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文化的高校学生管理创新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明丽 张闪闪 王亚萍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世界各国之间的政治、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种文化、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碰撞、排斥和融合也日益加剧,多元文化格局逐渐形成。多元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也对高校事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多元文化对高校学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了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模式选择,以期为促进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学生事务 多元文化 以生为本
一、文化、多元文化的内涵
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的动词“Colere”,意思是耕作土地(在英语为Horticulture),后引申为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文化概念是由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提出的,他将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
文化的多元化,是指在不断坚持整个社会主流文化的前提下,客观上出现了多种文化并存、发展、兼容、影响的态势,文化中的一元化与多元化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相互影响并且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虽然多元文化主义这一词近几年来已被多次地使用,但是如同“地球村”、“全球化”这些高度使用却无公认的定义一样,多元文化主义的内涵至今未有一个清楚明晰的界定。多元文化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是与特定时代下社会的巨大变化,包括家庭、婚姻、教育、宗教和种族关系等领域的新变化,多元文化主要是对这些变化的理论回应,也是代表了国际学术界的文化研究倾向。
二、多元文化在大学校园的传播
1、文化是大学精神的内涵
众所周知,清华大学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清华学子;北京大学以“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学精神,熏陶着一批又一批的北大人才;四川大学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武汉科技大学的“厚德博学、充实去浮”等等,这些不同的校训、不同的大学文化体现的是不同大学的精神。大学精神无时无刻不在熏陶着青年学子们,是主流的文化中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它的基本功能在于教化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亦即培育人。大学由于自身学科间的特点,早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一种多种文化并存的历史现状,这也是多元文化在大学校园迅速传播的缘由之一。
2、校园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校园文化做为一个国家精神文化的积淀和基础,在多元化方面表现犹为突出。如今的校园里流行着各种文化,这些文化不分地域,不分专业,不分性别,形形色色地在各自的文化迷里大行其道。有以国家流行文化为区别界限的哈韩,哈日;有以网络文化为背景的闪客、博客;有以标榜个性行事方式的文化快闪族,涂鸦,饶舌与极限运动;有新雷锋文化青年志愿者,支边助学者;有哲学方面的人本主义思潮、唯科学主义思潮;有政治方面的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有文艺方面的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黑色幽默等等,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愈演愈烈。
三、多元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大学精神不仅是历代知识分子文化传播的积淀,也是学术精神、道德精神、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随着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逐步发展,多元文化正在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等多种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互联网络、大众媒体成为多元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21世纪人类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给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认知方式都产生了极大的变化。网络的开放性和方便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大大拓宽了大学生的求知途径,有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促进学业;网络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种自由、轻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大学生培养和发挥创新能力。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传递的快捷,以及人机对话的平等的新型人际关系,有助于启发和引导大学生培养和形成学习、效率、平等、开放等现代观念;网络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有助于大学生扩大交往的范围;网上新型人际交往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建立为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进行社会交往提供了一种缓冲的空间。对当代大学生来说,社会中流行的网络,不仅改变了他们的认知和学习模式,同时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多元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知识经济深入人心,与之相适应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日趋浓厚;多元文化带来的观念变化更加明显,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将这些问题归纳后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理想信仰出现危机,政治意识淡漠。多元文化的冲突使当代大学生接触到多种多样的甚至相互矛盾的信仰选择,同时少数大学生在强烈的文化碰撞中失迷失了自我,在思想意识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在多种文化的碰撞中有的大学生表现为在政治信仰上,有些人抵制不住西方价值观念的诱惑,失去了引领我们不断前行的主流意识形态,表现出猜疑甚至是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特别是表现在对执政党的不信任上。在学习和生活中对原有的主流理想信念产生怀疑,这种对原有主流信仰的怀疑,是在多元文化的冲突中我们所面临的社会转型时期的严重信仰危机。如果这一问题解决不好,会使大学生失去方向感和前进的动力。
