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动态监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宜都市树立四大理念助阵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湖北省宜都市财政部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实践中,运用新思路,树立新理念,卓有成效的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树立以城带乡理念。整合资源实现城乡联动
宜都市财政部门立足工农统筹规划,借助工业项目资源带动农村协调发展,以城镇基础设施资源引领农村进步,丰富了城乡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财政支农内涵。
一是把工业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融合,做到工业项目建设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如在省级开发区宜都工业园建设中,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建设沿江工业走廊。把项目摆在沿江的农村,随着项目建设把基础设施建设延伸到农村,从而达到城乡面貌协调发展的目的。近年来,在完成百里工业园区路网建设的同时,结合农村公路硬化,整合投入1.1亿元资金,完成了730公里的通村公路硬化,使全市80%的村通了水泥公路,形成了省县级公路、工业园项目道路与农村硬化公路的网状布局。同时,通过实施“百家企业进农村”的对口帮扶措施,聚集社会资金近2000万元,极大地调动了以工促农、城乡共同发展地积极性。
二是把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做到同实施、同谋划。近年来,该市先后投入6580万元,完成了沿江5个城镇主供水管网与农村联通,把城镇供水的主管延伸到农民的村口。同时鼓励广播、通信网络向农村延伸,全市农村电话普及率达到42.4部/百人,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5%,宽带进农户达9000余户。
三是把示范引路与整体推进有机结合,做到量力而行,梯度推进。从2006年开始,每年在平原、丘陵、低山地区分别选定了2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每村安排20万元共400万元资金,从制定规划、落实政策、建设项目、资金投入上给予倾斜。今年又下达400万元建设计划,重新确定了2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进行重点建设。
树立公共财政理念,整活机制发挥资金引导作用
在安排涉农资金时,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原则,结合农村最需要、农民最直接、效果最明显的项目进行筛选,大胆探索财政资金引导整活机制。
一是在全国首创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受益户共有制”改革。即将小型水利工程的使用权划归受益农户,受益户以受益面确定权益份额,其管理方式由受益群体自主决定。这个改革模式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同,并及时调整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的投向,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由受益户出资出劳维修小型水利设施,市财政给予原材料补助。
二是从农村环境入手,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从2003年开始从本级预算中安排80万元资金启动生态家园建设项目后,直到进入国家项目笼子,始终坚持逐年增加投入。2006年又增加50万元对5个重点养殖小区进行粪便的无害化处理,结合推广沼液微灌技术,提升了全市生态家园项目建设的档次。从2005年开始,每年安排150万元,全面启动了“庭院净化”工程,鼓励每一个农户开展道场硬化、散水沟硬化、垃圾池和接线道路硬化,财政则根据不同的工程量给予适当水泥补助。2006年全市庭院净化完成总投资1875万元,绝大部分由农户自筹,财政补助水泥资金150万元只占总投人的8%。这种通过市级财政安排的对接资金,链接国家生态家园和农村道路硬化项目,从而延长了国家项目链,扩大了项目建设效益。
树立现代农业理念,整合项目致力发展农村经济
在整合实践中,着重突出三抓:
一抓调整,围绕基地搞整合。以市场为导向,尊重农民的自愿和选择,用有限的财政资金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近年来,该市采用财政贴息、种苗补贴等多种方式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累计投入近4亿元,形成了柑桔、茶叶、清江鱼、畜牧养殖四大优势骨干产业基地。
二抓龙头,围绕产业搞整合。针对柑桔产量大,丰年柑桔滞销的实际,引进了从事柑桔中小果深加工的浙江丰岛集团,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农发项目的投资参股,财政部门先后投入2800万元,使丰岛成为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亮点,带动农民增收的典范。清江鱼作为该市的新兴特色产业,从养殖户贷款贴息鼓励发展起步,到扶持养鱼专业协会运作、到支持天峡鲟鱼和清江水产等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到工厂化育苗基地配套,再到2007年鱼片加工项目建设,市财政先后整合近10个项目,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使清江鱼在宜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群落。
三抓精品,围绕提高搞整合。整合现有技术服务优势、能人市场优势和经济组织优势,以产业发展为基础,积极培育现代农业,走高效精品之路。2006年市财政安排专项补助资金,用于精品示范基地建设。2007年财政再拿出120万元,整合社会资源,鼓励专业化、组织化、市场化农业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1家,专业协会达36家,建立精品示范基地15个,已获得无公害基地认证39个,无公害农产品11个。
