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高水平发展武汉石化产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红华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十二五”期间武汉市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思路,并对如何将武汉化工园区建设成绿色化工园区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石油化工 发展思路 绿色园区
  
  “大力发展石油化工产业,高水平建设绿色化工园区”应作为湖北省武汉市 “十二五”规划的战略重点之一。首先,从当前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形势来看,武汉市大力发展石油化工产业可以得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支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石化产品消费仍然处于增长期,成品油、合成材料等刚性需求长期存在,而且将随着我国汽车销量的快速增长而保持较快增长;高端石化产品市场潜力巨大,在当前我国许多产品产能过剩的严峻形势下,作为基础化工原料的乙烯仍然产能不足,近年来我国每年仍然有近50%的乙烯下游产品需要从国外进口。综合来看,我国的石油化工产业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种情况下,武汉市大力发展石油化工产业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要求。
  其次,从兄弟省市的发展经验和武汉市的发展现状来看,武汉市大力发展石油化工产业有着巨大的潜力和面临重大的战略机遇。由于石油化工产业具有产业链长,经济拉动力强的特点,上海、天津、南京、宁波等城市都把石油化工产业作为重点支柱产业来发展。早在2006年,南京市石油化工产业的销售收入就达到1637亿元,销售收入占到南京市工业总销售收入的39.2%,2006年江苏省石油化工产业的销售收入甚至达到5000亿元。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因素,武汉市的石油化工产业目前还不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全国石化行业内的地区分布来看,2009年武汉市石化行业总产值只有295.6亿元,仅占2009年全国石化行业总产值66267.8亿元的0.45%,占比很低,与武汉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不相适应。二是从武汉市自身工业的行业分布来看,2009年武汉市石油化工行业总产值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87%,而2009年该项指标在全国的平均水平为11.13%。近年来,湖北省和武汉市都高度重视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在湖北省和武汉市的大力推动下,中石化武汉分公司800万吨/年炼油扩改、80万吨/年乙烯项目在2010年相继开始启动建设,石油化工产业作为武汉重点支柱产业已经具备大力发展的条件,再加上国家推进“中部崛起”战略和积极启动内需的政策导向,“十二五”必将迎来武汉石油化工产业突破性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
  一、积极发挥中石化武汉分公司的龙头作用,带动武汉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
  无论是上海还是南京,石油化工产业发达的城市都是以大型炼油和乙烯企业为依托来发展石油化工产业的。长期以来,由于中石化武汉分公司炼油规模不大,只有400万吨/年的加工能力,乙烯工业更是一片空白,导致武汉市石油化工产业因缺乏骨干企业的带动而发展缓慢。但在2010―2013年期间,中石化武汉分公司将在武汉投资26亿元进行800万吨/年炼油扩改二期项目,投资165亿元建设80万吨/年乙烯工程,项目计划在2013年上半年投产,并计划通过两年左右时间实现油化一体化优化运行,在2015年达到中国石化千万吨级炼化一体化企业平均水平,到2015年中石化武汉分公司的销售收入预计会超过650亿元,真正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
  武汉80万吨/年乙烯项目投产后,武汉以合成橡胶、工程塑料等化工新材料产品及精细化工产品为主,进行产业化生产,可以从两个方面极大推动武汉石化产业的发展。一是可以有力提升武汉现有相关企业的竞争力,促进带动相关企业的发展。以塑料加工业为例,武汉塑料集团的汽车油箱和保险杠等塑料零部件、紫江公司的塑料中空容器、金牛集团的聚丙烯管,目前在市场竞争中,均有一定优势,借助80万吨/年乙烯项目衍生下游产品,可获取充足的原料,节约企业大笔外地采购成本。武汉有机公司的甲苯延伸精细化学品、戊二醛及氯醇橡胶生产等,也是如此。二是可以带动大批新企业落户湖北武汉。乙烯被誉为“石油化工之母”,目前以乙烯为基础化工原料生产的化工产品近千种,武汉80万吨/年乙烯项目投产必将带动大批后续产品加工企业落户湖北武汉。根据北京石油化工工程咨询公司专家的测算,在我国,乙烯的带动效应平均为1:6,以武汉80万吨/年乙烯240亿元的年销售收入计算,可以带动的相关产业年销售收入将达到1440亿元。因此,以中石化武汉分公司800万吨/年炼油扩改项目和80万吨/年乙烯项目为支撑,支持和发挥好中石化武汉分公司的龙头带动作用,对推动武汉市乃至湖北省的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高起点、高水平的规划,把武汉化工区建设成绿色化工园区
  为大力发展石化产业,武汉市规划投资350亿元建设占地39.4平方公里的化工园区。石油和化学工业既是能源原材料工业,又是高能耗产业。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千家重点耗能企业中,石油化工企业有340家,占1/3;在环境保护部公布的废气、废水污染源国家重点监控企业中,石油化工企业分别有1285家,占39%。可见,石油化工行业的节能、环保任务相当艰巨。因此,在武汉化工区的建设中尤其要注意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节能环保工作,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充分吸取兄弟省市化工园区的经验教训,充分发挥武汉化工区的后发优势,努力把武汉化工区建设成“生态型、科技型”的绿色化工园区,为武汉两型社会建设增添光彩。
