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全球通货膨胀形势的分析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一、全球开始步入高通胀时代
伴随着油价、金价和食品价格的不断上扬以及美国次贷危机的后续影响的持续扩大,美国经济开始露出滞胀的苗头,欧元区经济和新兴国家也开始面临着通胀高企的巨大压力,市场普遍预期美国经济及全球经济增长将显著放缓,并预期全球通胀压力也将进一步上升。国际分析评论认为,上世纪70年代“通货膨胀的噩梦”死灰复燃,世界经济面临着不断增长的通货膨胀压力,始于21世纪初的“低物价时代”将落下帷幕,“通货膨胀时代”即将到来。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中国、印度和巴西等新兴国家经济迅速增长,各种原材料需求猛增,使石油等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另一方面,面临着经济增长放缓与通胀压力上升的困境,美国奉行的旨在刺激经济的弱势美元政策,导致了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与高位运行,并且加速了全球性通胀压力的继续增长。
在当前美元汇价持续疲弱、通胀升温之际,资金源源不断流向商品市场,导致原油和黄金等价格节节飙升。目前,全球金价突破了1000美元的心理关口,而油价则在站稳100美元,并且仍有继续上升的空间。最早预言100美元油价的高盛已经把下一目标直指200美元。高涨的油价将抑制消费者支出,同时推升通胀,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无疑是雪上加霜。在这个意义上,由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可能会引发全球性经济增长放缓的同时,全球性通胀压力依然面临继续上升的潜在风险,暗示了全球经济存在着滞胀风险。
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美国消费价格上涨4.1%,创下自1990年以来的最大涨幅。其中,不包括能源和食品的核心消费价格上涨2.4%,虽然略低于2006年,但仍超出了美联储认为可接受的2%的上限。此外,2007年美国批发物价也创下了1981年以来最大涨幅的纪录。而2007年美国通胀压力加大主要是能源价格上涨和美元贬值的结果,预计美国消费价格和核心消费价格今明两年都将可望保持在温和的水平上,能源价格在未来一年里将有所下降。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尽管目前通胀压力在进一步加大,但美国目前最主要的危险是经济减速。因此,通胀上升难以阻止美联储为防止经济出现衰退而采取进一步的减息行动。3月16日,美联储宣布再次降低联邦贴现率(Federal Discount Rate)0.25个百分点,降低后的联邦贴现率水平由原先的3.5%下调至3.25%。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新兴经济体国家经济仍能维持快速增长的趋势,但普遍都面临较高的通货膨胀压力。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全球新兴经济体平均通胀率在6%左右,各国政府与央行都纷纷将控制通货膨胀作为今年的首要任务。
二、当前欧元区与德国的通货膨胀率均已达到创纪录的高水平
(一)欧元区通货膨胀已超过欧洲央行2%的调控目标
从欧元区通货膨胀情况来看,当前欧元区通货膨胀率已达到创纪录的高水平。据欧盟统计局统计,受到能源和食品价格上涨的影响,今年1、2月欧元区的通胀率由2007年12月份的3.1%上升至3.2%,创下自2002年欧元流通以来的最高纪录,大大超过欧洲中央银行为控制物价稳定所设定2%的警戒线。在CPI指数不断上扬的同时,欧元区PPI指数也在上涨,其中今年1月份PPI指数较2007年12月上涨O.8%,远高于2007年同期的0.1%的涨幅。据欧盟委员会估计,欧元区通胀率在今后几个季度内仍会保持高位。
基于目前不断上涨的欧元区食品与能源价格趋势,欧洲中央银行上调了对今年欧元区通货膨胀率的预测值,即由2-3%上调为2.6-3.2%。而2009年的预测值则将略有下降,为1.5-2.7%。与此同时,受国际原油和食品价格上涨影响,通货膨胀压力加剧以及欧元升值等因素进一步拖累了欧元区经济增长。2007年第四季度欧元区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仅有0.4%,占欧元区经济60%的消费者支出也呈六年来的首度下降,显示出经济增长速度正在放缓。
(二)通货膨胀压力使得欧央行难以通过减息刺激经济发展
