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钻石模型”的中关村科技园区产业竞争力提高的制约因素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齐 园

  1990年,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教授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特定国家(地区)的产业(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与四个要素密切相关: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和同行竞争对手。此外,还有“机遇”和“政府”两个变数。抛开这六要素中可遇不可求的发展机遇这一因素不谈外,下文分别从其他五个方面来分析制约中关村科技园区产业竞争力提高的具体因素。
  一、要素条件的制约因素分析
  波特把要素条件分为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基本要素主要有天然资源、地理位置,非技术人工;高级要素主要包括基础设施、人力资源、智力资源和融资。
  (一)基本要素分析
  1、土地资源
  园区内可开发的后备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各园区的土地开发成本不断上涨。很多写字楼的租金过高,造成很多企业的生产成本费用过高,从而使好多厂商纷纷把目光投向园区以外的开发区,分散了产业的集聚度,对中关村产业集聚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因素。
  2、地理位置
  中关村位于北京的西北部,周边有著名的风景旅游资源如颐和园、圆明园、香山。园区的周围拥有众多的高校及科研机构,如此优异的地理位置是中关村科技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条件。
  3、非技术人工
  中关村本地缺乏蓝领工人的供给,其蓝领工人主要靠外地供给,但受到户籍和北京市暂住人口管理制度的限制。由于蓝领工人的缺乏,导致大量的本科生承担了技术含量不高的操作性工作,造成人才浪费和企业用人成本提高,同时也延误了本科生人才的进一步深造和提高。
  (二)高级要素分析
  1、基础设施方面
  据对中关村核心区办公条件的调查发现,分别约有1/3和一半的人对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很不满意。其中信息网络设施供需差距最大,有56.4%的企业最迫切希望改善信息网络设施,其次是研发实验室22.3%,电讯及咨询设施21.5%,商业服务设施21.3%,资料中心及数码图书中心20.2%,产品展会及会场交易地设施14.8%,显然信息网络设施的不发达,严重阻碍了高新技术企业集聚的中关村园区的发展。
  另外,拥堵的交通也是其在基础设施方面的一大制约因素。
  2、智力资源方面
  中关村科技园区拥有70多所大专院校,以中科院为代表的232个研究所及37.8万科技人员,两院院士322名,人数占全国院士的36%,每年有数千项科研成果从这里辐射全国;国家级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在这里最为密集,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中关村已具备了科研力量密集、科学仪器设备密集、图书情报密集、科研成果密集四大优势,成为世界上科教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其智力密集程度属世界之最。
  3、人力资源方面
  中关村是我国科技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区,拥有一流的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但近几年来,中关村的人才流失十分严重,每年通过出国留学、打工以及去知名外企和上市公司等方式离开中关村的人才就数以万计。与此同时中关村科技园区吸引人才的措施又不够有力。
  4、企业融资
  首先,缺乏银行贷款的支持。按照现有的贷款体系,银行需要对企业进行资产评估,然后将包括厂房、设备在内的实物资产做抵押,根据抵押额度对企业进行贷款。然而园区企业发展虽然很快,但还是缺少实物资产,对此,银行很难对其做出贷款的决策。其次,政府对园区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不高,没有很好的投资风险市场。
  二、需求条件的制约因素分析
  波特“钻石模型”中的需求条件,只强调产品在国内的市场需求,而忽视了国外市场。在本文中,针对中关村科技园区产业市场,需求条件指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对高新技术产品的需求。
  (一)国内市场需求条件
  中关村科技园区是我国高新技术交易最活跃的地区,中关村高新技术产品在国内具有很大的市场优势。2008年全国54个高新区总收入达到65985.7亿元,其中中关村总收入为10222.4亿元,占到全国高新区的15.5%,超过排在第二位的上海高新区6271.7亿元。并且2000―2008年,中关村占全国总收入的比例均超过1/8,和我国其他高新区相比,中关村高新技术产品在国内市场方面处于绝对优势。
  (二)国外市场需求条件
  近几年园区产品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分别是日本、美国、香港地区和欧洲等地。其中日本和美国是产品出口的最主要地区。2008年中关村出口总额为207.4亿美元,是其国内总收入的14.2%。相比于国内总收入在全国54个高新区中的绝对优势,中关村出口总额仅位居第三位,低于苏州和上海高新区。
  显然园区企业的大部分市场在国内,并且在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各类贸易方式中,加工贸易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说明出口的大部分高技术产品仅为其他国家的代加工产品,近几年来出口的大规模增长也是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转移的结果。园区的一般贸易产品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
  三、相关及支持性产业的制约因素分析