  一是建议引进国际先进的“公用工程岛”开发模式,在化工区规划统一的公用工程中心,引进企业集中建设热电厂、污水处理厂、固废处置中心,公共运输管廊等一批重点公用工程,实现集中供热、供水、供汽,污水与固体废弃物集中处理。通过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与公用工程,力争使园区达到具备 “十通一平”的建厂条件。“十通一平”主要包括供水(工业水、生活水)、供电、供汽(高、中、低压蒸汽)、供气(天然气、各种工业气体)、排水(雨水、污水)、道路、铁路、水运(固体、液体和大件运输)、区内公共交通、邮政通信等十项公用配套工程贯通和建设场地平整。通过采取“公用工程岛”开发模式,避免化工园区企业各自分散建设公用工程,既可以节约土地、资金、建厂时间和能源,又可以有效保障废物、废水、废气达标排放,促进 “生态型”绿色化工园区的建设,还可以提高武汉化工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
  二是建议在武汉化工区成立石油化工科技创业中心,对石油化工高新技术成果、企业进行孵化,培养推动合作和交流以及产学研资联合,促进企业成长发展。要为入驻孵化企业提供研发、专业技术测试平台及生产、经营场地和办公共享设施,提供政策、企业管理、法律、财务、融资、市场推广和培训等方面的服务。要通过成立化工科技创业中心和制定相应奖励政策,引导和帮助企业加大引进技术的消化力度、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把武汉化工区建设成“科技型”的化工园区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建议武汉化工区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化工企业,努力提高项目质量作为切入口,从起步开始就注重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一是要借助国家大力启动内需的有利时机,发挥武汉地处中部、面对内需市场的有利区位优势,站在产业的制高点上审时度势,积极承接国际化工巨头的产业转移,承接沿海知名化工企业的产业转移,积极吸纳技术先进、在产品上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入园。二是要优先制定化工园区的能耗、排放指标,强化环境保护、能源消耗等指标的硬性约束作用,将落后产能企业挡在门坎之外,避免今后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付出更大的代价。
  四是建议发挥武汉化工区紧邻武汉市青山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的优势,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建设,积极构建循环型石油化工产业链。一方面要制定鼓励政策引导支持武汉化工区内的企业在建设时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能量的梯级优化回收利用,以及凝结水、污水、废碱废渣废气等的回收再利用,实现零排放。另一方面要发挥武汉化工区毗邻武汉市青山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的优势,推动武汉化工区内的企业与青山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内的企业之间在副产品、废弃物上的互供共享,促进资源节约利用效能的最大化。力争将“循环利用”打造成武汉化工区作为绿色化工园区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五是建议在武汉化工区内规划中部地区化工产品交易市场,促进化工产品销售流通。产品交易市场一方面可以促进化工区企业销售产品,还可以及时反馈市场信息,引导企业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还可以借此培育一批化工物流企业。
  三、提高武汉化工企业聚集度,促进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
  石油化工产业属于资源、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品间的关联度高,对产业的聚集度要求很高。武汉现有的石油化工企业较为分散,截至2010年4月,全市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石油化工企业共计187家,零散地分布在15个行政区,这种空间上的分散布置非常不利于产品之间、产业上下游之间的联系,不利于这些企业降低运营成本,也不利于增强武汉市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后劲。建议以武汉化工园区的建设为契机,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引导分散在各城区的石油化工企业向武汉化工区搬迁,提高武汉市石油化工企业的聚集度,实现石油化工企业集中布局、集约发展。在搬迁中,积极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加强环保治理、调整产品结构、淘汰落后产能,以园区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为重点,促进现有石油化工企业的技术、产品、节能、环保水平升级。同时也可以通过现有石油化工企业的集中搬迁,进一步优化城市布局,减轻人口密集的主城区的环境污染,有力促进武汉市两型社会的建设。
  
  (责任编辑:胡冬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10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