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俗旅游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玲
摘要:广西旅游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旅游产业基础较好。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的建设,广西旅游业正日益显示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大量中外游客前来广西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但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何整合现有资源,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我国政府各部门调整和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和旅游经济布局。因地制宜,开发新景点、新产品,培养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的人才,从而建设成为特色鲜明,设备完善,服务一流,驰名中外的旅游强区。
关键词:广西民族;民俗旅游;对策
民族民俗风情是广西悠久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像璀璨的明珠,闪烁着广西古老文明的光辉,它像历史的彩链,连接起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民族民俗风情以其神秘的风采和诱人的魅力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的青睐,因此,我们要在充分了解和认识广西自身民俗资源的前提下对广西的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开发,处理好开发和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用科学的指导方针指导各项开发和利用,使广西的民俗旅游产品成为拳头产品。
一、广西民俗旅游的必要性
(一)广西民族民俗旅游资源丰富
1、丰富的民俗旅游节庆。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地,自古就有丰富的节庆文化。壮族的蚂拐节、苗族的芦笙节、瑶族的盘王节、侗族的花炮节、京族的唱哈节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较高的开发和旅游价值。值得一提的是现已开发的南宁国际民歌节、桂林山水历史文化节、阳朔的渔火节和啤酒节、北海的珍珠节、凭祥的边关节等,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渗透着浓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这些现代节庆活动,在传播文化、促进旅游,扩大各地的知名度、树立各地的旅游形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而深远的作用。
2、精彩纷呈的民间歌舞。人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用美妙的歌声赞美着自己的劳动,用多姿的舞蹈表达着自己的情感。广西是歌舞的海洋,歌仙刘三姐的歌声随着各种媒体的传播和推广也树立了一定的品牌效应。南宁的国际民歌节让广西的山歌走向了国际的舞台,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和传唱。从某种程度上推广了广西的民俗文化,自2006年,由我国张艺谋等著名导演在阳朔导演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更是让山水与歌舞得到了完美的结合,成为广西的又一旅游新亮点。
3、各具特色的服饰、饮食、居住习惯。广西有着独特的地方性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如壮族男子多穿青布对襟上衣,女子多穿无领斜襟绣花滚边上衣,下穿绣花滚边宽脚襟子或青布蜡染的褶裙,腰束绣花围腰,脚穿绣花鞋,头缠各式花巾,还有瑶族的五彩斑斓的服装,象征瑶王的五个手指印的各种图案等等。众多的民族服饰,魅力奇异,构成了各地独特的民族风情。古今往来,素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饮食也充满了亮点。打油茶是桂北少数民族侗、壮各族的一个特有的饮食习俗。“有客到我家,不敬清茶敬油茶”是侗族的规矩。广西的酒文化也是非常有内涵的:瑶族的糯米甜酒、苗族的过寨酒、彝族的“秆秆酒”无一不承载着少数民族的热情与好客。此外,广西各地区的特色小吃也应有尽有:南宁的老友粉、桂林的桂林米粉、柳州的螺丝粉、梧州的艇仔粥等等,都颇具特色。建筑风格独树一帜。苗族的吊脚楼、侗族的风雨桥和鼓楼都充分体现少数民族人民的智慧。目前,这些文化世俗也逐步被人们所挖掘,出现在一些民族风情园中,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和认同,收到了理想的效益。
(二)广西民俗旅游开发是大势所趋
1、开发民俗旅游是由广西的现实情况决定的。广西是全国有名的旅游资源大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且品位高。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其境内居住着壮、汉、苗、瑶、侗、仫佬族、毛南、回、京等12个民族。其中全国90%的壮族人口居分布在广西。长期以来,各族人民生息和繁衍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共同劳动和共同斗争,创造了广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了一个完整博大的民俗社会。而且广西少数民族居住比较集中,其民俗风情古朴原始,传统文化完整。可以说,广西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缩影,它融合了西南十几个少数民俗的文化精华,对于开发民俗旅游有着极大的优势,广西发展民俗旅游是时代的要求,必须与时俱进,抓住时机发展。
2、广西发展民俗旅游前景广阔。俗话说,“越是民俗的,就越是世界的”。广西的民俗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在我国是少有的,只要好好开发利用,必定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成为广西旅游发展的又一亮点。另一方面,民俗旅游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旅游开发项目。只要合理开发利用,从实际出发,利用本身所特有的优势,如建筑、服饰、风味食品、民族歌舞,只要稍加整理、修饰就能保持古朴的民风、特有的风情,就可以以此招揽游客。而且通过旅游,可以有效带动当地经济,特别是对于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可以帮助这些地区摘掉贫困的帽子,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旅游扶贫的目的。
