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林业类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素质教育途径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管 健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势的要求,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已在各地兴起并且日趋完善。本文根据近几年来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的实际,分析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的需求形势,总结该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面,对同行业开展同模式的教育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所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企业根据其对未来不同规格人才需求的情况,与有关院校签订培养协议,然后由学校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和用人单位提出的人才规格和数量要求进行培养,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也可以理解为企业按其发展‘规模,预测人才需求量,向学校“下订单”,组织学校进行人才培养工作。这种“订单”,不仅是一张用人需求的预定单,而且是涵盖整个教育流程的一整套培养计划,是学校与企业共同挑选学生,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由双方商定或征求企业的意见。这种模式走出了一条职业技能教育与人力资源有效配置的全新路径,不仅降低了企业人力资源培养的成本,还为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形成学校、学生、企业多赢的局面。在整个人才培养工作过程中,人才培养的素质教育工作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它和课程体系的构建、合作机制及管理机制保障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进行,所有研究“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中素质教育如何更有效的开展,意义尤为重要。
  本研究立足我院人才培养工作的实际,结合国内其他院校的相关工作进行深入的研究。在调查研究过程中,采用对我院现有的“订单式”人才培养进行分析,分析其规模、效果,通过对企业满意度、学生满意度、学生技能提高程度等元素调查,对现有的“订单式”人才培养素质教育工作进行分析,借助现有的校企合作平台,研究出“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中素质教育环节的方式方法,来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区别于“非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本研究着重讨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校企双方配合的学生管理以及合作方面的创新。学生的双重身份也是本研究的一个重点,如何尽早的进入角色,顺利的转变身份,也是人才培养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同时也是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二、当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比较成熟。例如德国“双元制”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台,以实践为主的一种职业技术教育模式。美国的技术准备制度,其首要目标是提高相关人员的技能以迎接高技术的挑战,其课程目标要求学校内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整合。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没有法律的约束和专门部门的严格管理,企业与学校之间是一种较为松散的合作关系,学校在这种教育方式中处于主导地位。我国台湾地区的“建教合作”模式,采用的具体合作模式除高级职业学校普遍实施的“轮调式建教合作班”外,专科学校的建教合作方式更加灵活,种类名目繁多,包括暑假实习、奖学金进修式等。我国工科类院校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和研究近十年比较活跃,农林类院校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实践还处在初级阶段,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加以完善。比如,当前以“订单式”这种全新的理念来办学,与传统的办学理念有很大的不同,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的观念;如何建立学校与企业间的长期合作关系,开发新的台作单位导致了“订单”的不确定性;还有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对教师尤其是在生产实践环节一线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满足教学的实践需求,还要及时更新以达到时刻与生产“零对接”的程度,再有就是“订单式”培养模式下社会的认可度如何宣传、学生的积极性如何调动,有效运行机制如何形成,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面。我系自从2005年开办术材加工技术专业以来,开始探索“订单式”这种人才培养的模式。先后与沈阳、北京、大连、阜新等地的8家企业进行订单培养合作,订单招生11个班,共计273人,同届招收非订单学生192人。横向比较来看,订单班招生人数为非订单班的1.42倍。其中,2006年招生培养2个订单班,分别是阜新飞雪集团订单班30h,沈阳兴锐木业有限公司订单班14人,共计44人I 2007年招生培养3个订单班,分别是大连鹏鸿木业有限公司订单班33人,阜新飞雪集团订单班28人,大连长城长木业有限公司订单班29人,共计90人,比前一年增长104.5%;2008年招生培养7个订单班(139人),合作企业遍布沈阳地区、大连地区、北京地区,招生增长率是54.5%。目前,2DOE级“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班级已经毕业,完成了一个周期的人才培养工作。2007级和2008级的“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班级还在校学习。
  
