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惩戒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燕虹

  大家都知道,在教育的原则中,正面教育是一条重要的原则,绝大部分的学生通过正而教育,是能逐渐成长的,但在某种特定的场合和特殊需要的情况下。在运用其他教育方式方法暂未见效的情况下。惩戒教育就凸显其重要作用。当然,“惩戒”这种备用的教学手段被采用的前提是教育者的爱,是对学生真正的爱――一种人间真情式的情感爱,一种世间真理式的理性爱,一种尘世间无功利的包容爱。所谓“浸润”乃“彻底”之意,也就是说,惩成,只有以真正的彻头倒尾,彻里彻外的爱心为底色,才能用而有效。
  2009年1月7日《羊城晚报》上一篇题为《教育是否需要惩罚的回归?》的文章引起了笔者的共鸣,编者注:在“赏识教育”流行的今天,学校是否还需要并且敢于进行惩戒教育?日前,由华南师范大学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主办的题为“跨越理念,革新思想” 中小学校长国际化论坛”在广州市萝峰小学办,从美国考察同米的校长们不约而同地发现,当我们批判和抛弃惩戒教育的时候,其他国家却正在强化惩戒教育的积极意义。这段注脚使笔者陷入深思:
  事例一:两个月前的某一天,笔者的一位同事因在课堂上批评一位不断地讲闲话,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的学生,而遭这位学生用胶水瓶的投掷。
  事例二:一位同事课正上得起劲,忽听一位女生尖叫,随后一股焦味传来,原来一位调皮的男生无聊地用打火机烧前座女生的头发,还大言不惭地说:“好玩,关你屁事”。
  事例三:放学后,一群陌生面孔学生模样的人聚集在学校门口,忽然对着一个刚出学校门口的学生拳打脚踢,被制止后,这群人居然说:“看他不顺眼就打他,吹啊!”别说什么师道尊严了,在这部分学生的眼中,连起码的尊重也不懂,真是悲哀!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的教育进行了一场狂风暴雨式的改革。提出了教育的目的要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教学方式从“填鸭式”转向“引导式”,以人为本的理念更是遍及全社会的各行各业。“赏识教育”、“情感教育” “爱心教育”开始在中国遍地开花,而这种教育思想的出现,又恰逢中国城乡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宝贝似地大量出现,孩了在学校受了半点委屈,家长都会找学校找老师理论,于是惩戒教育似乎成为教育教学中教师们不敢触及的“高压线”,唯恐被冠以“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之名,加之一些媒体推波逐澜对因惩戒学生而引发的学生弃学,离家出走,自杀或杀人等恶性事件的一再披露,不时地向老师们传递这样一种信息:教育不应有惩戒。只需情感打动,作为老师的我们深感现在的孩子比以前更加“金贵”,娇生惯养。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师长稍有训斥,便不高兴。开口便称法律有规定不许惩罚学生’而有些家长又过于袒护孩子,不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认为惩戒学生就是老师的不对是老师找茬,动辄电话投诉,或大闹学校,干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这样使得老师毫无尊严可谈,学生更是有恃无恐。
  笔者认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本质是要求对学生教育要从发展的角度和眼光出发.发掘生的潜质,以人文的方法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使之将来能够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这种理念无疑是先进的,正确的,符合教育的真正目的。老师们也欣然接受这样的理念,并付睹于行动,可遗憾的是,在学校里我们不希望看到的,原来从没发生过的事情却越来越多,甚至形成一种恶劣的风气。除上面所列举的三个事例外,再如上网成瘾率的升高,亲情的淡漠,早恋,道德缺损等等,在很多情况下老帅确实尽力却毫无效果,甚至束手无策。而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法》对合理惩戒解释又不详,致使老师面对屡教不改的犯错学生有心却无力,情感和爱心不但不能感化学生,而学生却越来越猖狂。我们不禁要反思:为什么会这样,是哪个地方出了问题,理念不对吗?不!可以肯定地回答,理念没有问题,应该是理解的偏差。笔者认为,中国的教育界是应该反思了,我们在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的同时,走进了重表扬轻批评的误区。是啊,一个学生对学校来说可能是百分之一或是千分之一的希望,但对一个家庭来说却是百分之百的希望,正如徐向洋行走学校的创办人徐向洋校长说的那样:“因为我们太爱他们,而使他们变得瞧不起我们;因为我们太爱孩子,而使孩子无动于衷。”的确,教育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孩子的个性的发展,教育就应该以表扬为上,正面引导,这完全符合人的成长规律。但是以表扬为主并不代表以表扬为唯一的全部的教育方法。温室里的花朵是在百般呵护下长成的,这样的花朵哪能经受风雨的洗礼?同理,我们对孩子们只一味的表扬,和风细雨,如沐春风,如何能使孩子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中国当今的教育迫切地呼唤惩戒教育的介入,我们不妨冷静地重温古人“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遗训。大教育家孔老夫子也曾用戒尺惩罚过弟子,民间也流传着“不打不成器”的说法。由此可见,没有惩戒,只是一味的表扬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片面的强调赏识、尊重,以人为本的教育.已经导致社会,学校,家庭对孩子们形成了一种畸形的关爱,我们面临的将是被宠坏的一代。