二、广西民俗旅游开发存在问题
(一)民俗文化处于浅层次开发被同化
广西民俗旅游资源大都仍处于浅层次开发,没能充分体现广西民俗旅游文化的精华,没有发掘其文化内涵,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民俗文化被同化,在改革开放以前,一些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由于与外界接触少,其民俗文化能世世代代继承下来。
然而,随着国家的开放,异地、异国文化介入,使旅游地的民俗文化被冲淡和同化。如广西在未开发之前保留着大量淳朴的民风和民情,然而,当国外旅游者进入后,取而代之的是衬衣、西装和各种流行的长短裙,穿民族服装的人少了,铺着青石板的街道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吊脚楼被柏油马路和水泥建筑取而代之,当地的传统与文化逐渐消逝。
(二)民俗旅游项目庸俗化、艺术化、舞台化
民俗旅游项目有庸俗化、艺术化、舞台化的趋向,以致一些民俗的本色与乡土气息也一一退化;民俗旅游魅力无穷,并非说明民俗旅游资源就可以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地开发。民俗旅游之所以有强大的吸引力,在于其深厚文化内涵,而不是那种随意照搬、盲目建设、重经济轻文化。如在桂林有些地方,以民俗风情表演为幌子进行强制“捐献”,结果游客大呼上当,于是对它敬而远之。还有些地方在优美的旅游胜地人为建造《西游记》、《封神榜》等所谓文学名著景点,不仅工艺粗糙,而且用封建迷信甚至恐怖的东西来招揽游客,最终也落得“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尴尬境地。
(三)开发重点不突出,民俗旅游产品雷同化
开发重点不突出,民俗旅游品雷同化,过度开发,将一些现代建筑材料盲目地渗透到古街民宅中,降低了民俗风情的纯度,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旅游业成为朝阳产业的今天,保持少数民族的异地文化的原汁原味,以及先进文化的合理渗透,已成为克不容缓的问题,也是能使本地少数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得以保持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必须科学、合理地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
三、广西民俗旅游开发的对策
(一)因地制宜,挖掘、开发和建设各具特色的新景观、新产品
民俗旅游资源散存在各地各处。开发,就是要使这些散落在民间或各地的民俗资源具有招揽游客前来观光的能力。既包括对新开辟的旅游区中民俗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包括对原有的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建设。
俗语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开发民俗旅游资源要依靠当地所拥有的固有资源,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从当地的资源特点出发,利用本身所特有的优势,如建筑、服饰、风味食品、民族歌舞等等,保持古朴的民风、特有的风情,同时又要让现代生活中新的民俗脱颖而出。
如仡佬族民俗村可建造罗城仡佬族,与宜州市下岘河的刘三姐壮乡民族风情游相结合,成为一个旅游区域。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旅游的效率和提升其吸引力,同时要加强管理和引导,防止各种追求片面效益,置传统道德于不顾的行为的发生,做到民俗不俗,俗中有雅,这样才能符合广西的区情和合理开发的要求,以确保民俗文化得到弘扬和保护。
(二)要注意培养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人才
现代的旅游业已不仅仅只满足于单纯的游玩,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它的发展前景是空前广阔的,广西作为一个旅游大省,要在旅游业中抢占先机就必须强调良性的发展,而人才是发展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研究人才的培养和相关学科。
我们要下大力度对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广西这类人才的培养主要依托高校,如广西大学、广西师大、桂林工学院和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这些高校已积累了雄厚的民俗文化和旅游人才的培养经验,特别是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近年来增加了艺术表演、会展旅游等专业,更是充分体现了这一要求。桂林旅游学院筹备正是适应时代要求的做法,必将大大有利于广西乃至全国旅游业的发展。
(三)加大力度宣传民俗旅游
要坚持有的放矢供需对应。多开发有市场需求的项目,成立专门的专家部门,对旅游客源市场进行有效的因素分析。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媒体对民俗风情进行宣传和推广,还可以借助一些展览和博览会将相关信息展现给大众。
广西在民俗旅游的宣传、推广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例如,多次参加国内外举行的旅游说明会,参加各种各样的旅游博览会和交易会,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对广西民俗旅游进行了有效的宣传,在以后还需要继续不断地加强。
(四)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民俗旅游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过度开发,不注意保护就会枯竭乃至消失。科学合理地对民俗文化进行保护和发扬,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方面及时组织有关专家对民俗旅游资源环境进行评估,科学规划旅游的接待量,制订年民俗文化环境保护规划,把民俗文化环境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协调起来。
另一方面要依靠政府和媒体的力量,向公众传播有关的保护民俗资源的意识,加强民族意识,使少数民族群众能辨证地对待自身传统和生活方式,防止民俗被庸俗地同化。
参考文献:
1、吴忠军.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M].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
2、许进.旅游开发规划及景点景区管理务实全书[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旅游系。作者为副教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66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