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湖北“大工业优势”的八大抓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凌云
近年来,湖北大力推进“工业兴省”、“工业强省”战略,已取得了明显成效。2008年,湖北工业发展明显提速,增速居全国第四位、中部第二位,在全国和中部地区的位次分别比上年前移四位和二位。湖北工业发展实现“双过万”,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万家、规模以上国有企业突破万家、工业主营业收入突破万亿。继汽车、石化、钢铁三大产业之后,电子信息、食品销售收入跨越千亿大关。但是从总体上看,湖北的大工业优势尚未充分发挥,还有很大的空间。在省委九届二次全会上,省委领导同志强调:如果我省“把利用和发挥大工业优势的文章做足,全省经济规模和质量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当前,需要进一步找准发挥优势的空间和抓手。
一、湖北大工业优势转化的五大空间
一是总量规模增长速度与已经有的基础相比还有很大潜力。例如2007年湖北工业占GDP的比重分别比全国和中部地区平均水平低3.9和4.96个百分点。
二是在充分发挥工业牛鼻子作用方面还有很大空间。从中部地区比较来看,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十年左右,山西、江西、河南三省工业对GDP的贡献都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湖南提高了近4个百分点,湖北则下降了近4个百分点。在这一期间,湖北有6年是中部地区工业对GDP贡献度最高的省份,这表明,进一步提高工业对湖北经济发展的综合贡献度,进一步发挥工业化对湖北经济发展的牛鼻子作用,还有较大潜力。
三是在产品质量提升方面还有很大空间。在20世纪80年代鼎盛时期,湖北工业的各个行业都有知名品牌,如武钢的板材、武重的数控机床、武锅的电站锅炉、武汉冷冻机厂的螺杆制冷机,此外还有荷花、长江音响、黄鹤楼酒等。2007年,湖北拥有51个中国名牌,占全国的2.6%,这一比重低于全国省市自治区平均水平,从数量上看比河南少14个。2007年,湖北拥有注册商标6.7万件,只占全国总数301万件的2.2%,80%以上的企业没有自己的注册商标。累计拥有驰名商标数量占全国的2.4%,低于各省市自治区40件的平均水平,少于湖南、河南。拥有著名商标421件,少于湖南的599件,安徽的570件,山西的541件,江西的437件。
四是在资产效率提升方面还有很大空间。2007年,我省总资本贡献率为12.2%,在中部地区位次靠后,比平均水平低2.3个百分点。
五是在提升市场占有率方面还有很大空间。湖北工业产品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最高曾经达到4%,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诸多轻工产品品牌衰落,湖北工业品国内市场占有率最低下降到2.2%。
二、制约湖北优势发挥的软肋
湖北大工业优势发挥不足的原因很多,包括体制机制转变相对滞后等,但是主要原因仍是现代工业体系培育不足,即工业的配套化、体系化不够。省委九届二次全会上,省委领导同志将湖北大工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概括为“三个不够”,即地方配套不够、产业链延伸不够、产业集群发展不够。这“三个不够”的概括切中了湖北工业问题的核心。
由于现代工业体系发育不够,湖北的重工业产品难以向高附加值的中高端和最终产品延伸,基础产品优势难以充分转化为加工工业优势,重工业优势难以充分实现;湖北的大企业缺乏足够的中小企业配套,大企业龙头优势难以充分发挥;湖北的老工业基地缺乏产业集群配套和支撑,工业基地优势难以充分发挥;资产存量缺乏充足的增量配套,工业资产优势难以充分发挥;结构升级缺乏充足的动力支撑,工业规模优势难以转化为结构优势。总之,由于结构、体系上的原因,湖北工业存在散而不聚、重而不壮、大而不强的问题,由此导致工业结构素质不高、结构效益不高、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内生发展动能不足。
三、进一步发挥湖北大工业优势的八大抓手
进一步发挥湖北的大工业优势,关键是培育现代产业体系,构筑发挥湖北大工业优势的产业基础。要大力推进湖北工业体系化进程,包括通过资源整合推进资源向优势领域、优势行业、优势企业、优势地区集聚;通过“扬长补短”弥补产业环节的缺失,促进工业体系的成龙配套;通过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的培育,提升湖北工业体系的社会化水平;通过现代产业精神的培育和现代产业工人队伍的培育,提升湖北工业体系的经营管理水平;通过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湖北工业的专业化水平,提升湖北工业的核心竞争力。
具体来说,要围绕“工业立省”、“工业强省”战略,围绕构建湖北现代工业体系,以提升湖北工业化水平为目标,找准抓手,强力推进资源整合和优势集成。
一是抓开发区和园区,促进开发区提档进位,进一步构筑发展湖北工业的载体。开发区和园区是发展现代工业的载体和基本单元。湖北要发挥工业优势,必须强力推进现有开发区和园区的发展。要力争在3―5年内,力争在全省层面建设一批2000亿元级、1000亿元级开发区,在市州建设一批1000亿元级和500亿元级的开发区。
二是抓大产业培育,促进大产业提档进位,进一步夯实湖北工业体系的支柱。从全省层面看,汽车、钢铁、石化、食品、电子信息具有冲击2000亿元级的能力,纺织、生物产业具备冲击1000亿元级的能力,船舶、磷化工、环保产业可以冲击500亿元级产业。当前,要进一步找准优势,进一步推进资源整合,加大政策扶持,做大做强一批优势产业。
