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包理论研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冠宇 徐 松
摘要:外包已成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利用外部资源提高自身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因此研究外包的内涵和理论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探讨了外包的定义,就外包的基本理论,如交易成本理论、价值链理论、核心能力理论、资源观经济学理论和“木桶理论”进行了研究,使我们对外包的产生和发展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关键词:外包;交易成本理论;价值链理论;核心能力理论;木桶理论
一、外包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一)基本概念
外包或资源外包是“Out Source Using”的简称。最早确切提出“外包”一词的是C.K.Prahalad 和Gary Hamel(1990),并由Ross Perot则发现了外包产业。
目前,学术界对外包的理解并不一致,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描述主要有以下几种:美国Outsourcing Institute指出,“外包”是一种通过有选择地将一些功能(及其日常管理)转交给第三方供应商来围绕核心能力进行的企业重新设计。Greaver认为,“外包”是一个组织将内部重复发生的活动及决策权通过合同的方式转移给外部供应商的行为。Heywood认为,“外包”是将企业内部的一项或多项业务职能,连同其相关的资产,转移给一个外部供应商或服务商,由这个供应商或服务商在一段时期内按照一个规定的但受到限制的价格提供特定的服务。Cheng Suan Soon 认为,“外包”就是一种管理方法:它通过战略性的使用外部资源来处理那些传统上由内部人员或资源来完成的活动。Richard L.Dunn认为,“外包”特指把企业内部能完成的那些活动通过长期合约的形式交给外部组织。John Mariotti认为,“外包”是从企业法律边界外的独立组织获取商品和服务,而不是自制或者自己来完成这些商品和服务的这样一个战略决策。Arthur Andersen指出:一个业务实体将原来应在企业内部完成的业务,转移到企业外部由其他业务实体来完成,这种行为就称为外包。
近年来,国内对“外包”也有一定的研究。李凌(2001)认为,“外包”是企业的一种经营战略,它利用外部资源来完成传统上由企业内部人力和资源完成的功能或业务。李芊蕾(2004)认为,“外包”指将一些传统上由企业内部人员负责的非核心资源包给外部资源供应商。
关于外包的定义还有很多,概括起来,目前理论界普遍接受的外包定义是:“在企业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仅保留其最具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而把其他资源借助于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予以整合,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绩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企业对环境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
(二)内涵
1、外包是一种经营战略或经营理念。John Mariotti认为“外包”是从企业的法律边界外的独立组织获取商品和服务,而不是自制或者自己来完成这些商品和服务的这样一个战略决策。严勇、王康元(1999)指出在一个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外包”现在已经变成最重要和最流行的战略。吕巍、郑勇强(2001)指出“外包战略”的实质是企业重新定位,截取价值链中比较窄的部分,缩小经营范围,重新配置各种资源,将资源集中在最能反映企业持续发展能力的环节上。
2、外包是一种管理模式或方法。Cheng Suan Soon认为外包是一种管理方法;朱晓驰(2002)也提出外包是企业为了有效整合外部资源而采取的更为复杂的管理行为。《哈佛商业评论》也曾指出,“外包”模式是过去75年来企业最重要的管理概念和经营手法。
二、外包的理论基础
最具有代表性的外包基础理论主要有四个:交易成本理论;价值链理论;核心能力理论;资源观经济学理论。有些学者认为“木桶理论”也是外包的理论来源之一。
(一)交易成本理论
科斯(Ronald Coase)指出,由于交易活动的稀缺性,作为一种制度安排的市场运行是有成本的,即市场交易成本。由于管理活动的稀缺性,企业运行也要有一定的管理成本,称为企业内部交易成本。市场交易成本主要包括记载交易中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为完成市场交易而进行的谈判和监督履约的费用;未来的不确定性引致的费用,以及度量、界定和保护产权的费用。企业边界最合理状态就是市场的边际交易费用等于企业内部的边际交易费用,内部、市场交易费用的大小成为了决定企业边界的两个重要因素。
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认为有两组因素决定交易成本:第一组因素是交易主体行为的两个基本特征,即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第二组因素是交易特性的三个维度。它包括:交易的频率,交易的不确定性和资产专用性。
按照威廉姆森的观点,如果交易重复频率高,而资产专用性程度较低时,企业应该优先选择外包方式。一方面,长期良好的外包关系,可以减少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所造成的交易费用,促使双方在多变的市场环境里加强合作,加深相互间的信任,提高共同抵御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从交易特性的三个维度来看,外包可以给企业提供使用供应商专用资产的机会,较高的交易重复频率将有利于建立长期的外包关系,而长期互利互惠的外包合作可以降低因为外包过程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机会主义行为和相关的交易费用。
根据交易成本理论的观点,企业可以通过合并和纵向一体化来减少市场交易费用,但企业规模的扩大,“组织失灵”带来了内部交易费用膨胀的挑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外包成了企业一种新的制度安排。
(二)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理论是由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提出的,他认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可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增值活动,从而构成“价值体系”,每一项经营管理活动就是这一体系中的一个“价值链”。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无法认识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在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及辅助过程中所进行的许多相互分离的活动。一定水平的价值链是企业在特定产业内各种活动的组合,价值活动是竞争优势的各种相互分离活动的组成,竞争者价值链之间的差异是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