(2)民族意识缺失和爱国主义观念弱化。在经济全球化推进社会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同时,也对传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提出了新的挑战,并且逐步淡化着人们的爱国主义观念和民族意识。例如在全球化过程中西方提出的“地球村”、“一切无国界”和“人权至上”的言论,有的人甚至认为国家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而最终消亡,大学生失去国家荣誉感,动摇了原有的政治立场,
正是在各种思潮的影响下各种事件层出不穷。迷失的女大学生,沉沦网游的青年学生,高校精英的轻生,泼熊事件等等一次又一次震惊了社会。实践告诉我们,多元文化的相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对待多元文化必须以选择与批判的态度来接受。
四、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创新模式思考
大学生时代是一个人生命力最旺盛的时代,青年人强烈的求知欲望、强烈的个人自尊与其不完善的人格和不完整的知识结构形成鲜明的对照。这种心理成熟明显滞后于生理发展的现象,是大学生更容易受到腐朽文化的侵蚀与伤害,更增加了学生事务管理者的责任,可以说,学生事务管理正在进入一个更具挑战性的时代。
(1)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视角树立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新世纪最宝贵的资源是人力资源,随着人力资源开发概念深入人心,并逐渐渗透到高等教育领域,高校应承担起社会人力资源开发的第一个重任,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全面成长创造各种条件。同时,我们也发现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在发展中始终都是围绕“以生为本”来演进的。由此,我们在投入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前,首先要明确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细致考虑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根据其内在需求组织设计和开展教育活动,因势利导,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接受教育和管理,将适时引导与多向交流相结合,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将教育管理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相结合,将集体教育与个别引导相结合。
(2)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努力建设健康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价值观教育氛围。我们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强调主流文化并保持主流文化的地位,特别要保证各项文化活动的正确方向。可以利用报刊、杂志、广播、影视等传媒宣传健康有益的精神和文化,全力营造特色鲜明、生动活泼的和谐校园。通过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大学生独立、健康、高尚的人格,树立勇往直前、拼搏进取、永不言败、敢于承担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当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形成后,会感染学生,使学生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良好的氛围中,大学生的价值观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并逐步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3)建立集中调控与模块化运作的管理体制。可以逐步构建集中调控与模块化运作的管理体制,即学生事务工作由一个中心统一调度协调,中心下面按照学生事务内容划分模块类别,吸纳有专长的学生辅导员、有经验的学生骨干组建学校层面的学生事务处理部门,一方面将能统一的事务服务收纳进学校层面统一处理,实现管理职能的科学划分,整合服务资源,减轻学院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学生事务实现“专人专事”,使辅导员有更多时间针对所带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管理,另一方面通过自主管理平台的构建,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有利于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提升综合素质与社会竞争力。同时,学生事务模块化运作的专业性将带动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走向专业化、科学化。
(4)建设职业化、专业化的管理人员队伍。纵观发达国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发展,每一步前进都离不开一批专业事务管理人才。他们有着专业的教育背景、丰富的实践经验,高校也为他们提供了较为完善的生涯发展路径;培养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型人才。学生事务涉及领域相当广泛,包括学生社团、各种课外活动、文体娱乐、经费资助、学生心理卫生,纪律和法律、健康医疗、就业指导和学术支持等,可借鉴国外先进做法,尝试开辟学生事务方面的专业,为学生事务管理及科学研究培养专门人才。同时也可吸收具有广泛专业基础的人员攻读学生事务专业的研究生,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学生事务管理培养专业人才,逐渐实现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
五、结语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必须创造一个与时俱进的环境,让学生在教室、实验室和社会活动中获取所需要的技能,并主动为学生服务,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要不断地从其他国家的高校汲取经验,这样才能找到一条适合我国需求、切合我国实际的发展之路。
(注:本文系2010年度武汉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重点项目“中外合作办学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069x。)
【参考文献】
[1] 高明、房华强:论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新模式[J].中外教育研究,2010(2).
[2] 田甜: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
[3] 许静、欧珊: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思考与模式创新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8).
[4] 漆小萍、唐燕:高校学生事务管理[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5] 王俊成: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我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9.
(责任编辑:李文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03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