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低碳经济的宏观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侯纲 程建新
历次国际气候谈判都是国家间利益的博弈。虽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近几次国际气候谈判中仍旧得到了尊重,但是某些国家试图颠覆这个原则,谈判异常艰难。尽管谈判的结果保障了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权利,然而实现经济的低碳转型仍需依靠各国自身的努力。如何利用通过艰苦谈判争取到的难得发展期实现中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现实问题。
一、我国碳排放高且增长迅速的原因
近年来中国碳排放总量巨大且仍快速增长,这是由中国所处的特定历史时期和自身的能源资源禀赋决定的。
(一)第二产业所占比例较大
2009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例分别为10.3%、46.3%、43.4%,第二产业所占比例较大。而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例约为70%左右,第二产业只占25―30%。第二产业比重过大必然造成我国单位GDP付出更多的能源代价和碳排放代价。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这种产业结构还将延续一段时期,直至工业化末期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才会呈下降趋势。
(二)大规模的基本建设
我国从1996年进入城市化加速阶段,大量的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1996―2005年城镇人口平均年增加2103万人,2006―2009年平均年增加1493万人。人口的增加和城市自身发展的需求,势必要大规模搞基本建设,这样就带来了钢铁、水泥、砖瓦、玻璃等高碳排放建材的大量使用和我国碳排放量的快速增长。
(三)发展模式依旧粗放
虽然政府一直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是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没有实质改变。例如中国的能源加工转换总效率1996年为70.2%,2008年为71.6%,增长有限。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增加,能源消耗总量、碳排放总量增幅也随之增大。
(四)能源消费过多依靠煤炭
中国能源资源结构“富煤贫油少气”的特点决定了能源消费以煤为主。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中原煤、原油、天然气分别占70.4%、17.9%、3.3%。煤的碳密集程度比其他化石燃料高得多,煤单位能源释放的二氧化碳是天然气的近两倍。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必然导致较高的碳排放强度。
二、发展低碳经济宏观对策
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那些既能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又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策略应该成为中国政府的首选。
(一)节能降耗
节能降耗对于节约能源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都能够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同时还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是我国目前首选的宏观对策。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通过节能降耗降低碳排放的空间巨大。
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3%,比国际先进水平低约10个百分点;物理能源效率比发达国家低20―40%;八个高耗能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其中乙烯综合能耗较先进水平高56%,水泥综合能耗高24%,火电供电煤耗高14%,煤炭生产能耗高41.3%,原油综合加工能耗高50.7%;目前,我国建筑普遍实行节能50%的标准,即使执行节能65%的标准,耗热量指标也高出同等气候条件发达国家平均水平50%以上;我国大型运输企业的货运单耗要比美国类似企业高近60%。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节能潜力十分巨大。其中工业、建筑、交通更是节能的重点领域。
据国际能源组织报告中国能源消耗总量于2009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目前中国的发展水平依然很低,人均消耗量只有美国的五分之一,随着中国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能源消耗总量仍将继续增长。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将节能降耗作为中国的长期战略来抓。
(二)建设节约型社会
我国具有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的基本国情,而且这种自然、社会条件短时期难以改变。资源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已经威胁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加快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不仅节约能源有低碳意义,所有节约行为都有低碳意义。以2008年数据计算,当年我国总计碳排放为69.06亿吨,国民总收入是316228.8亿元,那么万元国民总收入需要付出的代价就是2.18吨的碳排放。节约资金的背后就是减少碳排放。人力、资源、材料都可以折算成等价的资金,也可以折算出等价的碳排放。任何形式的浪费都要付出增加碳排放的环境代价。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约、低碳、环保的文化氛围,形成节约资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消费理念。
(三)调整产业布局
我国产业布局普遍存在行业集中度低、地域分布零散、中小企业众多的特点。这不仅造成优势资源分散、企业竞争力下降、创新能力低下、业内竞争激烈,而且带来了资源浪费、效率低下、重复建设、副产品回收率低、环境治理难度大等问题。
最典型的当为因铁矿石谈判屡屡受挫而广受关注的钢铁行业。大大小小一百多家钢铁企业分布在全国各个省区,2009年钢铁行业排名前十的总产量占全国产量的43%,集中度远低于世界其它钢铁大国。汽车行业也是如此,2010年狭义乘用车市场销量前十整车企业所占份额仅为59.8%。其它如制药业、酿酒业、化工业、煤炭业等许多行业也都是如此。
调整产业布局一是要整合优势资源,促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企业研发能力、生产效率和废弃物处理水平,增加我国产品在行业高端市场的占有率,降低单位产值的碳排放;二是加强同类企业及相关企业在地域上的集聚,减少中间货运量,实现公用设施的共享和废气废渣的统一回收利用,提高行业整体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四)产业结构升级
中国整体上来讲处在一个国际分工的中低端,投入高,产出少,自有知识产权少,掌握核心技术少,产品附加值低,在国际竞争中缺乏话语权。许多行业的规模已居世界前列,但大而不强。在国民经济中高利润、低污染的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能源消耗大、温室气体排放高的制造业比重偏高。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许多行业已具备向价值链高端发展的实力,应该积极引导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参与更高层次的国际竞争,谋求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更高地位。随着新型市场国家的崛起,我国的低成本竞争方式受到了挑战,这也逼迫我国加快向国际分工的高端迈进。同时由于能源因素、资源因素的制约,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压力都促使我国加快进行产业结构升级。
(五)调整能源结构
由于资源条件的限制,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非常困难,但不能够因此放弃调整的努力,应采取积极研发、渐进调整的策略。目前我国石油自给不足,国际油价的高涨限制了原油使用比例的提高;水力资源大多数已经开发,仅剩开发困难或者对环境影响大的流域尚未开发;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存在成本高和入网后对电网稳定影响大的缺陷;生物质能源因成本高而且对粮食安全有一定影响而不能够大规模推广;核电站在安全方面和核废料处理方面存在问题。以上原因决定了目前我国的能源结构不可能有跃进式的调整,只有在新能源技术取得实质性突破后,结构上的大幅调整才能够实现。
对于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这些新能源的研发关系到低碳经济时代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因此加强研发的投入和技术的储备至关重要。提高中国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是增加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要警惕在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口号下,政府对新能源市场的政策倾斜在客观上培养壮大了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对手,而中国企业由于技术落后和研发能力差的原因在竞争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
对于新能源既要加快发展,又不能操之过急,更要注意避免各方面的风险。特别是在引进一些尚不成熟的技术时要特别注意,避免中国成为新产品的试验场。防止一味追求新能源的发展速度,不注意投入产出比,造成投入过高的情况。
(六)增加碳汇
生物增汇减排策略的成本相对低廉,同时还能起到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通过植树造林和保护草原等措施吸收固定二氧化碳,其成本要远低于工业减排。因此,以增加和保护植被的方式增加碳汇,既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快生态建设、提高农林牧渔业产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目前森林碳汇得到了重视,但对草原碳汇、湿地碳汇、农田碳汇、海洋碳汇重视还不够。增加碳汇要做到保护已有森林、草地和湿地,推进植树造林,加强牧草管理,合理规划和恢复湿地;注意增加土壤碳汇能力,用生物质肥料代替化肥,改良和保护土壤;加强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农作物经济产量;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合理发展综合养殖,增加海洋碳汇。
发展低碳经济、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在全球气温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近些年也是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频发。作为有着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民族,我们应当把发展低碳经济摆在突出位置。
〔本文系“2010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项目编号B008)的研究成果〕
(侯纲,安阳师范学院高级工程师。程建新,安阳师范学院工程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53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