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加强与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例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少强

  摘要:文章以环生系近三届的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例,分析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应做到几方面工作,即建设强有力的就业指导团队;合理设置专业和课程;丰富就业指导内容;培养学生提高综合能力以增强就业竞争力;教育大学毕业生端正就业认识,适时就业,大胆创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
  
  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本人等各方面共同努力,其中学校负有教育、培养、训练和推荐等方面的责任,现以莆田学院环生系近几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情况为例,探讨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工作思路。
  环生系历来重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把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看成是系部工作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认识到学生的就业率高低是对学校、系部“产品”检验的最直接方式,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源质量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也牵动着其他在读年级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精神面貌;认识到毕业生就业情况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材,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有较为深刻地认识,因此该系都能把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当作党政一把手工作,抓紧抓实,这几年在全系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该系的就业指导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该系近三届毕业生就业概况
  
  2005届全系29名本科毕业生和52名专科毕业生,其中5人考取研究生,1人出国,5人参加考试,进入专升本学习,其他的都在各行业就业;2006届全系22名本科毕业生其中5人考取研究生,其他的都在各行业就业;2007届全系有环境工程(65人)、生物技术(76人)两个本科专业共141名本科毕业生,其中环境工程专业有11人、生物技术专业有10人考上研究生,1人到澳洲留学,3人考上公务员,1人到国营企业上班,86人从事本专业的业务,其他的在各行各业工作。
  
  二、该系近三届毕业生就业调查
  
  结果显示如下:
  有一部分同学愿意到中西部城市就业,就业观念有所改变,但是愿意从基层做起的比较少。
  同学们创业和继续深造的潜在要求愿望都比较高。
  同学们对收入的认识也基本客观,并开始注重其发展潜力和工作环境。
  学生就业的层次不高,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的水平与本科的办学层次不相符,还有待提高。
  与社会的联系沟通偏少,课程设计、课程安排等方面调整的周期较长,学生的专业应变能力还有待加强。
  与名牌、老牌高校相比,就业指导工作的差距还很明显,工作的深度广度、方式方法、有效性等方面都还需进一步探索。
  
  三、对策与建议
  
  (一)坚持阵地攻坚,努力提升整体实力,建设强有力的就业指导团队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团队。高校毕业生面临方方面面的问题,涉及心理学、社会学以及专业上的各种问题等。要生存,就要有团队;要发展,更要有团队。在面对毕业生就业指导这块硬骨头面前,更需要一个强大的团队,辅导员、专业教师、学科带头人都是我们这个团队的成员,要经常组织他们一起认真学习党中央关于高校毕业生工作的文件精神,探讨就业指导心得,安排他们出去接受就业培训学习,提高就业指导专业水平和政策水平,要求专业教师与学科带头人更多指导学生了解学科前沿,掌握专业高新知识。
  一个好的工作团队,是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有力保障。
  (二)合理设置专业和课程
  质量和特色是高等学校在就业市场上能否取胜的根本因素,高质量可以使一个学校的毕业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特色要求高等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必须符合社会的需要。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在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规格、学科专业设置等方面,要着眼于世界科学发展前沿,不断改革,敢于创新,适应科技进步和知识更新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加强大学生科技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调查发现,美国的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后才开始认真学习,在读大学时也在研究市场,把知识放在实践中学习感悟(如斯坦福大学),中国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个人所学的专业很好结合,这与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不无关系。
  调查研究证明,“就业难”不仅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更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
  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调查中发现,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解决这种结构性矛盾,要求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不盲目跟风,要看准当地市场,为地方经济服务;在课程设置上,要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强、基础厚、理论深、技能精,是每个用人单位渴望的人才标准。
  “2+1+1”综合培养模式是解决这种结构性矛盾的根本出路。“2+1+1”模式是重视阶段教学的一种新的大学培养模式,即把大学本科四年培养期分为三段,前两学年按专业所属学科、第三学年按所在专业、第四学年根据就业市场的变化和需要设置课程。
  要与企业建立起持久而广泛的联系。让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在一些企业中设立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基地,真正让学生接触、投身于实践,在实践学习过程中认识社会,对自我有一个正确的定位,从而激发学生树立奋斗目标和人生发展方向,克服盲目和空虚的情绪,充分利用大学的美好时光充实自己。另外,高等学校要对社会需求进行科学预测,从而在教学改革和专业调整上做到超前设计,在招生计划上做到超前预测,在教育模式上做到超前培养,以适应未来经济发展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丰富就业指导内容
  就业指导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养成的基本环节。在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同时,个性特点的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性别的学生在指导上应是不同的。在就业指导上应充分发挥网络作用,开通个案咨询热线,以便快速全面地指导学生。就业指导内容应是全面而多样化的,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校可聘请社会上专业的就业指导机构的专家对学生进行自我测评、职业生涯规划、形象设汁等提高学校就业指导水平。还可以聘请相关专业的成功人士、政府官员、校友、国际化大公司经理等做顾问,为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讲座,提供职业咨询服务,使学生了解社会职业特点,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增强求职自信心,提高就业素质。
  (四)培养学生提高综合能力以增强就业竞争力
  国内外一些教育专家认为,21世纪教育工作的重点已经由知识和技能的传递转变为对人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形成应该成为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这不仅是现代大学教育本义的回归,而且对于今天的大学生走向社会、顺利就业、进而成才成功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今天的人才市场上,用人单位的理性突出表现在对人的素质的关注上,几乎所有的招牌单位都把责任、敬业、诚信、友善及合作等品质放在首位,那种眼高手低、好高骛远、自以为是、大事干不来小事不愿干的人是不受欢迎的,因此,高校一定要牢牢抓住“育人“这个办学的根本,把人格和价值观的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健全高尚的人格,既会做事又会做人。对高校而言,既要重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又要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本身而言,应注重社交能力、管理能力等一系列能力、吸引用人单位‘眼球”的高素质表现的修养,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有效地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五)教育大学毕业生端正就业认识,适时就业,大胆创业
  1、大学生要认识到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就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当中,私营、个体经济已成为就业的重要增长点,第三产业也是扩大就业的重要增长点。大学生应该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踊跃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锻炼和服务,同时,要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争取先就业再择业,先生存后发展,先到平凡的岗位上锻炼能力,积累经验,为今后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打基础。
  2、大学生要适时就业,大胆创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当中,要高度重视,充分准备,不等不靠,不挑不拣,不能抱着观望的态度来对待就业,而应及时就业,错开求职高峰期,为自己增强竞争力。另外,要大胆实践,勇于创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国的经济成分越来越丰富多样,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事业单位也并非毕业生的首选,大学生完全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整合资源,积极投身到自主创业的浪潮中,开辟自己的一番事业。
  3、搞好毕业生就业跟踪工作。建立毕业生就业联络平台,继续为他们服务,为他们排忧解难;收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反馈情况,检查自己以往工作的得失,为有的放矢地完善自己工作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唐艳阳.基于市场环境的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策略探索[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
  2、谢连华.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理性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1).
  3、李永红等.大学生就业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07(9).
  (作者单位:莆田学院环境与生命科学系。作者为副研究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68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