自从2007年夏季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并引发金融市场剧烈动荡之后,欧洲中央银行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特别是由于面临过高的通货膨胀压力,使得欧洲央行难以效仿美联储通过减息刺激经济发展。如果提高利率,则有可能加速经济衰退的几率。但如果降息,则将有可能助长通货膨胀压力。今年1-2月,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达到3.2%,创历史新高。为此,欧洲中央银行至今未跟随美联储与英格兰银行采取降息措施。尽管有迹象表明,未来数月欧元区经济增长可能进一步减缓,但基于通胀形势进一步加剧,自2007年6月以来欧洲央行一直将利率维持在4%水平。2008年3月6日,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表示,高通胀持续的时间可能较几个月前的预期更长,并暗示近期仍然不会减息。特里谢同时还指出,短期内欧元区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压力,目前处于低水平的欧元区通货膨胀率可能在今年年底前走高。中期内基于欧元区15国信贷与货币供应增长强劲的因素,还将继续面临着物价上行的风险。
(三)德国零售物价指数上涨幅度创近14年来新高
目前德国汽油、面包和黄油价格不断上涨,零售物价指数上涨幅度达到了近14年来的新高。据联邦统计局修正后的数据,2007年第四季度德国通货膨胀率达到了3.1%。进入2008年以后,1-2月份的通货膨胀率依旧维持在2.8%的较高水平。
据分析,促使价格上涨的主要推动因素是食品与能源价格的上涨。如果不考虑能源产品价格上涨因素,今年1月份德国的通货膨胀水平为2.2%。同时,食品价格也较2007年同期上涨了7.7%,也是拉动通货膨胀上扬的重要的助推力。据德国食品工业联合会的分析,短期内德国食品价格上涨的趋势不会改变,预计年内猪肉价格将上涨5%以上,甜食与面食行业价格也将会出现新的一轮上涨,今年底食品价格的涨幅将达到4-5%。
此外,导致近来德国物价不断上涨的其它因素还有增值税征收比例提高、实行大学学费收费制度、劳资双方工资协议谈判等因素。2007年,德国政府将增值税征收比例由16%提高到19%,而商家则通过涨价或转嫁的方式减轻税收负担。据德国联邦银行的测算,增值税收因素带动德国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2个百分点。2007年4月在德国部分联邦州开始实行大学学费的收费制度,直接导致了今年1月份德国大学学费上涨了34.2%。此外,目前通货膨胀水平还与正在进行的劳资协议谈判有关。有分析评论指出,如果今年在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的公共服务与商业零售行业中大幅提高协议工资的话,则必将对今年德国物价的
上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批发价格指数的上涨情况来看,2007年德国批发价格指数平均上涨了3.5%,今年1月同比又继续上涨了6.6%,这也是近26年来从未有过的。2月份仍维持在6%的较高水平。
从生产资料价格(PPI)指数来看,在2007年全年PPI指数上涨2%的基础上,今年2月同比又进一步上涨了3.8%,这也是2006年12月以来的最高增幅。如果剔除能源价格上涨因素,今年2月的PPI指数同比仅上涨2.7%。
在2007年秋季《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曾预测2008年德国经济将增长2.0%,而最新报告中下调至1.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将影响到今年德国经济的增长。近期德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增长的趋缓以及通货膨胀压力的加大。
当然,目前德国的通货膨胀率总体上低于欧元区3.2%的平均水平,同时也明显低于欧元区的西班牙(4.4%)、卢森堡(4.2%)、希腊(3.9%)、芬兰(3.5%)、比利时(3.5%)等国家。
三、对目前中国通货膨胀形势的判断与建议
从2007年下半年以来,在经济继续保持高增长的同时,中国的通货膨胀率明显上升,出现了从“高增长低通胀”到“高增长高通胀”的转变。我们认为,当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食品价格是造成物价加速上涨的主要动力。同时,还应该看到2007年以来的非食品类价格没有出现明显加速增长的迹象,因此目前还不能够得出全面通货膨胀已经出现的判断。但通货膨胀的压力越来越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2007年物价上涨翘尾影响给今年的物价调控带来较大的压力,而国际粮价、油价的刚性上扬,更是成为推动今年CPI上涨中重要的结构性因素,其给中国带来了“输入型”价格上涨将远远超过了中国“输出型”价格上涨的影响。
