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 煜

  摘要:文章整理了1999到2003年我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初步的计量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存在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文章进一步采用回归分析,比较了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对东部、西部、中部三个地区的效应影响,结果表明溢出效应的强弱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正相关的关系。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FDI);面板数据(panel)
  
  一、对FDI研究的基本假设
  
  从开始研究FDI至今,我国学者的大部分研究都借鉴了外国学者的模型和方法。综合来看,运用的模型主要有单方程计量模型、联立方程组模型,同时也有调查问卷、案例分析等。研究的内容包括基于行业、地区、企业技术吸收能力等层面的溢出效应分析。部分学者认为我国FDI存在着正的溢出效应;部分学者认为溢出效应不明显,同时溢出效应和挤出效应同时存在。
  由于我国学者选取的大多数是我国工业部门的数据,并且没有一个共识的检验方法存在,所以每个研究者在模型选择上的不同,指标选择上的不同,会造成结论的差异性。笔者提出如下假设:第一,外商直接投资对于内资部门的产出有正的溢出效应;第二,这种溢出效应在不同的地区存在显著的差异性,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的溢出效应相对越明显。以下是具体的数据分析。
  
  二、关于FDI溢出效应的计量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4),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从1999~2003年,共计5年155个工业数据来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
  在分组处理时,将31个省市划分成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划分如下――东部: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山东、浙江、福建、海南、广东、广西,共12个省份;中部:黑龙江、山西、内蒙古、吉林、安徽、江西、河南、河北、湖南,共9个省份;西部:西藏、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共10个省份。
  (二)变量选择和处理
  对所知用的主要名词、变量及其含义界定如下:
  1、相关名词含义界定。(1)工业:使用的数据均为统计年鉴上的工业企业数据,根据统计年鉴的解释,工业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2)外商直接投资(FDI):在本文中是指“三资”企业,即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总称。在数据中运用的是统计年鉴中“三资”工业企业的各种指标。(3)技术溢出:是指在贸易或其他经济行为中,先进技术拥有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转让或传播他们的技术,包括国际技术溢出、国内技术溢出、行业间技术溢出、行业内技术溢出等几种形式。
  2、相关变量选取与界定。(1)内资(Kn)/外资(Kf)工业部门的资本存量。Kf选取年鉴中各地区三资企业的“资产总计”来衡量。Kn=K-Kf,其中:K表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资产总计”。(2)内资(Yn)/外资(Yf)工业部门的总产值。Yf选取年鉴中各地区三资企业的“总产值”来衡量。Yn=Y-Yf,其中:Y表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总产值”。(3)内资(Ln)/外资(Lf)工业部门的劳动力数量。由于对于劳动量的统计,只有2004年及以后的年鉴才直接列明此项,所以在本文中,对于劳动力的数量的统计,我们根据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原理,利用工业增加值和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比值计算得出:Lf=外资部门工业增加值/外资部门全员劳动生产率,Ln=总就业人数-外资部门就业人数。同时为了消除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通过运用生产指数把数据处理为以1999年为基期的数据。
  (三)模型的选择
  与大部分现有研究的分类方法一样,本文也将整个经济划分为内资和外资两个部门,由于本文的数据所限,针对地区层面上研究,只能将一个地区整体的工业部门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在模型设定上,本文借鉴了严兵(2006)的研究方法,以内资部门的产出(Yn)作为因变量,把内外资部门的资本存量(Kn/Kf)以及内资部门的劳动力数量(Ln)作为自变量。
  假设全部产业的投入产出过程服从下面的生产函数:
  
  为了减小变量中存在的异方差,我们对Kn、Kf、Ln作自然对数变换。
  
  其中:α表示内资企业资本的边际产出弹性;
  β表示外资企业资本对内资企业的边际产出弹性;
  γ表示内资企业劳动的边际产出弹性。
  μ表示误差项,我们假设μ~N(0,δ2)。
  (四)数据分析
  在面板数据中,常常要面临在常截距模型和变截距模型中进行选择。我们用的斜方差检验。用文中数据的F检验值与临界值进行比对,如果在5%显著水平下小于临界值则接受零假设,反之则拒绝零假设。进一步,我们进行Hausman检验,在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之间进行选择。因为EViews3.1没有直接给出检验的命令,所以利用程序进行检验。计量结果显示如表1所示。
  按照这一结果,比对Hausman检验的临界值,零假设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被拒绝,因此我们采用固定效应的面板模型(H0:选择随机效应模型)。
  1、基于国家层面上的外商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在1999年到2004年期间,我国31个省市工业部门的产出相关影响因素在总体上表现是一致的,不同地区间的差异不明显;我们通过实际回归发现在常截距模型和变截距模型中,选择常截距模型进行整体回归的效果更好,回归结果如下:
  