  完整的教育是不能没有惩戒的。“惩者正其心也”教育的本质就是“正其心”使其全面发展。那什么是“惩戒”呢?“惩”即处罚,是一种教育的手段,“戒”是警告,劝戒以使其改正错误,是一种行为期望达到的目的。句话惩戒意味着手段和目的的统一。惩成教育除了也具备这种统一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它是 一种教育方式,虽然是一种特别的教育,但本质上同期望、激励、表扬等方式一样指向学生的进步。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过:“对学生合理的惩戒制度不仅是合法而且也是必要的。”学生做了错事,惩成他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让他明白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以及应该如何为自己的错误负责和弥补。也就是说惩戒不是为“治”学生而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培养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自信, 一种健康的心理.从而培养出具有现代素质的公民。下面笔者以三个实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其一,一位叫拉纳的法国人,他儿子十分调皮,用石头砸烂教授家的窗户玻璃.拉纳夫妇让,儿子抱着一块玻璃低着头来到教授家,爸爸妈妈说:自己干了坏事,自己去接受别人的训斥吧!,面对小孩子的可怜模样,教授不忍心训斥他,结果还给丁他一些点心回家。拉纳先生对此很不满意,要求教授为自己对孩子的宽容道歉。拉纳先生正是深知惩成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的典型。一位伟人曾说过:知识来源于学习,而智慧圳来源于挫折。所谓挫折,实际上就是人为的和自然的惩戒与惩罚。“吃一堑,长一智”。人的一生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惩成,人只有在挫折中和惩戒中,才能得到縻练和提高。不经风雨哪能见彩虹!
  其二,一个十二岁的美国少年,在院子里踢足球把邻居家里玻璃踢碎了,邻居说玻璃是12.5美元买的,要赔。1920年的美国12.5

美元可以买125个鸡蛋,美国少年的父亲说:你踢碎你就要赔,没有钱,我借给你,一年以后还。这一年美国少年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还了欠父亲的款,这美国少年就足日后人们熟知的里根总统,他在回忆录里说这件事让他懂得了什么叫责任,那就是要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其三,徐向洋行走学校里有一名高中学生名叫任一宁,从不学习,经常打架斗殴,吸烟酗酒,上网成瘾,有很多恶劣的坏毛病,学校用尽办法也无济于事,其母亲是当地少有名气的书法家,也算是教育家了,如何教育孩子应该是比较清楚的,但仟你用什么办法,没丝毫作用。后来还发展到了用硬物打破了母亲的头。母亲没办法,将其骗到徐向洋行走学校,在学校受到强制性的魔鬼般的训练。其中一项相对轻松的工作是早晨抱20公斤的沙袋在操场上跑十几圈,以体验自己小时候母亲的辛苦。学期结束,任一宁竞象换了一个人似的,表示要继续留下来接受训练,并真诚向母亲忏悔。他对记者说了一句话:“只有他(徐向洋)能改变我,别人没有谁能改变我,我感谢他让我重新做人。”母亲也很感谢学校,对学校的教育方式她说: “佛教是叫做当头一棍,猛喝一声,这个才对你最有效,下猛药,我认为是应该的。”
  三个实例都说明了一个道理,教育本身就包含着惩戒的意味,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由此可见教育不仅意味着要传授知识,同时还要按照社会行为准则规范学生的行为。因此,教育者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学生适应集体领域的社会规范,懂得为自己的错误买单。马卡连柯有一句名言:“适当的惩戒不仅是老师的权利,更是老师义务,不了解惩戒,老师就放弃了一部分自己应尽的职责。”笔者认为惩戒教育与孔圣人的教育主张“因材施教”是相符的。不同类型的学生,给弘不同的方式的教育措施才会有功效,惩戒列未成年的学生似乎残忍了点,但就象给病人看病,明知某科药物有毒,但要治病就必须使用它,否则等死,这就叫做以毒攻毒。我们呼唤惩戒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能让学生们体验犯错误后应该受到必要的惩罚。让其真正认识到犯错误应该承担的责任。就象罪犯杀了人就算是一时冲动也要判死刑,而不是仅仅靠说服教育,情感打动一样,以惩戒的方式才能逐渐使犯错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法律观念,让学生在亲历的教训中更加清楚地识到对与错,并通过适度的外界压力使学生的内在因素发生作用,自觉抑制自我行为的过分膨胀,产生对错误行为的趋避意识,防止再犯同样的错误,从而在学生的心中重新植入文明、责任,合作的意阻。
  如果说教育是艺术的话,惩戒教育或许是艺术的颠峰。因为惩戒教育本身就是是爱心的浸润,就如行走学校校长徐向洋所说的那样:“我们有亲情,我在银行里面存足了我的资本,我爱他,所以我给予他惩戒。”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257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