尽管当前中国价格涨幅偏高有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突发冲击的特殊因素,但今年以来国际原油与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无疑为控制全年价格涨幅增加新的难度。特别是由于美元的持续贬值,价格与美元挂钩的石油,钢铁,铜,矿石,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持续大幅上涨或高位运行,致使输入型通货膨胀的风险进一步上升。另外,虽然食品构成当前推动通货膨胀上升的主要动力,但能源、原料等上游产品价格的上涨则是造成PPI价格上涨的新动力。可以预见的是,PPI指数攀高将会推高CPI指数,农产品价格上涨向食品价格传导的趋势将会持续下去,由上游原材料产品价格上涨引发的PPI指数涨势加速的传导效应亦将会进一步加剧通胀的压力。基于上述判断,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的通货膨胀形势仍将有可能高于预期。
需要指出的是,美联储为重新恢复金融市场的信心并刺激疲软经济,3月18日再度降息0.75个百分点,使得联邦基金利率由3%降至2.25%,为2004年底以来的最低点。我们分析认为,美联储重手减息可能会进一步助长全球通货膨胀加剧的势头。特别是在外部环境不明朗与美国经济低迷,以及通货膨胀威逼、人民币升值、加息或提高存款准备金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央行的利率政策面临着两难困境:一方面,无论是补偿实际负利率,还是防止总需求扩张造成经济过热与全面通胀,都需要进一步提高利率;另一方面,鉴于中美利差已经倒挂,继续加息则可能使得热钱与流动性过剩问题再次成为众矢之的,引发海外热钱更多涌入和加剧国内流动性过剩的局面,进而给正在应对近十几年来最高通货膨胀压力的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带来新的变数。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以下的四个方面的建议:
(一)多管齐下治理结构性的物价过快增长
基于本轮物价上涨主要是由农副产品价格的全面上涨、食品价格的剧烈变动及农副产品求大于供所致,所以治理结构性的物价上涨必须多管齐下,包括增加短缺农产品的供给,重点落实扶持粮食、生猪、油料、奶业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适当提高主要粮食品种的最低收购价水平,建立主要农产品原料收购价格机制,形成稳定的原料供应关系。此外,要进一步加强国家对重要农产品储备的调节作用,加强垄断行业的价格监测和成本监审,强化干预商品的价格监测、价格巡查和专项检查制度,抑制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品以及垄断经营商品的“跟风”涨价,提高政府对价格波动的应急处理能力。
(二)充分发挥宏观政策对稳定物价的调控作用,稳定公众通胀预期
鉴于存款负利率的情况仍未得到有效扭转以及一年期存款利率存在继续上调空间的情况,应继续通过小幅的加息办法,逐步改变目前实际负利率的状况。同时,在我国财税收入连续多年增收的前提下,要适时地减免个人存款利息税。此外,要进一步落实对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保障措施,增加对城镇和农村中低收入家庭的食品补贴,提高城镇最低生活标准,适时调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应该注意到,当前低收入阶层收入的提高是推动食品等基本商品价格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不能为控制通胀而压制消费。
(三)更多地关注对中长期通货膨胀走势具有前瞻意义的涨价因素
短期来看,因食品价格上涨带来的结构性涨价因素占据主导,但中期来看,各种因素共同影响导致未来物价继续保持较高上涨的压力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全球经济减速、流动性过剩加剧、海外热钱流入、中美利差倒挂、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原油、粮食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输入性影响等因素要予以关注,对上述的成因及其影响趋势要加以认真研判。
(四)在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同时,深化稳健的财政政策内涵
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要求,适时地调整公共财政的支出结构与国债项目资金的投向结构,优先支持新农村建设、科教文卫、社会保障、资源节约、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西部大开发,以及通过调整与规范收入分配促进消费增长,更好地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而在抑制经济过热与物价上涨压力的同时,有效保证经济增长的软着陆。
(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事司供稿)
(本栏目策划、编辑:苏小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88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