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北京市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郭春丽
一、机遇
(一)宽松的宏观环境
世界经济、中国经济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十一五”时期北京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宏观环境。北京要抓住全球经济在调整中加快复苏和日趋活跃的机遇,解决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与矛盾,化解各种显性和潜在的风险,加快发展;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将为北京实现10%以上的经济增长率提供坚实的支撑,产业结构快速升级、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为北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二)广泛参与国际合作的机遇
北京作为首都,是国家与世界各国联系的第一通道。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和我国加入WTO条款的全部实施,可以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尤其是参与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努力提升对国际资金、技术、管理、商品、信息和人才的集聚能力,全面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和加入WTO也促使北京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构建公正、透明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创造条件。
(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良好机遇
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中,北京是国内最有可能高层次承接进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地区。北京要充分利用这个条件,第一,抓住跨国公司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机遇,构筑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平台,引导外资重点投向金融、旅游、文化、信息服务、会展、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以及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弱化北京资源、环境约束,推动北京产业结构升级。第二,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中先进技术和研发环节加快转移的机遇,结合自身信息化及高技术方面的后发优势,用引进开发的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同时鼓励外商用整合并购的投资方式参与改造传统制造业,提升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促进具有北京特点和竞争优势的现代制造业产业群的形成,提高产业竞争力。第三,抓住国际服务业加速转移的机遇,结合发展“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利用举办奥运会的机会,大力发展国际旅游、国际运输服务、国际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等国际服务业。
(四)为总部经济发展提供的契机
北京要抓住跨国公司加快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和地区总部的机会,利用公司总部聚集的优势,扩大同跨国公司的合作,发展总部经济。为此,要加快发展金融保险、咨询和信息等现代服务业,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社会服务质量,以吸引更多的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落户北京,使北京真正成为国际企业走入中国和国内企业走向世界的桥头堡,成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的中心城市。
(五)国内区域经济发展与合作为北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为连接我国“三北”地区的结合部,北京将获得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发展空间:加强同华北各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合作,为北京扩大对外投资,实现产业转移提供广阔的空间,同时可以保障水和油气煤电等紧缺资源的供给;并为北京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市场。作为京津冀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以京津冀都市圈统筹协调发展为契机,把自身的发展置于更大的空间来筹划,加快同周边省市合作,疏解城市功能,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改善北京产业发展的配套环境,缓解北京当前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生态环境约束,发挥区域对首都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实现首都经济可持续发展。
(六)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为北京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北京要充分利用贴近国家机关的有利条件,以国家新一轮市场化取向改革进程加快为契机,积极稳步推进行政管理、财税、金融、投融资、国有资产管理、城乡管理等领域的改革,通过缓解或解决所有制结构不合理、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社会事业领域改革滞后、城乡二元结构制度矛盾突出、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重大体制性障碍,为北京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七)奥运会为北京全面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北京要以举办奥运为契机,全面整顿经济和社会秩序,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加快发展旅游、金融保险、文化体育、咨询和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以及信息、环保等产业;增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提高城市发展水平;加快与国际接轨,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挑战
(一)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继续加大
第一,“十一五”时期,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及户籍影响的逐步淡化,农村富余劳动力和高技术人才加快向大城市流动,作为接纳人口转移的主要城市,北京的人口压力更大,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增加。第二,随着以重化工业大力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进程加快,资源消耗量和污染排放量迅速增加;能源领域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物流总量增大,将带来运输制约;作为资源依赖性很强的城市,北京资源供给的不确定性将增大,资源瓶颈和环境瓶颈更为突出。第三,周边地区加快发展将加剧北京的资源供需矛盾和生态环境压力。北京对周边地区的资源依赖性很大,随着周边地区加快发展,未来将出现北京与周边地区争夺资源的局面,周边地区重化工业快速发展将加大北京的环境治理压力。为此,北京必须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服务业、低能耗、环保型的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降低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传统制造业;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利用科技研发优势,把信息化和工业化结合起来,率先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推动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对外开放风险增大,贸易摩擦不断增加
经济全球化和WTO条款的全面实施给我国带来的国际市场风险和对外贸易摩擦将对北京造成很大影响。一方面,北京的电子通讯制造、汽车、运输、邮电、金融等产业将受到严重冲击,尤其是金融业将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化,国内外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并购趋势加快。另一方面,在频繁的贸易摩擦中,西方国家针对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反倾销诉讼将愈演愈烈,北京在出口份额中占很大比例(60%以上)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将障碍重重,对外贸易受到严重影响。为此,必须利用科技资源优势,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打造世界名牌,增强国际竞争力;在继续扩大开放,引进国际资本和技术的同时,逐步扩大对外投资,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深化区域经济合作,推进缔结双边或多边的区域贸易协定,减少贸易摩擦。
(三)在引进外资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面临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
北京市尽管具有人才、技术、信息等优势,但城市的国际化、信息化、市场化和法治化水平还不高,资源、环境约束明显,基础设施不足,产业配套环境差,政府服务效率低,在吸引外资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将与新兴和发展中国家以及国内的上海、广州、浙江等发达地区展开激烈的竞争。
(四)国内区域经济发展加剧资源配置的矛盾
一方面,“十一五”时期,在区域统筹发展中,国家将拿出更多的财政收入和更多的力量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发展,北京可获得的中央支持将减少,同这些区域之间存在着资源配置的矛盾。另一方面,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配套能力强,政府服务意识较强,当前京津冀都市圈的整体水平不高,还没有形成产业协作关系,“十一五”时期,与长三角、珠三角发展差距还有拉大的趋势,北京将与长三角、珠三角中的特大型城市(上海、广州、深圳等)和发达地区(浙江、江苏、广东等)在争夺资本、人才等可移动生产要素方面将展开激烈竞争。
(五)奥运之后北京可能步入经济发展停滞阶段
奥运会可能仅仅为北京市带来暂时的经济繁荣,举办奥运会之后,北京市可能出现沉重的财政负担,房地产、餐饮、旅游和交通等产业缺乏持续增长的动力,可能会像举行昆明世博会的云南,经济发展在一个时期处于停滞或低速状态。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体改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208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