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准则下的《财务会计》教学改革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丽雅 刘 洁
摘要:应对新会计准则对财务会计课程产生的影响是教改的最新动向,社会公众对会计信息质量日益重视,使得社会对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受托责任方,研究新准则变化下的课程结构,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势在必行。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教学改革;教学方式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先后经历了四次较大规模的会计制度改革,分别是1993年、1998年、2001年和2006年的会计改革。每次会计制度改革均对财务会计教学产生巨大的影响。对学生而言,系统的学习和掌握2006年新会计准则的主要内容是十分必要的,然而,现有的课程安排无法适应新的教学需求,有的高校选用的教材内容十分落后,与新准则内容脱节;有的高校在课程安排上回避了新准则中未提到的一些细节问题,导致对个别交易和事项的处理模棱两可。为应对新会计准则对财务会计课程的影响,《财务会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问题的提出
(一)基于社会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
随着我国会计准则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社会急需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的会计人员。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会计人员的摇篮,实施财务会计教学改革,便是加强会计人员素质培养,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需要。
(二)基于课程改革的需要
第八次课程教育改革以来,素质教育不断深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教育的发展提出了鲜明的方向:以学生发展为本,关心学生需要,以改变学生生活方式为落脚点,强调课堂生活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强调学生充分运用经验潜力进行建构性学习;明确了课程改革的目标: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并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财务会计课程建设更应基于教改的需要,在传授基本理论和应用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价值观。
(三)基于对当今课堂教学的反思
财务会计课程有其鲜明的特点:教学内容中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知识。因此多数教师采用板书为主的传统式教学方法。教改以来,虽有教师尝试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如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等,但当今课堂教学依然难以真正地做到理论结合实际。如新准则回避了某些交易或事项的处理、会计例题中经常假定交易过程中不考虑相关税费等问题往往把学生的思维限制于特定的模式中,而实际发生业务时上述情形均会出现,这就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因此,如何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是本文探索的重点。
二、重构新准则下的财务会计课程安排
新会计准则在保持中国特色的基础上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接轨,会计教育也应实现国际化,如何将理论真正与实践结合,如何传授给学生应对准则变化的能力成为高校教师研究的重点内容。通过调研,笔者发现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将财务会计课程的内容划分为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三者内容重复现象严重,课程内容界定欠清晰,学生对会计准则的理解支离破碎。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体系内容完整、体系严密,我们应当以新准则体系为依托,按照由易到难的思路重构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体系。
(一)基础会计
基础会计是引导初学者对会计理论形成初步认识的一门课程,该课程应主要围绕会计基本概念、基本前提、一般原则、核算流程、会计科目及简单的账务处理原则等内容,阐述会计的基本理论。新会计准则中的基本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的计量基础等内容做了较大的修订,这就要求基础会计的教学内容应当按照新准则的规定讲清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此外,会计科目的名称、用法及核算内容应当是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新准则体系中,许多会计科目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如旧准则中的“短期投资”在新准则中改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其公允价值在旧准则中并未体现,而在新准则中要在期末予以确认和计量。旧准则中的“应付工资”在新准则中改为“应付职工薪酬”,除核算职工的工资外,还要核算职工福利费、保险、公积金等多项内容。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吃透新准则中的这些变化,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
(二)中级财务会计
因会计准则中的基本理论已在基础会计中重点讲授,中级财务会计应主要介绍一般企业常规业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中级财务会计应结合具体会计准则讲解,将企业常规业务的处理方法讲清、讲透。目前中级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大多是按会计要素的顺序排列,而实际会计工作是依据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的,为避免出现理论与实际脱节的情况,目前各高校广泛采用理论加实训的教学模式。但该模式过于静态,且实训仅局限于课程内的模拟实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部分学者提出了“岗位教学法”、“沙盘模式教学法”,期望改变按会计六要素顺序讲授的传统,模拟企业实际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课堂教学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在“《财务会计》岗位训练法的教学探索与创新”一文提到,钟山职业技术学院采用岗位教学法将企业的经济活动按照岗位分章讲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三)高级财务会计
高级财务会计主要介绍企业特殊业务的处理,如合并财务报表、衍生金融工具、通货膨胀业务、破产清算业务等,这些业务在一般企业较少出现,而对上述业务准则的讲解将有助于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处理会计实务的能力,增强学生就业和考试的竞争力。然而,任何一门课程的课堂教学都无法穷尽该学科的全部研究领域,因此教师应大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触类旁通的能力,这对学生离开学校独立从事会计工作将大有裨益。
新准则颁布后,财务会计教材的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现有的教材质量良莠不一,多数教材按照会计六要素的顺序调整了教材内容,但回避了准则中未提到而实务中经常出现的一些细节问题,导致对一些交易和事项的处理模棱两可。因此配套的高质量的教材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三、改进新准则下的财务会计教学方式
会计专业的特殊性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该专业对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会计制度和法规会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当更为注重能力的培养,将学生能力的培养渗透进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效的教学效果离不开有效的教学方式,好的教学手段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事实上,研究和改进教学方式是我们经常考虑的问题。有效的教学方式包括讲授法、互动法、考查法、归纳法、演绎法等等,这些方法来自以下教学理论:
(一)反思性教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教和学是一个需要不断重复检查、反思和调整的持续过程。根据反思原理,一方面,学生通过自查可以了解到自己所学会的知识,及时发现薄弱环节,并强化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通过不定期的教学评价,教师及时根据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式,发现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知悉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指导。通过不断检查、反思和调整,将有助于知识的体系化。
(二)社会互赖理论
互赖理论认为,当所有人聚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工作的时候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成立学习小组将为提高学习氛围,促进学习积极性提供动力。如在岗位教学的模式下,教师给学生讲授企业业务流程的理论知识并要求不同的学习小组自行模拟企业情况,仿制经济业务,并分别讲出本小组模拟的实际业务。通过这种方式,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分析企业经济业务的性质,激发学生了解运用会计准则的兴趣。
(三)精致理论
该理论以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为出发点,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证明,要使信息保持在记忆中,并与记忆中已有的信息相联系,学习者必须对材料进行某种形式的认识重组或精制。精制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即是向他人解释材料。事实证明,采用学生互教的教学方式,教者与被教者均能从中受益。
上述理论是我们采用不同教学方式的理论依托,要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应当尽可能使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多样化。在新准则体系下,变传授知识为传授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应对繁杂多变会计环境的能力才是会计教育国际化的出路。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4(2).
2、刘永泽,孙光国.基于新会计准则体系的会计教育与教学问题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1).
3、陈文涓.新会计准则下本科财务会计学的课程设计[J].财会月刊,2007(5).
4、何建华,宋孟宁.新准则体系下高校《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9(7).
5、张海芹.《财务会计》岗位训练法的教学探索与创新[J].管理观察,2009(12).
*本文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课题编号为2010GG116。
(作者单位: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37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