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桂君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管理者和员工实施的,为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效果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等目的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内部控制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监督决策、信息与传递以及自我检测等方面,从总体上透视了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一、内部控制的目的
内部控制的目的是指内部控制想要达到的目标,大致包括:
●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及对其的有效使用。
●保证会计信息及其他各种管理信息的存在、可靠和及时提供。
●保证企业制定的各项管理方针、制度和措施的贯彻执行。
●尽量压缩、控制成本、费用,以求企业达到更大的盈利目标。
●预防和控制各种错误和弊端,及时、准确地采取纠正措施。
●保证企业各项生产和经营活动有序地进行。
为了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应预先确立衡量实际绩效的标准,正确记录经济业务执行情况,并将工作实绩与标准目标进行比较,借以发现差异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提出有效措施予以纠正。
二、当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内大型国有企事业单位一般都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基本业务内部管理可以说是有章可循。但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未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对内部控制存在许多误解,再加上内部控制固有的局限性,使企业内部控制薄弱,经济业务随意性大,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主要表现在:业务决策人员与经办人员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存在业务授权(管理职能)、业务执行(保管职能)、业务记录(会计职能)、业绩检查(监督职能)兼容现象;重大事项的决策和执行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存在无标准操作现象;财产清查没有制度,“家底”不明确;内部审计没有制度,内审机构、人员不全等。使得管理力度层层递减,管理效应层层弱化,从而造成企业竞争力降低,经济效益下滑。
三、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的几点建议
1、建立良好的控制环境。任何企业的控制活动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之中,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遵循和执行,以及企业经营目标、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应注意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包括经营管理的理念、方式和风格,组织机构,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管理控制方法,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实务,外部环境的影响等。只有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才能保证制度的真正落实,才能真正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2、加强企业各方面的内部牵制制度。内部牵制是指对具体业务进行分工时,不能由一个部门或一个人完成一项业务的全过程,而必须由其他部门或人员参与,并且与之衔接的部门能自动地对前面已完成工作进行正确性检查。它由适当授权、不相容工作的责任分工、凭证和记录、接近控制、独立检查等环节组成。这种制约包括上、下级之间的互相制约、相关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如现金流转业务中,现金收支的审批、收入和支出、印鉴的保管、记帐等业务应分工管理,互相牵制。
同时,在内部牵制中,必须采取工作轮换制,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牵制的效果。对关键岗位应频繁轮换,从轮换中暴露出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及时解决。
3、加强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建立科学、严密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安全、有效的财务管理的基础。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抓好关键人,如分支结构负责人和财会部门负责人。
●把握关键部位,如审批程序、资金调度、交接手续、电脑操作密码等。
●管好关键物件,如重要的发票、银行票据、印鉴等。
●控制关键工作岗位,如现金、银行出纳、收支事项及凭证的核准、实物负责人等。
4、加强企业内部稽核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切实加强企业对内控的认识。企业的一些高级管理人员认为,稽核部门不能创造效益,还要占用人员编制,增加经营成本,这一观念应立即更新。并切实加强考核、监督、制约机制,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将内部审计人员从会计、财务人员中分离出来,直接对董事会负责,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内审人员的作用,监督和保护企业的资产、财产安全,监督企业朝着合理、合法的良性方面发展。
5、关注新形势,不断创新内部控制制度。新经济条件下,企业内部控制将发生明显变化,内部控制应当结合国情和企业实际等不断进行创新。主导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力量已经不仅取决于有形资源,而更取决于企业能否拥有和控制无形资源。内部控制应当有全球经济意识,要能敏感地认识到各类新生事物的价值。可以建立新型的资金供给制度,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对资金的需求。面向未来,要做到产学研政良性互动。可以建立新型的投资控制制度。关注投资风险问题,关注投资的最终价值的实现。投资控制应当更加民主化、法制化、科学化,更充分地发挥专家集体的智慧。可以建立新型的分配控制制度,大胆改革创新。对员工的分配,对创新的分配,对无形资产的分配,对资本的分配,对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的分配,都应当更加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这样才能更加有利于新经济的运行,更加有利于全部资源的优化配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37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