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人本主义教育观的英语阅读教学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慧

  【摘要】 人本主义教育观倡导以促进学习者自我实现为目标,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追求开发其个性、潜能和创造力,并要求教师能从学生角度出发,充分信任和尊重学生,这些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念对推动现行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英语阅读 课堂教学 人本主义教育观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指出,英语阅读课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语言观察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的专业基础课程,其重要性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可见一斑。然而,传统的英语专业阅读课程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不足,如呆板、枯燥,培养出的学生理解水平低下(李建,2010);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成了被动接受者并“缺乏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教师的教学方法仍多为精读式的自上而下教学方式,忽视对学生的整体思维培训等(林琳、单小艳,2010)。这些弊端不但影响了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效果,还滋生了部分学生对阅读(或泛读)课程的抵触心理。
  阅读并非仅仅是一个机械的文字信息解码过程,它需要读者借助其现有的语言、背景及文化知识并运用相关的学习策略,对所感知的文字符号信息进行加工和理解的心理过程。所以,一次成功的阅读不仅需要读者拥有基本的语言技能,还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情感和心理素质。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追求开发其个性与潜能,这对整个英语教学无疑具有启发性的意义。
  一、人本主义教育观
  人本主义教育观是美国人本主义先驱罗杰斯、马斯洛教育改革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对当代西方国家教育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它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当时美国教育制度的批评为起点,以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论为理论基础,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传统教育进行了批判。罗杰斯(Rogers,1980)认为传统教育存在弊端: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和权力的拥有者,是课堂的中心和权威,而学生则沦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只重视智育,不信任学生也不重视学生整个人的全面发展,学生在课堂上只能服从,没有发言权。他呼吁要从根本上进行一场全面、彻底的教育改革,真正建立起一套以人为中心的、具有民主精神的人本主义教育的新体制。
  人本主义教育观以教育目标论、学习论和课程论为主要内容,倡导教人、做人、成人的教育,以期达到自我实现的教育目标;主张“情”、“智”并重,促进内在学习;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程改革,实施意义学习和经验学习;提倡学习是一种人际的相互影响,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促进者”作用(车文博,2003)。
  1、教学目标论
  教育目标论是人本主义教育观的核心。马斯洛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自我实现,包括开发潜能、完善人格与人性以成为世界公民。罗杰斯(Rogers,1983)肯定了马斯洛关于教育目标的论述,并认为在瞬息万变的当代世界中,教育应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能力为根本目标,使其成为能充分发挥作用的人或“自我实现者”。自我实现者能充分发挥他的全部组织潜能,对社会及他人具有建设性和信任感,且充满理性,能适应社会要求,能面对现实;对经验能采取开放态度,能不断变化和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其行为既符合规律性又具独立自主性和自由精神。
  2、意义学习论
  意义学习是罗杰斯提出的以区别于行为主义机械学习的一种学习理论。意义学习并非仅仅是简单的知识积累,它是指学习者所学的知识能够引起变化,并全面渗入其人格和行动中的一种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内在潜能发挥的“自主学习”。意义学习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第一,学习是有意义的心理过程。罗杰斯认为学习不是机械的刺激和反应的产物,而是一种学习者对外界情境或刺激的解释或看法的形成过程。因此,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习者实现自我。第二,学习是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罗杰斯认为人具有学习的自然倾向或学习的内在潜能,所以教师在设置教学任务时应替学生创造一种有利于其发挥学习潜能的情境,使其能够成为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并能从中得到满足的人。第三,学习是对学习者有用的、有经验价值的学习。他强调学习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有价值和意义的知识或经验。因此,教师在课程设置上应根据学习者的兴趣、爱好来选择相关学习内容,而避免对其进行强行灌输。第四,最有用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罗杰斯非常强调学习方法的学习和掌握,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更应注重方法和经验的学习,即学会学习。并且他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多是在实际操作中获得的(车文博,1998)。
  3、“非指导性”教学思想
  “非指导”教学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为抨击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罗杰斯在1958年提出了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理念,认为学校和教师应尊重学习者,将学习者纳入学习活动的主体。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实质是强调教学活动中学习者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充分信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其提供学习资源,为其创造学习的氛围并和其共同分担学习责任。这样一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权威者和决定者转变为学习者的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辅导者、合作者和朋友。教育促进者应把每个学生都视为具有独立人格和独特情感的人,而非肆意灌输的容器。教师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只扮演了顾问和引导者的角色,其主要职责也变成为学习者创造一种真诚、接受和理解的学习氛围,为其提供可供随意支配的学习资源,鼓励、诱导其进行独立思考。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成为了教学成功的关键。“非指导性”教学思想在教学改革中有力地批判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并对后来相当一部分的新型教育模式产生深远影响,如“开放课堂”、“个性教育”、“情感教育”、“社团学习法”等。
  虽然人本主义教学观也被后来的学者批评为存在自然主义教育和非理性主义教育的倾向,然而实施证明人本主义教育家的许多观念对传统教学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并已对许多国家的教学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人本主义教育观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1、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与学会适应变化为教学目标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提高过级率无形中成了大多英语教师的教学目标。这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对阅读材料进行语言层面的分析,从而使阅读课成为“语法”课或“练习”课。这样一来,学生成为被动的学习者和接受者,同时助长了学生对阅读课的错误认识,认为阅读即是做题。
  教师应转变观念,还原阅读课堂本来面目,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出发点,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方法和习惯,使其具有较强的文献阅读能力、信息提取能力及逻辑思辨能力,并通过阅读使其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学会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审视周围。
  2、提倡意义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内在学习动力
  传统阅读课堂中所使用的阅读材料大多内容比较陈旧,与学生生活严重脱节。当学生在阅读这些材料时,他们往往会产生一种厌烦情绪,甚至放弃阅读,消极地等待老师公布答案。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被压抑,只是为做题而阅读。
  教师在课堂上应多选择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贴近现实并和他们生活阅历相当的阅读材料,如热点新闻、经典作品、报刊杂志等,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不断产生共鸣,从而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中去。如教师可以推荐大一新生阅读经典童话《灰姑娘》,并以此为中心进行发散,补充这则童话的相关文化背景,告诉他们灰姑娘的故事在不同国家存在不同版本,让他们去阅读这些相关版本,寻找其中共同点,总结灰姑娘式故事的必备元素,去发现生活和文学作品存在的灰姑娘模式,从而激发他们主动阅读相关题材文学作品的兴趣。