通过多方整合,采取财政直接投入、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贷款贴息和争取国家投资参股等多种扶持方式,“十五”期间,累计投人“三农”资金7.8亿元,整合带动了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宜都因此被评为湖北省农民增收先进县市。
树立人本理念,整合财力多方扶持农民
一是健全科技服务新体系,真正让农民负担减下来。巩固以钱养事改革成果,创新农村公益性服务新机制。从2005年开始,把畜禽防疫员的防疫工资纳人预算管理,以公开招标方式确定村级防疫人员,通过“以钱养事”新机制为农民买单,直接减少农民负担300多万元。2006年叉把民堤民垸维护费和排涝水费与“以钱养事”新机制结合起来,新增投入43万元予以全额保障,率先实现了农民真正意义上的零负担。
二是拓展农民培训新领域,切实让农民素质高起来。年本级财政安排70万元用于专项培训,启动了宜都市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手把手村干技能培训工程、百名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工程,为广大农民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
三是建立被征地农民保障机制。2005年元月,在政府主导下,围绕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运用三方筹集资金(政府、村集体、个人)、三位一体推进(养老保险、医疗补助、就业服务)、三个层次衔接(16岁以下、16岁至60岁、60岁以上)的“三三”模式,在全省率先建立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有效破解了被征地农民的养老难、看病难、就业难的问题。建立特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机制。对于全市农村家庭成员年人均收入低于本市农村最低生活线标准的8597人,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年发放低
保金242.5万元。农民保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既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又促进了社会和谐。
禹城市农副产品加工担负起节能减排的重任
“农民种植玉米→企业收购玉米芯生产功能糖→产生生物质废渣→代替煤炭用于发电→草木灰还田”,这条完整的“玉米芯生产链”是山东省禹城市以创新技术发展循环经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功实践。原本只做烧柴用的玉米芯,担当起了禹城市节能减排的重任。
以前,在农村玉米脱了粒,玉米芯就成了废物,大都被农家焚烧,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禹城市利用玉米芯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与中国科学院、山东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开发高新生物技术,用玉米芯研制出了低聚糖、木糖(醇)、低聚木糖以及多种衍生功能糖产品。从而使玉米芯变废为宝,如今已卖到了每吨500多元。
功能糖是糖(醇)类产品的统称,以功能性低聚糖、功能性糖醇、功能性膳食纤维等为主要代表,具有热量低,口感好,能促进和改善人体生理机能的效用。功能糖主要用于保健营养补品和食品工业,以及化工、药品、能源等非食品工业,是新世纪的朝阳产品。现在,禹城市年产功能糖超过50万吨,其产销量占到国内市场的80%、国际市场的25%以上,带动优质玉米种植基地500多万亩。仅玉米芯一项,每年就拉动周边农民增收2.6亿多元。
经过禹城通裕集团新园热电公司科技人员攻关,生产功能糖的玉米芯废渣也变成了用来发电的能源。企业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属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减排类型,原料是玉米芯提取木糖醇、糠醛等产品后的废渣,用来发电每年可减排大量硫化物及二氧化碳等污染物及气体,企业年消化当地10多家企业产生的60多万吨废渣,发电7000多万度,相当于节煤20多万吨。并且燃料发电后产生的灰渣基本为草木灰,可以直接还田。2006年,该项目被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通裕集团与英国碳资源管理公司签订了7年的“废气减排”指标贸易合同,每年换取外汇近200万美元。
在过去,玉米芯废渣是纯粹的废物,是企业的负担。山东福田药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公司每年产生玉米芯废渣28万吨,过去每年运输废渣、租用场地堆放废渣的费用就达150多万元,且造成环境污染。如今,福田药业以每吨30多元的价格把废渣卖给电厂,既增加了收入,又减少了污染。据了解,利用生物质发电生产每度电比用煤炭节约成本0.273元,发电产生的草木灰又是农作物的好肥料。
另外,禹城还提出“生物炼制”的理念,龙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山东大学合作开发了“酶解工业纤维废渣生产燃料乙醇项目”,利用玉米芯废渣生产燃料乙醇,实现了变废为宝。这一产业链既环保又经济,符合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该企业的生产线是国内首条工业化纤维素乙醇生产线,两年内公司的纤维素乙醇项目将达到年产5万吨的规模,年可消耗木糖渣20多万吨。
这样,玉米芯加工就形成了闭合式的循环产业链,实现了“从土地到土地”的完整循环,形成了“低能耗、高产出,低排放、高效益,大循环、可持续”的发展格局。普通的农副产品在禹城做出了节能减排的大文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89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