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工业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及解决方案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 杉

  一、我国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内生型的增长方式与解决就业之间的矛盾
  内生型增长方式指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档次和技术含量,从而提高企业的利润和效益,而不是将原有的技术和生产规模,盲目无限制地放大和扩张。内生型增长方式,可以降低能耗,保护环境,以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由于先进的技术带来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的提高,内生型增长方式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大大提高,而对于数量的需求正在大幅降低。对于中国这样人口众多,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的发展中国家,要建立和谐社会,保持社会稳定,必须把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放在首位。内生型增长方式与外延型增长方式必须有机地结合和有效地平衡,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制约企业采取内生型增长方式
  自1998年以来,由于房地产业成为拉动内需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带动了钢铁、水泥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由于市场的需求大多停留在常规产品上,而且这些产品数量上的需求猛增,所以诸如钢铁、水泥这样的行业,利益的驱动导致这些行业采取了外延型增长方式,盲目扩大原有的生产规模,同时新建的小钢厂和小水泥厂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导致能源和矿产资源消耗巨大。
  (三)“先污染,后治理”观念的制约
  “先污染,后治理” 来源于资源供给无限论和效益优先论,是发达国家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特殊发展模式。资源供给无限论认为世界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效益优先论认为经济效益是第一位的。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之下,无限制地挖掘和消耗资源。过分强调经济增长速度。结果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环境包袱越来越沉重。而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它一旦被破坏后。短期内难以恢复,有些破坏甚至是不可恢复的。如果不及时治理已经造成的污染和资源的破坏,今后的发展将是无法实现的。
  (四)技术改造和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不足
  据统计,中国在“七五”时期,技术改造投资在国有经济中占投资的比重仅为32%。1994年,这一比例进而下降到25%。同时在有限的技术改造投资资金中,用于扩大规模的“外延型”投资占35.5%,用于安装工程的投资占44.6%。真正用于更新设备的技术改造投资仅占8.30%。
  (五)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法律制度不健全
  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达到资源的永续利用,建立生态社会和提高生活品质。传统法律中包含了有关资源合理利用的规定,并没有涉及资源如何应该永续利用的规定。合理利用资源与永续利用资源是不同的。如何保障生态社会的建立和发展,生活品质的标准是什么?如何确定?在政策和法律方面没有明确的表述。
  二、解决方案
  针对我国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解决这些瓶颈问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总结和完善的过程,需要全社会从思想到行动的协调一致。
  (一)建立全球资源采购和储备系统
  鉴于我国资源匮乏,人均资源占有率低的状况,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有效利用全球的资源。2008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8088亿美元,同比增长35.73%。庞大的外汇储备,使得建立全球资源采购和储备系统成为可能。我国可以在国际能源和原材料价格较低的时候大批采购,并且加以储备。这样,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利用国外资源,保护国内资源,实现国内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以内生型增长模式为基础的外延型扩张模式
  这种扩张的模式是以内生型增长模式为基础和前提条件的。首先企业发展的模式,必须是以技术创新、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为目标的内生型增长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带来技术进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降低能耗,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这种单一的模式不能在短期内解决劳动力就业的问题, 所以,必须将创新的新技术和新工艺扩张,也就是在此基础之上实行外延型扩张。通过这种新技术和工艺的扩张,不仅可以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而且,在使用新技术和工艺的同时,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与单一的外延型扩张模式相比,这种以内生型增长模式为基础的外延型扩张模式可以在降低整体能耗,保护环境的同时,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提高劳动力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以高科技为主体带动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制定、实施和完善科技创新政策和法规,带动企业研发和应用新技术和新工艺,以生产低能耗、高效率、环保型产品拉动内需,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种发展模式是一种健康的发展模式。高科技的发展带动了传统产业升级,使传统产业向着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方向发展。同时,高新能源技术能够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氢燃料电池、生物能源等。由此看出,以高科技带动的发展应该是全面可持续的。
  (四)集全社会的力量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
  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遭遇资金瓶颈,这是企业不可回避的问题。国家的投入毕竟有限,这种状况下,国家应该制定政策,鼓励企业为技术改造和创新多渠道融资。比如公开发行企业债、银行或信托融资、增发股票等。同时国家应该为企业生产和销售低能耗、高效率、环保型产品,提供税收减免政策措施,消费者购买和使用低能耗、高效率、环保型产品可以享受价格补贴等。
  (五)制定和完善政策和法律,保障可持续发展
  国家必须在法律上明确并细化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条文,在政策上,有效地运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许可证制度,特别是使用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在政策和法律上,充分体现协调发展的原则、综合防治的原则、损害者负担的原则和公众参与原则。这样,所有的组织和个人都能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明确自身的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可以得到政策和法律的保障。
  目前,我国正处在产业转型过程中,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能正在被淘汰,一个高效节约型社会正在形成,人们逐渐理解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资源攫取型的发展模式正在被循环生态型发展模式取代,资源和环境保护体现了经济发展的质量。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和观念的转变,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企业增长模式的转变,高科技,尤其是能源和原材料科技的发展,政策和法律的完善,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周杉,1966年生,江苏人,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讲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59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