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网络文化的和谐社会发展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安晓东 张士钊

  【摘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关乎中国发展前途的大事业,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举措。本文从网络文化的角度出发,首先提出网络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定义,然后分析二者的关系,并阐述了网络文化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优势,提出利用和充分发挥网络文化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优势作用,最后提出基于网络文化的和谐社会发展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网络文化 和谐社会 发展 信息
  
  一、网络文化的含义和性质
  
  1、网络文化的含义。所谓“网络文化”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网络不仅是一种技术与社会现实,更是一种文化现实,网络本身就是一种新兴文化形态;二是文化是以网络的形态存在和发展的,人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文化之网中,网络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网络化形态的最典型体现。简言之,就是“网络的文化(特性)”与“文化的网络(形态)”。
  2、网络文化的性质。(1)网络文化是全民参与的文化。在网络文化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互动的文化参与者,网络在原来现实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又形成一种虚拟空间的网络社会关系,实现了文化的人人参与,全民参与,而这种社会关系,通过网络信息传播的互动行为而不断完善、变化和发展。
  (2)网络文化是属于网络虚拟空间的人类行为和文化活动的一种形式,网络文化就是网络信息传播的过程。它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同时对社会环境有巨大的影响作用。
  (3)网络文化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人类社会信息通过网络传递、交流、扩散和利用。
  (4)网络文化传播有目的性,期望产生影响,引起反映。网络文化要求有信息传播和接收,且必须要有可交流、能共通的意义空间。
  (5)网络文化是基于互联网基础上产生的,信息的传播和共享都是通过互联网实现的,所以要使网络真正为社会发展服务,就必须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特点,以更好地实现网络信息的生产、传递、交流、获取、吸收和利用。
  
  二、和谐社会的内涵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得到了全社会的积极响应。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本文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宗旨在于以人为本,在于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发展。是从政治、经济、民主、法制多个方面做出的诠释,是物质和精神都包括的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实质上就是一个让全体人民诚信友爱、各尽其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社会服务网络、公民生存时空不断完善、健全的社会,是安定团结、稳定有序、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各种矛盾得到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融洽的社会。其核心内涵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网络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互联网发展迅速,让现代社会各方面的生活和工作都和互联网紧密联系在一起。网络的飞速发展,实现了数字化信息传递、交流、共享,使人类能够在信息的共享和交流中创造新价值,使人类由个体创新时代进入到群体创新的网络知识经济时代,并将现实社会的人们联系在一起,并形成一种新型互动关系,由此构成了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应的网络社会,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彼此互补、完善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网络社会和文化已经成为现实社会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对现实的各个方面产生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网络文化和现实社会相互依赖,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网络文化发展的好,可以更好地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服务,包括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以及民主法制各个方面。网络文化和和谐社会都是通过人这一群体来实现,人和网络文化接触,熟悉和了解人们所关注的各种信息,从而在人们头脑中形成思想意识进而转化成实际行动,而人与社会的接触形成现实社会的具体行动,通过互联网渗透到人们头脑中的信息来指导人们生活中的具体行为,从而形成人们在社会中的具体实践活动。
  由此看来,网络文化和和谐社会的建设通过人的行为来实现。所以网络文化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是相辅相承,互为统一的,二者相互制约又相互推动着向前发展。网络文化的协调有序发展,给人们提供安定的环境和健康的信息,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相反,和谐社会的发展,为网络文化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从而使网络文化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网络文化的利弊分析
  