  三、“订单式”人才培养在合作机制.管理机制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机制的种类
  “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划分主要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工学结合方案中的时间、空间和组织要素的不同组合为依据,可以从实际中存在的众多模式归纳为以下6种主要模式。
  1、“阶梯分段”,我国职业院校和德资企业合作,进行的本土化双元制的校企合作模式。3年中企业实习的比例,分别为1/3、1/2和2/3,学校学习和企业实习紧密结合。逐渐加大企业实习比例。时间设置比较科学,缺点是实施成本较高,需要企业支持力度大。
  2、“学年分段”,分为“2+1”和“异地分段”两种。“2+1”即学生前两年在校学习与实训,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实践并与就业紧密相关,这是校企合作中最普遍的形式。
  3、“半工半读”,即校与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学生交替(每一学期或一学年,也有几天轮换一次)在企业工作与学校学习。这种形式有利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也有利于家庭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4、“教学工厂”,学校自办生产、服务企业或者企业把与学校对口的车间搬进学校,实现生产车间与实习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习与生产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该模式不但方便学生,同时,学校在教育上具有更多支配权。
  5、“弹性安排”,根据合作企业生产经营的季节性特征和周期性特点,比较灵活地安排工学的交替,利于知识的应用,理论与实践结合更紧。
  6、“厂内基地”,企业除安排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车间、工位和兼职指导师傅外,还单独设立了为学生实训和实习服务的车间,具有教学、培训和实习功能,有固定管理人员和专职企业指导师傅者可称为厂内工学基地。
  (二)我国目前“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机制与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1、国家的宏观政策有不到位的方面,指导力

度不够。
  (1)虽然我国现在高度重视校企合作,相继成立了校企合作协会,并开展了大规模的试点,但还没有建立权威、完整的校企合作的管理规范性文件。
  (2)国家在实施校企合作机制方面缺乏具体的措施,不能形成有效机制。
  (3)高校办学的弹性学制有待建立,制约T校企合作的前景。
  2、企业单位和高校对“订单式”人才培养认识的观念问题
  (1)校企双方对合作中缺乏长远眼光,更多集中在眼前的短期利益。多数学校把校企合作当作解决扩招后教育资源短缺和就业渠道不畅的手段,而没有作为深化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突破口。不少企业也存在短期行为,把校企合作作为解决用工困难的手段,缺乏长期参与的动力。
  (2)很多企业尚未形成成熟的合作教育的思想。企业只是选择人才,而不参与或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把培养人才的主要责任推给了学校。
  (3)由于校企合作必然带来管理上的变革,学校行政人员存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形成了校企合作的阻力,同时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教师积极性不高。
  3、“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的运行问题
  (1)我国高职校企合作层次普遍偏低,深度不够。
  (2)微观的运行制度不够成熟和完善。
  (3)对校企合作缺乏整体推进,没有从系统的观点,通盘考虑,统筹运作,使企业运行与办学诸要素之间有机结合,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最优他地实现办学目标和预期效果。
  (4)在学校与企业操作层面,存在签订合作协议缺乏规范文件,履行协议缺乏监督协调,台作成效缺乏评估,针对评估结果也缺乏对校企双方相应的奖罚措施。
  (5)学校运做机制和企业运做机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较大差异,还没有真正融合。
  