  波特认为, 相关及支持性产业对高级生产要素的投入所产生的收益会波及到另一产业。同时, 相关产业内部也有一种“ 提升效应”。对于产业集群而言,其效应来自于相关及支持产业在局部空间的地理集中,并通过合作生产、分工和专业化而形成的“协作力”和“集体力”。中关村的相关及支持产业在地理位置上的聚集已然形成,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集聚效应开始显现并发挥作用,但生产要素分散,产业集中度不高致使中关村集聚效应难以进一步增强,成为中关村的竞争力提高的制约因素。
  在园区十大产业中,五大制造业的集中度均超过50%且不到70%。服务业的集中度普遍比制造业低,在五大服务业中只有计算机服务业与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集中度超过50%。软件业是十大产业中集中度最低的,不到30%,且软件业中从业人员在50人以下的小企业占软件企业总数的71.2%;从业人员100人以上的软件企业有163家,占该行业企业总数的比例仅为4.9%,产业发展所需的生产要素必然呈比较分散的状态。
  从十大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制造业的集中度虽然高于其他产业,但实力较弱,没有强大的制造业的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研发优势就难以充分地发挥,其结果是严重影响了中关村在计算机产业方面的整体竞争力;而服务业和软件业较低的集中度,生产要素的分散状态也削弱了其支持力度。中关村在制造方面的不足,服务业和软件业的低集中度严重削弱了中关村在计算机产业体系方面所能产生的区域性“外部经济”效果,因为这样就难以出现研发与制造、软件及服务之间的知识扩散、合作学习等“外部经济”效果,从而影响了中关村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四、竞争环境的制约因素分析
  从中关村科技园区内企业集群看,企业类型主要为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校办企业及国有企业。大型跨国公司比较少,80%还是本土的中小企业。本土的中小企业规模较小,缺少创新能力,在技术创新发展过程中比较缓慢;生产的产品多为模仿,同类同质产品居多,同时中小企业又缺乏先进的经营理念和资金支持,造成竞争多为低水平的压价竞争或是恶意竞争。这种竞争环境不利于企业成长,势必制约了中关村产业集聚的发展。中关村应该通过大量吸引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外资企业、新创企业、国有企业,通过激烈的竞争,推动中关村科技园区产业集聚的发展。
  五、政府作用的制约因素分析
  中关村科技园区在产业集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指园区管理委员会和北京市政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在制度、公共品供给等方面给与了很大的帮助。但是,政府对产业集聚的发展也有负面的影响。政府在政策、税收等方面对外资企业给予很大的优惠,但同样作为投资者,国内、本地的企业家就得不到类似的优惠政策。这样会促使很多企业集群出现外逃的现象。另外,政府对园区的交通拥挤、基础设施条件差、融资条件差等投资环境没有做出更进一步的改善。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园区产业集聚发展有着很大的威胁。因此,政府在园区产业集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六、促进中关村科技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的建议
  (一)改善要素条件
  中关村科技园区内的公司集中地段道路狭窄,时常堵车。这无疑影响了企业的集聚。政府应该依照北京城市规划方案,拓宽道路,修建地铁,设计科学规范的道路,改善目前比较拥挤的道路交通。完善配套设施,缩短信息网络设施供需的差距。加大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支持,对资金不足的企业提供一定的银行贷款。施行加强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政策,创造一个环境美好的工作环境是吸引高科技人才的重要条件,对一些外地大学生或研究生,需要政府提供解决户口方面的问题。政府要充分用优惠的政策吸引外地人才的注入。政府在吸引人才时,也要避免本地人才的流失,要用好的待遇和机会留住国内的优秀人才,给他们出国深造和培训的机会。
  (二)提高国外市场需求
  由于园区内缺少创新资源,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层次不高,自主技术偏少,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名牌产品,造成国际市场上占有率不高。要想提高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国外市场需求量,必须要改善以上的不足。
  (三)打造完整的产业链
  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相互配套,能带动整个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由于中关村科技园区土地资源比较紧缺,交通拥挤,所以应该在园区内与园区外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提高制造业的产业基础。
  (四)引进优秀外企和扶持本土中小企业
  大型跨国公司规模大、实力强,拥有核心技术和大量资本,在激烈的竞争中比较具有优势,所以中关村应该继续大力引进这些企业。另外,政府要对本土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加大支持力度。
  〔基金项目,北京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项目(2009D005002000007) 阶段性研究成果〕
  (齐园,1976年生,黑龙江牡丹江人,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技术经济、项目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68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