  1、网络文化的优势。(1)更有效地监督政府工作职能。网络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为政府实践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电子政务的发展,大大提高政府部门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也使政府的职能逐步向服务型转变,更有利于人民自由发表对政府的意见。
  (2)有利于树立国家和政府形象。在网络全球化的今天网络在构建国家和政府形象具有巨大的优势。通过网络进行国家形象建构,利用网络信息进行国家宣传加强与国内外网民的互动,进行国家和政府的议程设置。而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加强各级政府网站以及新闻、教育、文化、经济等网站的建设。通过网络让民众了解政府,树立为民服务的形象。
  (3)有利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网络教育适应全新学习需求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网络教育使不分年龄、不分职业与性别、不分社会地位的教育成为普遍现象。工作与学习融为一体,每个人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网络自由地学习、工作或娱乐。通过互联网,在线学习的学生可以通过登陆网上教室传递课程资料,实现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课程的设计注重学习者的及时反馈和学习效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进度,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学习内容,形成全民共同学习的良好氛围。
  (4)有利于社会民主法治建设。网络文化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是民意的表达场所;二是营造依法治国的氛围。通过网络文化,可以增强社会的透明度,人们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等社会公共信息。同时网络赋予每个使用它的人说话的权利,人们可以通过自由平等的匿名交流,通过网络空间无阻隔的互动形式来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并能及时得到反馈。通过网络传播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和履行网络信息传播监督社会环境的职能,可以在全社会营造依法治国的氛围,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同时对社会领域中的无序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要求有关方面进行修改和完善,从而使社会有序发展。
  (5)有利于社会平等。在网络社会中,网民的身份是平等的,网民之间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彼此之间可以平等交流,政府也可以利用网络传达政府的声音,了解老百姓的心声。网络将人、信息、媒介整合为一体,实现了人类跨时空、平等、普遍地沟通的梦想。从而搭建起社会平等沟通的平台。
  (6)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提供交往空间,互联网的无中心、无边界、无主次提供了网络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在网上人与人之间都可以以虚拟的形象和身份沟通和交流。没有了专家平民之分,没有了地位、年龄之别,从而每一个网络参与者都处于一种平等交互的环境中,从而有利于形成人与人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
  2、网络文化的消极作用。(1)网络会引发社会犯罪行为。网络型犯罪具有不同于一般社会犯罪的特点和危害性。据调查,网上不健康信息以及暴露的隐蔽资讯为有犯罪动机甚至是原无犯罪动机的人提供了诱因。如果不以法律来约束网络行为,病毒入侵,传播有害数据,侵害版权、名誉权、著作权、隐私权及个人生活安定权,非法保存、下载,在网上发布虚假广告、信息等等网络犯罪形式势必不断涌现,不断毒害青少年,从而诱使青少年犯罪。

  (2)网络的不安全会造成财产损失。在互联网上,虚假广告,暴力、黄色信息充斥着整个网络,稍不留神就会遭到病毒和黑客的攻击,致使正常的计算机用户的个人资料外泄、财产损失(包括网络虚拟财产)。
  
  五、基于网络文化的和谐社会发展的相关对策
  
  1、加强网络文化管理,加强政府管制。对网络不健康内容的问题,政府、产业界都有责任为产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倾注力量。产业部门、政府文化部门和工商管理部门应紧密配合,采取联合行动,加大打击力度,并积极探索有效的技术手段和可行的管理手段,加强对网络身份、网络信用等的有效管理
  2、加大网络立法。应加强网络立法,建立必要的法律法规,加强文化市场监管,严格审查面向未成年人的网络游戏软件,查处含有诱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和恐怖、暴力等有害内容的网络游戏产品,坚决查处传播淫秽、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网络游戏产品;应制定具体政策,对可能诱发网络游戏成瘾症的游戏规则进行修改,对网络游戏实行严格的分级管理,对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区别对待;对不利于产业发展的私服、外挂主机应彻底清理,加以规范,为我国网络游戏产业步入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营造有利的环境;同时,还要正面引导未成年人的上网乐趣,积极开设适合他们的网络平台,可由政府牵头,搭建内容涵盖民族精神、爱国主义、革命传统、道德素质、生命科学、环境保护、禁毒、国防、法制等栏目的绿色、健康网络平台。
  3、深入群众进行创建文明网络文化的宣传。文明网络文化的创建,根本在于对网络运用的主体就是群众。逐步把文明网络文化的内涵渗透到主体中去,远离网络带给人的消解作用,遏制犯罪现象的发生,让未接触网络和即将使用网络的人能够自觉远离网络上的不健康因素。和谐社会的创造和完善发展,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对网络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利用其中有价值的东西,从网络中吸取精神食粮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4、加大媒体的正确引导力度。应充分利用媒体的宣传和引导优势,加大对网络文化优势作用的宣传,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网络给人带来的好处,让接触和使用网络的人能够趋利避害。同时对利用网络为非作歹的可耻行为进行曝光,对这些人进行严惩,加大打击网络犯罪力度。对利用网络进行弄虚作假的人情节不太重的人进行预先警告,使思想不端正的人能够知错就改,防止更大的错误发生。
  
  六、结论
  
  只有建设和谐社会,才能保证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网络传播和文化更负有重要的使命。对网络文化自身的利弊,我们应该趋利避害,正确利用网络文化的有利因素,驱除不利因素,让网络文化更好地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肖鹏:和谐社会与公共服务的提供机制[J].经济管理,2007(1).
  [2] 高菊:论和谐社会的网络文明[J].社会主义研究,2007(1).
  [3] 鲍宗豪: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01.
  [4] 邓金梅:网络文化的利弊及其和谐社会的创建[J].理论探索,2006(2).
  [5] 王岑:互联网与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31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