  3、重视学生意愿、情感、价值观和创造力的培养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测试学生是否“读懂”的标准往往是其是否能答对文后所附的相关选择题,极少让学生进行读后反馈活动。由于选择题答案的偏一性,加上有些所谓“标准答案”亦存在争议,导致学生时常放弃自己先前的理解而去迎合标准答案,或不再敢于进行创造性思考而使思维趋于保守甚至僵化。这样一来,学生内心自我实现意愿被压制,更谈不上用从阅读中所获的知识来促进自身人格和心智的发展。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重学生的读后反馈,尽量多设置开放性问题,可以让学生体会阅读材料中某个现象的含义,回答作者的写作意图,或表达自己的读后观点等。如当学生了解灰姑娘式故事的组成要素之后,可以要求他们在课后自己创作一篇关于他们心中灰姑娘的故事。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思考,对于任何答案,只要其能“自圆其说”,就应进行表扬和肯定。同时要充分利用文本中丰富的德育资源,引导学生用心品味,帮助其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良好的价值观。
  4、创建良好的教学心理氛围
  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和控制作用――老师不信任学生,并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这不仅损害了师生间的密切沟通和良性互动,还严重削弱了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压制了他们能力的发展,增加了学生在阅读中的焦躁情绪和受挫感,并导致他们对阅读产生倦怠。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来营造有利于学习的良好心理氛围。教师应将学生视为有独立人格、有思想、有情感、有自我实现愿望的个体和教学活动的主体,要充分信任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和个人选择,从而与他们进行平等而真诚的对话和交流,并能从他们的角度去体会文本对他们的意义。同时教师应做好“促进者”的作用,根据他们的需要为其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资源。如可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给出一份课后阅读书单,鼓励学生在读完文本后与自己进行交流,帮助其解决在阅读中产生的疑问等,而这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进行学习,不断发现自我。由此,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才能被营造出来,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才能不断地得到激发。
  (注:基金项目:基于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商科院校创新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湘教通[2010]243号)。)
  
  
  【参考文献】
  [1] Rogers.C.R:A Way of Being[M].Houghton Mifflin,1980.
  [2] 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 李建: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0(36).
  [5] 林琳、单小艳:试析我国高校英语专业阅读课程的教学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
  (责任编辑:李文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04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