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SWOT分析法的淮安市人才集聚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 勇

  一、淮安人才集聚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一)人才集聚的优势
  区位优势明显。从空间区位上看,淮安地处苏北腹地,是连接苏北五市的交通运输走廊,素有“南船北马”水路中转中心之说,是一座典型的交通依托型城市。从经济区位上看,淮安处于沿江、沿海、沿大陆桥三大经济结合带,在三大经济带的联系、交流、融合中处于无可替代的地位。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和沿海开发战略的提出,淮安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城市化进程加快。在新一轮的区域经济发展竞争中,淮安的发展定位是建设辐射周边2000万人口的苏北腹地重要中心城市。2008年淮安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为518.2028亿元,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2008年末淮安全市城镇人口达到222.38万人,城市化率由36.35%提高到41.60%,已经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进一步拓展了城市发展的空间,完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品位。
  人才环境优越。目前淮安已初步形成了良好的人才环境,以需求为导向和逐年目标考核的人才引进机制已经形成。政府作为人才宏观政策的制定者和监督者,在人才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等制度建设方面发挥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先后制定了《淮安市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淮安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工程实施意见》等引进人才、开发人才、留住人才的措施。
  (二)人才集聚的劣势
  经济发展的瓶颈。从纵向的角度来看,淮安的GDP、在岗职工平均工资、R&D(研发)投入以及人均GDP和历史相比,已经跨上一个新台阶,但是从横向的角度来看,淮安的各项指标,还处于中等偏下层次,竞争力不强。与周边城市相比,经济总量偏小,发展速度偏慢,经济运行质量偏低,淮安的三项费用和R&D(研发)支出总额不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人才待遇不高。
  产业发展障碍。地区的产业结构也是吸引人才集聚的重要原因。然而,目前淮安的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高,二三产业所占比重相对较低,2008年底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只有1116个;企业数量的偏低导致了淮安的产业层次偏低。从产业结构来看,淮安工业主要以基础原料加工、零配件加工为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高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不足,优势支柱产业正在形成,高新技术产值低。
  人才能力建设滞后。人才资本开发的经费普遍不足,三项经费支出额不高,在全省排名靠后,在苏北五市中排名处于中等偏下。培训理念陈旧、事业不管、方式单一,几乎没有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开展专业培训,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专业培训机构合作不深入,没有充分挖掘地方高等院校、各类职业中等学校培训的潜力。
  二、淮安人才集聚的机遇与挑战
  (一)人才集聚的机遇
  长三角一体化形成的机遇。长三角一体化特别是长三角人才合作共享机制的建立,为淮安市吸引区域内外的人才提供了便利,也为淮安人才集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人才强省战略实施的机遇。人才强省战略的政策方针框架必然为淮安人才集聚起到引导和规范作用。我国中长期科学技术规划的出台和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战略的实施,为淮安实现发展模式转型和人才集聚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区域产业转移的机遇。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转型为淮安人才智力引进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升级进程的加快,相当一部分产业转移到淮安,在承接产业的同时,必然会承接与产业相配套的科技与人才,这也为人才的快速集聚与素质提高提供了途径,承接产业转移所带来的收益,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条件。
  (二)人才集聚的挑战
  人才竞争的压力日益增大。随着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导致了人才需求的增加,增加人才竞争的力度。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环渤海经济圈发展大大提速、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以及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这些区域成吸纳人才的磁场,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与淮安集聚人才竞争关系。与此同时长三角内部地区的人才竞争也为淮安人才集聚带来极大挑战。
  区域政策的协调难度增加。当前江苏与其他各省市之间,苏南、苏北之间的发展不平衡越来越突出,区域发展的个性化、差异化越来越大。如何在建立起统一的人才发展战略的同时,依据不同地区的差异性情况,协调好地区间人才政策的统一性和差异性间的关系,是今后实施人才集聚的一大挑战。
  人才集聚的冲突。伴随着人才对科研经费、硬件设施、良好人脉、发展机会等稀缺资源的争夺,必然会产生心理或行为的对立和冲突,人才集聚过程中的各种冲突的产生与蔓延已经成为集聚非经济性效应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冲突对集聚系统的危害有进一步升级的迹象。因而,削减与化解集聚冲突是人才集聚所面临的又一挑战。
  三、淮安人才集聚对策分析
  (一)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念
  为各类人才提供发挥能力的环境和条件是政府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根据区域产业定位制定合理的、分层次的人才引进政策,破除户籍制度、人事制度中限制人才流动的障碍,减少人才集聚的阻力,以吸引淮安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为人才集聚提供基础。
  (二)强化企业培育,优化产业结构
  应该鼓励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并购联合,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加大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以扩大对人才的需求,为人才集聚创造前提条件。同时,还要以产业为依托,加强高校、科研单位、创业园区的建设,构建人才集聚的载体和平台。
  (三)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必须不断完善人才发展的保障体系和人才引进战略,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人才激励机制、人才奖励机制,应加快人文环境与人才发展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健全户籍、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相关政策,改善城市生活环境,营造“平等、和谐”的人才发展环境。
  
  〔基金项目:本文为淮安市软科学项目“淮安高层次人才集聚问题研究” (批准号为HAS2009034-2)的阶段性成果〕
  (王勇,1976年生,江苏宿迁人,淮阴工学院。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59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