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利率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黎鹭红 骆舒萍

  摘要:利率作为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经济杠杆,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宏观经济;通货膨胀;利率市场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是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杠杆,是宏观经济调节中最常用的政策工具。
  
  一、利率对宏观经济影响的理论基础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实经济中的各个因素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就是在这些众多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矛盾中进行着的,也就是不断地通过均衡-失衡-新的均衡这样一个过程来实现的。这些市场经济国家进行的宏观经济调控是建立在西方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上的。
  
  二、我国应用利率这一宏观调控工具的实践过程
  
  1979年4月至今,中国人民银行对银行的存贷款利率总共进行了二十多次调整,在20世纪90年代就进行了14次之多的调整,总体看来,我国利率调整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1979-1985年,利率上调时期
  改革之初,我国金融管理部门就已注意到银行利率偏低的状况。我国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较高的利率不仅有利于筹措建设资金,而且还可以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鉴于此种情况,如表1所示,在1979―1985年这个阶段,中国人民银行连续多次提高存款利率。
  
  (二)1986―1995年,利率波动时期
  这一阶段利率随经济周期上下波动,体现利率与经济发展具有很高的相关性。
  (三)1996―2003年,利率连续下跌时期
  由于前几年针对通货膨胀的“软着陆”政策,利率调整的频率较多,幅度较大,使这整个宏观经济产生了收缩效应。为此,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的财政金融措施,包括增发1000亿元国库债券,重点用于增加一些基础投资建设,1998年3月、7月和12月三次降低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为国有企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创造了条件。
  (四)2004年10月29日至今,利率连续上调时期
  前几年一连串的利率下调后,有效地拉动了经济,投资大量增加,致使经济又陷入过热状态,经济结构不是非常合理。为此,中央银行决定,自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基准利率,但并没有有效地抑制经济过热的局面,于2006年两次连续上调利率,带来巨大影响。
  
  1、可能会给地方的中小商业银行带来压力。由于长期以来,地方的中小商业银行是依赖中央银行的利率政策来决定存贷款利率,但随着利率的连续上调,贷款利率上限的放开,由于存在竞争,全国性的商业银行将有可能逐渐占领地方一些中小商业银行的生存空间。
  2、对国债市场产生巨大影响。在正常情况下,国债市场的价格波动不会影响到央行的决定,而现阶段,国债市场却成了中央银行的掣肘因素。如果中央银行持续上调存款利率,将会使不少债券资产缩水。这样,国债市场的交易价格势必要下跌,这就会不利于国债市场的正常运作。
  3、对股市的冲击。从资金面本身来看,存款利率的连续提高,将会吸引相当一部分的股民离场,把钱存放到银行里,这就会使市场的融资成本增长,进而带来投资机会成本的上升。现在有些券商利用国债回购来套取资金来炒作股票,如果央行持续上调利率,对部分券商的资金链必然会造成影响,有的还会影响到相关行业上市公司的业绩。
  4、造成金融市场秩序混乱。随着利率管制放松,不可避免会使存贷款利率变相提高,这可能会破坏金融市场秩序,使之缺乏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
  
  三、更好发挥利率对宏观调控作用的建议和措施
  
  我国目前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市场化程度不如西方发达国家,资金短缺难免普遍经常地存在,听任市场力量的作用,则势必造成利率水平的大幅度上扬,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而且有关利率管理的制度规定也还没有达到详尽规范的地步,因此这就决定利率市场化的过程是复杂而且长期的,不能一蹴而就,根据我国目前的这些实际情况来看需要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在很长时期内都不能完全放开银行利率,仍需要规定基准利率和银行利率的波动范围,采取稳步推进、逐渐放开的形式,从而最终实现利率市场化。
  (一)大力发展金融市场
  我国目前虽然已基本形成了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市场和公开市场业务的市场利率体系,但这些市场的规模还不大,而规模相对较大的资本市场始终存在较高的风险问题。
  (二)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我国目前国有企业改革还在进行当中,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也还不完善。因此,必须加快两者的改革步伐。国有企业的改革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堡垒”,其改革必须遵循: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同国有企业改革一样,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是制约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另一个“堡垒”,其目前所面临的困难主要是综合竞争力不强问题。因此,两者都必须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和业务创新与市场开拓。
  (三)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波动区间
  无论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还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无论是实行利率管制还是推行利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利率水平应该保持在何种区间内,是影响宏观经济的重要因素。合理的利率区间能够引导社会资金的合理流动,促进社会资金的有效配置。因此,要立足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国情研究我国的利率波动区间,如经济金融发展二元结构、主要融资方式等。
  在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经济周期波动处于低迷阶段时,降低利率是刺激有效需求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宏观当局降低利率会受到流动性陷阱等因素的制约,因而在特定的经济运行阶段,不能只单纯地依靠调整利率,而是必须采取与相应的财政政策等相配套措施。
  
  参考文献:
  1、N・格里高利・曼昆.经济学原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529-531.
  2、罗红兰.谈利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J].山西财税,2006(5).
  3、何治莉.银行储蓄存款利率模型分析[C].北京大学政学者论文集,2002,117-140.
  4、孙勇.我国宏观经济波动与利率市场化[D].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5).
  5、胡朋朋.利率调整与经济周期波动[J].理论与当代,2004(10).
  6、石晶莹.现阶段我国利率杠杆功能的发挥情况述评[J].绥化学院学报,2005(10).
  7、刘利.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8、张国俊.完善宏观调控机制关键是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J].金融与经济,2005(2).
  9、沈君,孙卓华.当前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上调对宏观经济的影响[J].经济与观察,2005(11).
  10、张威.利率市场化的理论依据及政策取向[J].财贸经济,2001(4).
  11、胡海鸥,吴国祥.中国金融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383-385.
  12、杨晨光.央行利率调整的趋势分析[J].经济观察,2004(11).
  13、付瑾诚.利率政策与宏观调控的思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4(7).
  (作者单位:黎鹭红,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骆舒萍,厦门大学网络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19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