料,赶制文档。在开发进度由于各种原因延误的情况下,降低测试工作等等。这些不规范的开发行为要靠管理加以纠正。
  3、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应体现在开发规范中。目前,不少软件企业并未建立自己的开发规范,使得项目或产品的开发工作无章可循、无法可依。有的项目或产品开发获得成功完全是因为参与的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优秀,但他们的成功做法并未得到推广。特别是当他们由于各种原因一旦离开岗位以后,工作情况会发生很大滑坡。
  
  三、我国软件企业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1、我国软件企业质量管理现状。目前,我国已有5000多家软件企业,从业人员约15万人,而且发展前景巨大。但是,从软件质量方面与国际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软件质量管理上的差距。无论是从产业规模、企业实力、技术水平,还是从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来看,都还远远落后于国外同行,我国的相当一部分软件企业处于不成熟阶段,质量管理制度和队伍不健全,质量管理工作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软件过程一般在项目进行中由参与软件开发的人员临时确定。有时即使确定了,可实际上在开发过程中并不严格执行。(2)软件机构是反应型的,缺乏风险分析经验,对软件开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准备不足,管理人员往往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应付突发事件。(3)软件项目的进度和经费预算由于估计得不切实际,所以常常被突破。在交付时间急迫的情况下,往往不得不削减软件的功能,降低软件的质量。(4)软件的质量难以预测。质量保证活动,如质量评审、测试等常被削弱或被取消。
  2、现状分析。经过分析发现,造成以上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企业质量意识淡薄,重技术轻管理的思想根深蒂固。企业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往往只重视技术,认为只要工具使用得熟练,精通程序设计语言,就能开发出顾客满意的软件。
  (2)企业战略目标有偏差。企业上层领导对质量、功能、进度和成本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缺乏正确认识,企业往往将经济效益放在突出地位,当经济效益与软件产品质量发生冲突时,往往是牺牲质量。
  (3)企业规模制约着质量管理活动的开展。由于规模小,加之质量意识淡薄和战略目标有偏差,企业难以或不愿组织专门力量开展质量管理活动,造成质量管理队伍不健全。许多企业只有测试人员,而无专门的质量保障机构,也没有负责质量管理的部门。
  (4)员工知识结构单一。在软件企业中,往往是软件开发技术人员缺乏质量管理常识,而质量管理人员对软件开发技术又不熟悉,进而造成软件开发技术人员和质量管理人员之间难以沟通,阻碍了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
  (5)软件开发队伍不稳定。企业常常是在签订项目合同之后再在人才市场上招募技术人员组织开发队伍,然而临时招聘来的技术人员往往既对项目环境缺乏了解又难以安心工作,甚至在项目进行过程中途就离开队伍,无法保证软件质量。
  (6)不重视软件测试。软件开发与软件测评没有同步发展。长期以来,我国软件企业产品开发时,测试成本却常常是最容易被压缩,甚至被完全“砍”掉。这导致我国软件产品质量低下,无法创出自己的品牌,走向世界。在国际上,开发成本中的30~50%用于软件测试。而国内有的开发成本远远达不到这个百分比。
  
  四、加强我国软件企业质量管理
  
  目前,我国软件企业遇到的最大困难既不来自国家有关的产业政策,也不来自市场的竞争,而是来自企业内部管理的不完善和不协调,有相当一部分软件企业的质量管理环节薄弱。因此,软件企业的当务之急应该是苦练内功,通过加强质量管理工作、吸取国外先进管理技术和经验来规范企业内部行为,通过提高软件产品质量来增强市场竞争力。具体途径有:
  1、在有条件、员工在100人以上、管理问题较突出的软件企业开展ISO 9000质量体系实施工作。软件企业在实施ISO9000标准、建立质量体系时,不能机械地照抄,认真研究和分析软件开发过程的规律和特点,找出现有质量体系需要完善和加强的环节;以ISO9000标准作为尺度加以衡量,进而找到完善和加强质量管理工作的途径;建立有企业特色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强的质量体系。
  2、借鉴CMM思想,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开展过程改进活动。对照CMM五个成熟等级,我国绝大多数软件企业处于二级以下,应主要针对项目计划、需求管理、配置管理、质量保证和项目跟踪及监督五个关键过程领域加强质量管理工作。
  3、企业领导在质量管理工作中应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朱兰“8020”原则强调,产品质量问题有80%出于管理层,而只有20%的问题起源于员工。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认为,QC小组的作用充其量只能解决10%的品质问题,而90%的问题需要由管理层来解决。质量管理工作是自上而下的,尤其在我国软件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基础比较薄弱,这样,企业领导就成为其中最关键的因素。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企业最高领导对质量管理工作的推动作用是下级各级负责人不可比拟的,也是下级负责人不可代替的。
  4、在质量管理活动中,正确理解人的因素的重要性。质量管理的实践充分证明,提高产品质量的根本途径在于不断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素质,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石川馨认为:“质量管理始于教育,终于教育”。组织培训是提高员工质量意识和素质的重要手段。
  5、加强软件测试工作,确保软件质量。软件企业除了设立专门的测试部门外,可以借助于第三方测试,即运用专业软件测试管理机制,专业的测试人员运用一定的测试方法、工具对软件的质量进行全面检测。软件测试和第三方测试服务的兴起意味着更多的机会。第三方测试服务将成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领域。
  
  五、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要高质量、高效率地开发出复杂的大型软件系统,已不再是个体或小分队的软件企业所能完成的任务,工程化、工业化和标准化生产已经成为国际软件业通行的趋势。面对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机遇和挑战同在,希望与困难并存。以质量求效益、求发展,是我国软件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软件企业应该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长远观点,将加强质量管理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39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