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工贸易与产业内贸易关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蔡茂森 徐 俊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简称IIT)指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对外贸易中对某一产品同时出口与进口的行为。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同样,我国产业内贸易综合指数上升很快,从1980年的0.25跃至2006年的0.68,产业内贸易占据了主导地位。
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是最大的贸易方式,占相当大的比重。从时间上来看,产业内贸易也是伴随着加工贸易的发展成长起来的,加工贸易的发展对我国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提升具有重大作用。
一、我国加工贸易和产业内贸易发展
加工贸易(Processing Trade)是指利用国外资源在本国进行加工、制造、装配,然后将产品销往国外的贸易。这类贸易的共同特点是“两头在外”,即加工生产在国内,而原料或技术设备来自国外,产品销售市场也在国外。它是国际经济合作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灵活贸易方式,也是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当今国际贸易的主流。
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已占我国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从1996年开始,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在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就已经过半。1998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更是占到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53.4%。并且,这个比例近10年来一直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上。
在我国的加工贸易中,对出口增长贡献最大的部分仍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服装、纺织品、鞋类等。近年来,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发展迅速,但也是从事高科技产品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其主要技术和工序在国外或被外商掌握,产品的附加值不高。一个加工贸易产品的业务环节包括科研开发、产品设计、制造、销售、运输、售前和售后服务等多个方面,而我国在这些业务环节的价值链中,往往只从事简单的加工装配,产业链条短。
二、加工贸易与产业内贸易关系
按传统分类,产业内贸易被分为水平产业内贸易和垂直产业内贸易两大类。水平产业内贸易也被称为特色差异产品的双向贸易。例如,美国向日本出口通用汽车的同时,日本也向美国出口TOYOTA汽车。那么两国间的此类贸易是基于产品的特色差异,并且两国消费水平相近造成层次相同而偏好有所区别所形成的。从该层面上讲,尽管双方出口的商品都属于同类同章,甚至每个细分都完全相同的,但是相互之间的贸易依然存在,且呈现上升趋势。可以看出,水平产业内贸易的形成与加工贸易的关系相对来说应该不如垂直产业内贸易明显。垂直产业内贸易与水平产业内贸易不同,被称为质量差异产品的双向贸易,那么垂直产业内贸易的形成与加工贸易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从加工贸易的定义看,加工贸易是指一国进口中间投入品,加工组装后再出口的生产和贸易活动,加工贸易是各国同一产业内不同生产环节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结果。如果进口料件与出口成品属于同类商品,则加工贸易与产业内贸易形成一一对应,该加工贸易就属于产业内贸易。然而,一旦进口料件与出口成品属于非同类商品,该加工贸易就不能归属为产业内贸易。
在我国,参与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时,主要进口中间投入品并加工装配成最终产品后将其出口。
我国目前加工贸易还未达到高水平,加工贸易产业链较短,大多数加工产品的单位产品的增值本身并不高,更多形成垂直产业内贸易。
由此可见,我国垂直产业内贸易的形成与我们的加工贸易密切相关。我国机械与运输设备产品与纺织品一样,是我国加工贸易比较集中的产业之一,也是进出口贸易第一大户。通过该产业我们可以观察到加工贸易对我国垂直产业内贸易的影响。统计数据显示,机械与运输设备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从1990年的0.19猛增至2006年的0.88。鉴于我国机械与运输设备的对外贸易是以加工贸易为主要形式的,其产业内贸易指数伴随着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增长迅速,我们可以认为我国的加工贸易对机械与运输设备的垂直产业内贸易有直接影响。
在我国水平产业内贸易与加工贸易的关系不如垂直产业内贸易与加工贸易的关系密切,垂直产业内贸易占我国产业内贸易的主导地位,且近年来还有所加强。目前,国际上通常用进出口产品的相对单位价值作为区分水平产业内贸易和垂直产业内贸易的标准。经测算结果显示,我国垂直产业内贸易2002年达0.8以上。
三、加工贸易对与产业内贸易影响分析
(一)加工贸易方式的升级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
由于长期来我国处于加工贸易的传统发展阶段,我国贸易的主体产业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较多地体现为对零部件或原辅料件的简单加工和装配,加工贸易的发展主要借助于我国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和地理区位优势。那么无论从加工贸易的国内产业链、附加值或是最终出口成品的价值来看都是比较低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贸的发展、FDI的增长、国外制造业和研发中心的进入产生了更大的技术外溢效应,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这些将有利于加工贸易方式的升级,即从代加工(OEM)、到代设计(ODM)、再到自有品牌 (OBM)的发展。国内产业链逐步拉长,由于工序的增加,出口产品在国内造成的附加值增加了,尤其是ODM和OBM。ODM相比较OEM而言,在技术含量上有质的飞跃,两者最终产品的价值也不仅仅是几倍的差距;同样,从ODM到OBM,产品不再是停留在技术水平上,我们拥有自主品牌将极大提高产、供、销、及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的竞争力,出口产品的价值飞跃就更可想而知了。
更重要的是,随着我国加工贸易方式的升级,我国必将逐渐从总体产业内贸易中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占主导地位的局面中摆脱出来。水平产业内贸易比重的逐步增加和层次的提升,有利于我国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提高。使我国产业内贸易水平不只是绝对数量上的提升,而且是结构和产业内贸易整体水平及质量上都将有质的超越。
(二)加工贸易政策的变化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指出:“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着重提高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增强国内配套能力,促进国内产业升级”。总体上规定了我国加工贸易的基本政策,国家政策是积极支持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如果进一步辅以具体的配套政策,将使加工贸易通过产业和产品结构升级;产业链条升级;产业聚集水平升级等途径得到提升。进而起到促进产业内贸易的作用。
此外,国家的有关产业政策也会使我国加工贸易对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提升产生影响。如果优惠的产业政策偏向于某个重要产业,则该产业加工贸易对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提升作用会增强。例如,国家产业政策鼓励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将其他部门的收益通过税收、补贴等方式转移到该产业中,而这一做法最终也有助于提升其产业内贸易水平。
(三)加工贸易产品档次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
按照产业内贸易理论,根据进出口价格,我们可以把垂直产业内贸易分为低档次产品的垂直产业内贸易和高档次产品的垂直产业内贸易。我国是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国家,那么按照要素禀赋理论,在同一商品分类中,我国应该大量出口较低档次的产品而进口较高档次的产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事实上,我国在一般贸易中的确进口较多的高档次产品、出口较多的低档次产品。而在加工贸易中,大多数采用进口原材料或中间产品,经过深加工后再向国外出口加工制成品的形式,因而最终产品的附加值有所增加,出现出口产品的档次高于对应进口产品的情形,这是加工贸易的特点。所以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会提高高档次产品出口在产业内贸易中的比重。并且随着加工贸易方式的升级,加工过程中的附加值逐渐增加,这一作用将表现得愈加充分。
经过分析认为:加工贸易的发展是影响和推动我国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最主要的因素,关键在于如何做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88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