  四、“订单式”人才培养素质教育研究
  
  2006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两个订单班毕业已经有半年时间。通过分析以上两个班级在校期间的综合素质培养工作,结合人厂前、入厂后毕业前和毕业后三个阶段的跟踪调查,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成功之处:
  1、我系依靠木材加工技术这个特色专业,以“订单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向社会输送了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的人才。目前辽宁省作为木材加工业和家具生产业的大省,企业数量较多,但员工的理论层级较低,我系培养的毕业生弥补了这个空间,第一届毕业生的就业率是100%,专业对口率是100%,在毕业半年后的就业跟踪调查显示稳定率还是100%。
  2、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改革方面,汲取了企业的宝贵建议。实现了校企的优势互补。在学生完成论文这个环节,通过在企业的边工边读,辅以学院教师和企业技术工人的指导,完成了质量较高的论文,达到了较好的效果,体现了高职办学订单培养的特色。
  3、“订单式”这种模式起到了连接企业、学院和学生的纽带作用,及时的将行业内更新的新技术、新理念带入了课堂,丰富更新了教学环节,使学院培养的学生在就业时能达到“零对接”,符合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实现了企业、学院和毕业生的三赢。
  (二)、人才综台素质培养工作的重点:
  “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人厂前:在学生入学后直至到企业工读结合之前的时期。
  这个阶段是“订单式”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工作的打基础时期。重点以专业教育为主,让学生熟悉木材加工技术这个专业在社会的需求、定位和企业急需的高实践技能实用型人才标准,以学生社会素质培养为基础,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和创业能力提高为重点。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学生具有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和品格,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综合素质协调发展。在实施过程中,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互交叉来达到培养的目的,重点在学生双重身份的转变上,如何让学生到企业后在短期内顺利由一名在校大学生的学生心理向符合“工读交替”的企业员工心理的转变,尤为重要。思想指导行动,心理角色转换的快慢严重影响着下一环“边工边读”的顺利开展。
  首先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构建以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文化教育、身心健康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四个方面同步进行的素质培养教育模式。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团建促党建,通过各项党团活动,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感恩父母回报社会的意识;通过安全教育,提升学生的民主法治意识;通过暑期的社会实践、专题实践,培养学生的表达、交往、团结以及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科学文化教育工作中,通过请业内专家学者做专题讲座,使学生牢固树立专业思想,让他们懂专业、爱专业。以各种专业社团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通过学院和系部的专业技能大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身心健康教育工作中,通过第二课堂以各种文化体育活动,例如温馨寝室评比、篮球赛、足球赛等达到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认识真善美的标准,也强健了体魄。通过素质拓展训练、心理健康咨询等形式帮助心理需要帮助的同学心理早日充满阳光,让年轻人充满应有的朝气,在群体生活中快快乐乐的成长。在职业能力培养工作中,通过成功毕业生回校做报告、教师课堂讲授和加强实习实训环节的考核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心理素质。通过第二课堂诚倍教育活动、公益劳动和企业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爱岗敬业的奉献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在这个过程中,邀请订单企业的人员参与学生的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和v企业文化教育,效果很明显。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早的了解即将工作的企业。熟悉工作的岗位、环境,便于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对学生迅速由学生身份向企业员工身份的转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段时期的学生管理工作是以辅导员的日常管理为主。
  2、入厂后毕业前:在学生到企业边工边读开始直至毕业的时期。
  这个阶段是“订单式”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工作的关键时期。这段时期既是检验前一阶段教育效果的时期,又是完成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阶段。学生从学院到企业后,面临着全新的环境,新的寝室、新的面孔、新的文化氛围,更主要的是新的奋斗目标。在学校时,老师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熟练地掌握木材加工技术专业要求具备的各种实践技能,通过实验和实训项目来完成,多次操作的目的是熟练掌握,一旦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该项目所要求具备的实践技能后,教师就会带领学生转入下一个学习环节,再进行熟练操作。而工厂的性质决定了这方面和学校目标的区别。工厂是以企业化的形式来进行管理的,是以创造最大的利润来实现企业正常运转的,学生在操作的过程是“边工边读”模式下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既要考虑学校的教学计划的安排,还要考虑企业根据自身生产和发展的需求对学员的统筹安排,这就决定了当学生通过若干个周期

的熟练操作后,即使已经熟练掌握了该生产环节的操作技能后,也不可能会像在学校学习时一样自动转入其他岗位来操作,因为这要服从企业的统一安排。这也就摆在学生和学校面前一个问题:学生该如何处理专业与实习岗位的关系,如何处理一技之长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在这个第二阶段,学院的老师不可能全程跟随学生进驻企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聘请企业的管理人员辅助学院一道来完成这方面的工作。这个时期是学生最困惑的,也是最需要帮助的,这些在家里可能连饭碗都没洗过的“80后”“90后”们必须要直面这个现实的问题,那就是由一个学生向一个实用型的技术人员的转变。“订单式”这种人才培养的模式决定了这个全社会所有毕业生都需要面对的问题,从毕业以后显露提前到毕业之前显露出了。这就再次要求了学生第一阶段的各种教育要扎实开展,第二阶段的思想教育要及时跟进,通过专业培养的目标,就业的定位以及就业的理念帮助学生调整心态,顺利完成这个过渡。这个环节完成后,学生可以主动的完成企业安排的各项生产工作,于此同时,要及时加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创新意识和就业意识的养成。在企业边工边读期间,学生可以提出许多在校理论学习时提不出的许多问题,这恰恰反映出他们已经进入了专业角色。此时正是形成专业素质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学院的专业教师还是企业的技术人员都应该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技术难题,帮助他们培养专业的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创新的意识。在适当时候组织学生参加就业双选会,让他们亲身感受社会就业的竞争压力,通过就业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形成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正确就业观。通过全程参与企业的管理与生产,了解行业内运营的整体情况,在企业通过专业设计大赛、模拟公司运营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更主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以老带新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形成一种扎实的专业业务素质,和坚韧的吃苦耐劳精神。
  3、毕业后:主要是学生在毕业后半年到一年的时间。
  这个时期是学生经过三年的专业学习毕业迈向社会参加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检验各项人才综合素质培养工作效果的环节。通过对2006级两个“订单式”培养班级的企业评价分析。合作企业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行业精神都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对在企业“边工边读”中表现出的素质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于此同时,也反馈了一些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学生处理一专多能和全面发展之间的权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260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