  从回归结果看到,各项检验指标都通过了检验,但DW值相对比较低,对于面板数据来说,可能在数据中存在着自相关现象。检验结果的系数表明,1999年到2003年期间,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工业部门的技术溢出效应为正,符合我们的假说和预期。总体上看,外资工业部门的资产增加1%,可以带动内资工业部门的产出增加0.1017个百分点。对于内资部门的产出来说,最主要的贡献还是内资部门的资本,内资企业资本的边际产出弹性为0.7857;劳动的边际产出弹性为0.2859。对比来说,外资本部门的溢出效应比较小。
  2、基于地域层面上的外商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了我国东、西、中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我们考虑在技术溢出效应时,会不会因为地区的原因有所不同,按照中国经济年鉴的分组方式,我们分成三组进行回归检验。检验结果报告如表2所示。对于回归结果,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基本所有的系数都通过了10%下显著性水平的检验。东、中、西部的FDI技术溢出效应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一点符合我们的第二点假说。
  3、计量结果的解释。对于东部地区,技术溢出的效应非常明显,外资工业部门的资产每增加1%,可以带动内资工业部门的产出增加0.2925个百分点。但是我们看到,内资部门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为负效应,这与我们的预期相反。要对这一结果进行合理解释,就要考虑到我国的实际国情。作为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第一批发展起来的珠三角,以及后来的长三角,甚至目前已知再讨论中的环渤海“大北京”经济圈,都属于我国东部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发达,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最早接受外商投资的地区。外资的进入对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GDP的增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引进现代技术、观念、服务的载体,使我国内资企业在生产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创新研发等方面都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提高,东部地区有着明显的技术溢出效应。同时,因为外商投资企业都是大都资本密集型的企业,所以我们预计可能会对劳动力需求产生一个“挤出”效应,这还需要下一步的实证分析。对于西部地区的溢出效应不明显,外资部门资本的对内资部门的边际产出弹性是0.0752。与此同时,对西部地区来说,内资部门劳动力和资金的边际产出效果非常明显。我们考虑到可能是由于政策、地理位置、经济水平等多重因素,外商投资相对来说较少;同时内资企业的技术水平比较低,竞争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比较弱,吸收外资企业的技术、管理的水平比较弱,所以溢出效果不明显。对于中部地区的溢出效应明显小于东部地区,外资部门资本的对内资部门的边际产出弹性是0.1209。但是我们看到,对中部地区来说,内资部门劳动力和资金的边际产出效果非常明显。对比东中部地区,我们发现,随着国家支持力度的增强,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上升的阶段,外资对于中部地区的作用也在逐步的加强。
  
  三、结论
  
  研究表明,从国家整体层面上进行分析存在比较比较明显的正的技术溢出效应。
  分组检验表明,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溢出效应才会比较明显。这个结果说明,我国东、中、西的经济阶梯状情况,就是典型的效率优先的结果。效率优先,引发了经济的不平衡,地区经济间发展趋异,是一种“发展趋异”的马太效应。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招商引资的增强,正溢出效应的存在,又会演变成一种“发展趋同”马太效应。
  
  参考文献:
  1、姚立民.独资与合资方式的技术溢出效果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10).
  2、严兵.外商直接投资行业内溢出效应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评论,2006(1).
  3、包群,赖明勇.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进步的实证分析[J].经济评论,2002(6).
  4、何春燕,钟惠中.FDI对我国技术溢出效应及其提升策略[J].商业研究,2005(17).
  5、周雁,齐中英.基于不同特征FDI的溢出效应比较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2).
  (作者单位:恒丰银行济南市分行)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05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