三是抓大企业培育,推进新一轮市场主体培育战略工程,构筑湖北大产业和工业体系的支撑,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大企业是形成工业产品竞争力、品牌竞争力、推进技术创新、整合资源的平台和依托,做大做强大企业是发挥湖北工业优势的重要抓手。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万家,其中占总户数的1.1%的大型企业贡献了近一半的主营业务收入。因此,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着力培育大企业仍是湖北工业培育大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的着力点。当前,培育大企业,除了要继续支持现有大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引入新的大企业、大集团、大品牌,推进企业战略重组,发挥大型企业对产业链延伸壮大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以外,关键要利用国家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的机遇,抓紧培育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成长性大企业,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和大企业竞争的制高点。
四是抓产业集群,提升湖北工业发展的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近年来,湖北各地按照“集聚产业、突出特色”的要求,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对工业发展空间布局进行合理调整和优化,把产业集聚与区域分工以及工业园区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产业集群的生产组织方式。到2007年底,全省形成各类产业集群206个,关联企业10667家,员工136万多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354亿元,占全省工业的60%以上。总体上看,产业集群对资源、项目、产业的聚集程度还有待于提高。当前,一方面要进一步按照“规划科学、主业突出、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要求,重点打造5个年主营业务收入过500亿元、10个过100亿元、20个过50亿元、30个过30亿元、100个过10亿元的产业集群;结合“百镇千村”工程的实施,形成100个“一镇一业”、“一镇一品”或“多镇一业”的特色乡镇,推进产业兴镇、旅游名镇建设,推进面上产业集群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大对重点产业集群的培育力度,例如,光谷光电子企业已经达到700多家,光电子产业规模已经达到300亿元,光纤光缆生产规模位居全球第二,国内市场占有率50%,已经跻身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对于这类成长性好,能够跻身国际市场的产业集群,要重点培育,加强指导、加大扶持力度,实施动态管理,搞好跟踪服务。
五是抓工业带,在更大的范围内优化工业经济资源配置。工业的带状发展是区域经济整合背景下的新的工业发展形态,也是整合湖北工业优势、产业优势、区位优势、交通优势的重大举措。要依托已有产业基础和交通要道,以产业关联为纽带,以产业集群和园区为依托,着力打造形成若干特色产业带。例如,进一步打造十堰―襄樊―随州―武汉汽车工业带;进一步沿长江打造船舶建造、高新技术产业、农产品加工等临江产业带等。
六是抓工业配套,提升湖北工业发展的承载能力,拓展湖北工业发展的战略空间。湖北新一轮工业发展需要更大的战略平台和战略空间。当前,在一些地方,土地、道路、运输、生产性服务、员工培训、产业工人队伍已经成为制约工业发展的软肋。因此,通过环境改造和提升,包括超前谋划土地平台、交通网络、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工人队伍储备和培训强化工业发展配套能力,整体提升湖北工业发展的承载能力。
七是抓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创新,提升湖北国有工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活力。今后一个时期,要通过着力实施制度创新、着力推进调整重组、着力加强企业监管、着力优化服务环境,按照“壮大一批优势产业、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名牌产品、建好一批市场平台”的思路,努力实现“国有资产总量显著增加、国有经济竞争力显著增强、国有企业市场地位明显提高、国有资本盈利能力明显改善”的目标。
八是抓品牌和质量,强力推进质量兴省战略,进一步提升湖北工业质量竞争力。当前,湖北已经进入工业产品质量提升期,而且,质量已经开始成为推进湖北发展的重要基点。截至2006年底,湖北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的数量虽然只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的5%,但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却超过了50%;在武汉市的四大支柱产业、六大优势行业中,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已经成为行业龙头。但是,质量、品牌与湖北的工业发展要求仍然不适应。从实际情况来看,质量较低严重制约了湖北省综合经济实力的提高。首先,其制约了湖北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提高。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湖北省轻工业产品外省销售比重仅占30%左右,导致湖北省轻工业产品在外省的市场占有率逐渐缩小。同时,外省产品猛烈冲击和占领着湖北市场,这种出减入增的势头还在发展。其次,其制约了湖北省出口能力的提高。由于产品质量不高,湖北缺乏出口商品群作为扩大出口的支撑点,这将从长远制约湖北的出口能力,从而最终制约湖北经济对外开放水平。此外,产品档次不高、质量不高,导致湖北产品市场竞争力不高,制约了湖北竞争力的提高。新一轮发展是质量型发展,提升质量是湖北的后发优势、是实现弯道超越的重要推力。当前,要强力推进“质量兴省”和“品牌兴省”两大战略,进一步提升湖北的质量竞争力。
(责任编辑:胡婉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19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