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从治理污染走向预防污染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拿大在环境治理方面逐步引进“清洁生产”的理念,把环境治理的重点从治理污染转到预防污染,从被动的末端治理到主动的源头预防,既节约了成本,还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政府重视
1978年以来,加拿大只有5%的企业有污染治理措施,更不要说开展清洁生产了。为了解决这种状况,1988年加拿大政府制定《环境保护法》,要求企业必须进行污染预防。1999年,《环境保护法》经过修订后,更是强调从源头治理污染。依据法律,政府部门要求企业先实施清洁生产,然后再按需进行末端治理。
1995年加拿大还制定了《污染预防行动计划》。该法规要求企业必须做污染预防计划,提交计划书(如果不做,就属违法),污染预防计划书的摘要送交环境部,摘要包括本企业的污染预防目标以及如何进行污染预防工作等内容。政府则通过宣传媒体、网站向社会公告企业的污染预防计划书摘要,接受公众监督。
二、推广有法
在推广清洁生产过程中,政府没有片面强调清洁生产的重要性,而是强调企业通过实施清洁生产,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的理念,把政府保护环境的政策目标,转化为企业的自觉行动。
推广过程中的一个问题是,中小企业对实行清洁生产的积极性不高,其原因:1.缺乏相关技术;2.企业只注重短期效益;3.其他方面的因素,如经营有困难、不能停产改造、资金困难等。为此,加拿大政府采取了相应的措施:1.技术援助;2.建立激励机制,与企业一起投入,共担风险;3.请专家对项目进行评估,以保障企业和政府的利益;4.做好实施方案;5.请中介机构协助工作。
另外,加拿大出口信贷机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世界银行针对40多个重要工业行业编制的《污染预防与削减手册》,在企业申请资金支持时,对其贷款项目提出环境保护要求和清洁生产要求。在贷款批准以前,贷款企业要将所申请项目的环保计划公布于众,对于不符合准则要求的企业,不予贷款。同时,大力开展相关的环保活动,加强各级政府和全体国民的环保意识和环保教育。现在企业界基本上是在政府严格执法的情况下,自觉自愿地进行污染预防和实施清洁生产。结果加拿大的能源、原材料等行业污染大幅减少,国际竞争力大为增强。
三、加强废物管理
为促进清洁生产的开展,加拿大政府为废物管理确定了新的方向,制定了节约资源能源技术的开发和示范规则,以促进减少废物、循环利用或回收利用废物的工作。近年来,加拿大开展了“3R”运动,即“减少、再生、循环利用(Reduce,Reuse,Recycle)”。加拿大采取垃圾分类、回收可再生资源、倡导使用可循环利用材料等措施,使垃圾废物总量减少了50%。尽管近几年加拿大国民生产总值有明显增长,但废物量却没有增长。
加拿大采取的废物管理措施主要有:费用返还机制(购买者先付费,退回包装时返还);产品绿色标志、生产者责任延伸(如油漆,购买者用不完,剩下的要交给生产厂家来处理,不得自行处理)等。对列入政府发布的可回收利用产品目录的,必须由生产厂家来负责回收。包装物的回收利用,是企业的责任而不是政府的责任。
加拿大开展的“化学品责任关怀活动”充分体现了“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这项活动要求相关企业在生产工艺、流程和成品方面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要求,主动收集包装物及废弃物,对产品进行评估,判断其是否对环境和人类造成后遗症,并向社会做出公布和承诺。现在加拿大90%的化学品制造商加入了“责任关怀活动”行列。加拿大还充分利用非政府组织,如安大略省废物分离组织来进行废物管理,形成民间和企业界在法律框架内自觉进行废物分类、回收和利用,并促使政府对新的或没解决的环境问题进行立法。
四、扶植环保产业
近年来,加拿大政府投资的重点已从过去的国防和太空领域转向清洁生产、环境保护、生物信息以及微电子技术等领域。政府资助企业开展环保技术和产品研发,缩短从产品研发到市场化的过程,资金资助比例占总投资额的30%。等到产品商业化后,企业再偿还政府投入。1996年至2004年,加拿大政府在环保产业领域的投资达27亿加元。
加拿大环保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成立了环保产业协会,政府在资金上也给予一定的支持。环保产业协会的主要工作是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市场分析和政策性建议。协会的资金来源除政府拨款外,还有部分来自为中小企业提供有偿服务的收入。环保产业协会一方面大力推广成熟的技术,另一方面积极推动新技术的研究。
目前,加拿大环保产业总产值约260亿加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2%;企业有7500家左右,其中2/3为环境服务公司,1/3则从事环境技术和相关设备的生产与研究。这些企业大多是少于100人的中小企业,但从业总人数超过22万人,每年出口额超过15亿加元。环保企业的迅速发展为加拿大推广清洁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赵鹏高供稿)
(本栏目策划、编辑:马天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204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