价值链理论认为,价值链的各环节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一个环节的运行质量直接影响到其他环节,并对价值链整体造成致命损伤,对价值体系产生很大影响。因此,通过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找出企业价值链中的增值环节和非增值环节,从而便于企业对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对非增值但有增值潜力的环节,通过一定的改造使其具有增值能力,而对于那些不具备增值潜力的环节、或者需要大量投入资金进行改造但在经济上不合算的环节,企业可以通过外包的方式,把某个薄弱环节外包给擅长的企业来实施,实现企业产品生产。企业通过外包,实行价值链的虚拟整合,可形成企业间的优势互补,从根本上提高价值链活动的质量。由于将本企业价值链的劣势环节用其他企业价值链中高效率和有比较优势的环节来代替,这实际上是价值链之间彼此环节中以长代短的虚拟整合,因而可形成价值链间的比较优势组合。
(三)企业核心能力理论
核心能力理论,又称核心竞争力理论,是外包的重要理论依据。企业核心能力是指企业通过技术进步、战略决策、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内部组织协调管理的交互作用而使自己保持持续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能力,是企业在其个性化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有的资产、知识与运作机制的有机融合体。企业核心能力具有价值优越性、异质性、不可仿制性、不可交易性、难于替代性等特点,它决定着企业的整体能力和发展前景。
美国学者Philip Selznick把这种独特竞争力定义为组织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殊能力。哈默(Hamel)和普拉哈拉德(Prahalad)认为核心能力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各种技术、技能的总和,是一种稀缺的、独特的、有延展性的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核心能力理论主要观点如下:在本质上企业是一个能力集合体;企业拥有的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积极培育和运用核心能力是企业的长期根本性战略。在信息经济时代,任何企业单是依靠某一项或某几项职能战略(如企业的市场战略、产品战略、技术战略等),最多只能获得一时的优势,唯有追求核心能力才是企业永久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性战略。因此,大多数企业非常重视核心能力的培育,而培育企业的核心能力,需要企业不断地进行知识技能的学习和积累、技术体系的完善、组织管理体系的建设等。
核心能力理论回答了哪些业务对企业来说是最重要的。企业只应保留那些真正具有战略重要性的产品或者服务,而其他的产品和服务则应该实行外包,交给外部专业人士来处理。核心竞争力战略的基本思路就是把企业的业务归拢到最具竞争优势的行业上,把经营重点放在自己优势最大的价值链环节上,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核心业务是企业核心能力的外在表现,培育核心能力实际上就是树立和发展企业的核心业务。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中,为了树立和发展核心业务,许多企业纷纷将自己的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专心于核心业务的发展。企业业务外包越来越成为企业培育核心能力,谋求长期竞争优势的一种经营管理策略。
(四)资源观经济学理论
1971年,Andrews在他的战略理论中提出了企业资源概念,即企业的强势和弱势。随后,Wernerfelt提出“资源是在特定时期构成企业强势和弱势的任何有形和无形资产”的观点。
一种资源怎样才能为企业创造长期的高收益,这是资源观经济学理论首先考虑的问题。资源与企业获利性的关系包括:如果一种生产资源本身或是它的关键组成部分被垄断组织控制,那么资源使用者的获利性就会被削弱;如果某种资源生产的产品只能提供给限定的市场或是用户,则资源使用者的获利能力就会降低;替代资源的可获得性强,就会减少资源持有者的收益。
同时还必须考虑先发优势和资源壁垒的关系。先拥有资源的企业总是能在成本或收益方面占有后来者所不具备的优势,先驱者能够获得资源壁垒的保护。第一,两个市场共同使用一种关键资源,其中一个市场有很高的进入壁垒,则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在另一市场控制前种关键资源而进入该高壁垒市场;第二,企业控制某种可在多处使用资源的资源壁垒,则该资源壁垒并不会因为某一市场壁垒的崩溃而消失。因此,没有资源壁垒的市场进入壁垒降低了企业对于市场新入者的优势,而资源壁垒没有市场进入壁垒作为支撑,则使得企业不能充分利用该资源。
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直接或间接控制竞争对手所无法控制的资源,以提高对手的产出成本或是降低其使用收益。资源通常可以运用于多种产品,控制一种资源壁垒就能影响多种产品的获利能力,因此控制资源壁垒就成为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最想获得的优势。那种最有吸引力的资源能帮助企业创造竞争对手难以获得的资源壁垒,提高企业自身获利能力。
(五)木桶理论
“木桶理论”,即“木桶定律”,又称短板理论,由美国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Lorens Peter)提出。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根据这一核心内容,“木桶理论”还有两个推论: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木桶才能盛满水;只要这个木桶里有一块木板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根据木桶原理,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使各环节和谐发展,不能存在瓶颈,任何一个环节的薄弱与落后都会导致整个企业整体竞争力的下降。因此,企业应采取外包的方式将最短的木板交给其他企业来制造,提高木板的高度,从而提升木桶容量,增强企业实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企业的一种经营战略和管理模式,外包可以削减成本、简化企业运作流程,使企业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工作,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能力,同时减少交易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从而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实现企业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霍景东.服务外包:理论与经验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5).
2、金莹.业务外包的理论解释及其对比[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6).
3、唐俊.有关外包的理论综述及建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7).
*本文属安徽财经大学2008年基地招标课题(ACJD0804ZD)。
(作者简介:徐冠宇,安徽财经大学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徐松,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286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