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忠强

  当前我国企业信用缺失问题十分严重,已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到了十分紧迫的关头。2005年某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对59户省属国有企业进行的清产核资中,核销坏账损失29.79亿元,平均每户企业高达5000余万元,巨额的不良债权,严重困扰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破坏了企业交易信用和正常的生产经济秩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信用缺失的影响
  
  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信用缺失,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带来严重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信用不足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当前一个突出问题,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究其原因,信用不足是根本。信用缺失阻碍投资。现实生活中,不讲信用的做法和行为屡见不鲜,由于市场缺乏信用,货款拖欠严重,资源配置效率下降,交易周期拉长,这样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和投资风险,使得企业和银行的投资信贷活动趋于谨慎和收缩。
  
  (二)信用缺失影响正常的经济贸易活动
  规范化的商业信用,如商业票据在发达国家使用相当广泛,但是在我国的使用却十分有限,信用危机已阻碍了正常的经济贸易活动,尤其是在国际贸易中,企业资信不好或没有资信记录,降低了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信用不足影响消费需求
  对于国内的消费不足,有人认为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预期支出增加的原因,也有产品结构不合理的原因,而最根本的是信用不足,是由于我国个人信用体系未建立,公民缺乏信用记载,个人信用无从谈起,银行贷款办理手续繁琐,从而增加了交易成本,降低了交易效率。
  
  (四)信用缺失危及社会安全
  失信行为的蔓延,将造成极大的道德风险,导致经济秩序混乱,加剧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特别是少数企业和个人采取违法、背信手段实现暴富,破坏了市场制度的信誉,影响了社会安定。
  
  二、信用缺失的原因
  
  我国企业信用缺失有社会制度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
  从社会制度层面,首先,我国企业在体制转轨中存在的不规范行为,使得国有企业产权关系不稳定和欠清晰,委托人和代理人都不可能真正拥有企业剩余控制权,由此导致企业行为的短期化行为。而私营、民营企业的产权没有得到可靠的保障,缺乏安全感,没有稳定的预期,也就只能追求“短、平、快”,不可能为建立信用而投资。加之改革不到位、体制不健全,因而弄虚作假、损人利己的空间和机会比较多,失信行为更容易发生。加之政府职能错位、缺位,行为不规范,更加剧了失信行为的蔓延;其次,违约成本远远低于收益,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刚刚起步,市场化的程度不是很高,来自市场自身通过诚信配置资源的功能尚未成型,遵守信用可以获取利益,相反,不遵守信用则会受到惩罚的市场机制尚未成型,这就使得诚信者不能获得应有的回报,而失信者的违约成本却大大低于其可能的收益。再次,信用信息缺乏,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当缓慢,至今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企业和个人财产交易申报制度,缺乏对经济交易主体信用行为历史的系统的记录。作为以信用信息为经营对象的中介机构,由于受时间短、企业信用意识淡薄、市场规模较小等因素的影响,其规模普遍较小,拥有的信息量也相对有限;另外,执法力度不够,对信用经济运行方面没有起到强有力的保障作用,常常因出于维护暂时和局部的稳定关系,而明目张胆地放弃对信用关系的维护,造成“守信失利、失信得利”的经济学上“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发生;最后,缺乏社会诚信环境,信用是以诚信环境为前提的。在社会整体诚信环境较差的情况下,缺乏普遍的社会诚信环境供给,必然会导致企业和个人信用的普遍缺乏。
  从企业自身原因来看,首先,管理理念滞后。我国的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严重滞后,重经营,轻管理,短期化行为突出,因此,其着眼点往往在于企业当前的利润,忽视了企业潜在的高额的利润――信用所能带来的利润;其次,员工素质偏低。优良的工作质量必须有优良的职业道德作保证,要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必须具备高素质的职工队伍,而目前,我国企业员工队伍素质偏低,尤其是缺乏诚信服务的意识;最后,企业文化错位。目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还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还没有认识到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管理、企业外部形象、企业长远发展方面的作用。
  
  三、建立信用管理体系的措施
  
  (一)建立政府信用管理制度
  充分认识到信用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树立全社会的信用理念,要在全社会形成这样一种氛围,缺乏信用记录或信用记录历史很差的企业很难在业界生存和发展,而信用记录差的个人在信用消费、求职等诸多方面都会受到很大制约;要认真做好信用管理系统的基础性工作,尽快建立全国企业征信体系,在建立信用体系的初期,就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和有效的制度安排来遏制企业造假的过程,保证基础数据的真实性;强化市场主体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主体的行为准则首先应是讲信用,无论是法人主体或公民个人,都应树立守信的公众形象,树立“以讲信用为荣,不讲信用为耻”的社会意识;建立完善的信用法律体系,借鉴国外的经验,我国要制定有效的制约和惩罚失信行为的法律规范;加强执法的严厉与公正,大力加强执行力度,维护法律的权威。
  
  (二)强化企业信用意识
  企业信用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需要建立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和规范交易行为的信用制度。加快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必须重视企业内部的信用意识的强化,规范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加强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是提高我国市场交易信用程度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在全社会重塑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加大对信用观念、信用意识、信用道德的宣传和教育,让诚实守信的理念深入人心。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应增强自身的信用意识,提高责任心,形成一种讲信用、守信用,以信用求生存的良好环境。
  
  (三)促进信用中介服务行业的市场化发展
  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必须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保证中介机构的独立性,对整个信用行业乃至整个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要让市场相信资信评估机构的评级报告具有真正的独立性、公正性和客观性。为了保证信用报告的可信性,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必须是独立、公正、平等的第三方,从设立之初就应明确政府只能推动不能介入,要防止出现表面市场化而实际上被行政垄断或利益集团垄断的局面。
  
  (四)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信用评价的本质就是信用专业评估人员根据搜寻的财务和非财务的客观信息,依据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拟定的评估标准对评估客体偿债风险做出判断,为信用供给者提供中介判断信息。
  在对企业进行评价时,不仅要进行定性分析,也要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根据企业所处的特定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出企业信用情况后,再进行客观判断。对企业信用的定性分析,应关注以下内容:企业所处产业、企业经营环境、企业管理水平、企业经营状况、外部主体提供的信用等方面。对企业信用的定量分析,主要包括“偿债能力”、“获利能力”、“经营管理”、“现金流量”、“发展潜力”五个部分。
  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在加强各企业对信用认知的基础上,建立与完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并使之系统化、规范化,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效。这就需要企业、评价机构、监督机构齐心协力。企业重视信用管理,评价机构客观评价,监督机构准确监管,只有这样,才会使得我国的信用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17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