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理性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 丹

  【摘要】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于防范舞弊,减少损失,提高资本的获利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从分析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入手,阐述了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必须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了实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应采取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内部控制 控制面 授权度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内部控制框架在公司制度安排中担任内部管理监控的角色,成为公司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由于管理层缺乏内部控制的观念,或者是将内部控制制度视为一纸空谈,从而使内部控制成为管理工作的盲点。纵观我国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急待解决的问题,大致归纳如下:
  
  1、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岗位设置缺乏牵制性
  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也是重要的内部控制因素。在我国企业内部,由于编制的限制或者出于节约人工成本考虑,往往一人身兼两职甚至身兼数职,造成岗位设置缺乏牵制性。 而长期以来无论是正规的会计学历教育还是会计继续教育,关于内部控制的内容都很浅显而不系统,财务人员对内部控制知识也很不了解。有些会计人员缺乏从事会计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而有些会计人员虽然具有一定的业务水平,但由于忽视对新的业务知识及新颁布的会计法规的学习,出现账务处理违反新会计法规制度对核算的要求,这些无疑给会计基础工作的内部控制顺利开展造成了极大的隐患。
  
  2、对会计信息、资产管理和经营活动的控制缺乏有效性
  (1)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普遍存在。不少企业的会计报表未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信息不同程度地存在失真情况,有的问题还相当严重。企业账目不清、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以达到偷逃税金为目的。有些企业领导无视国家法律的严肃性,忽视财务制度、财经纪律的强制性,怀着侥幸心理指使会计做假账、报虚数,有的收入甚至不入账,私设小金库,最终以到达偷逃税款的目的。二是以达到粉饰业绩为目的。有些国有企业,为了年终向主管机关顺利交差、完成上级下达的经济指标,报喜不报忧,只好在账目上做手脚,弄虚作假,蒙混过关。三是企业财务基础薄弱,致使会计信息失真。有的中小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的会计根本没有会计资格证书,不具备起码的会计基础知识,难免账务处理出现错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2)资产安全完整系数低。企业因内部控制制度未被引起足够重视,在资产管理上暴露出很多弊病: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收回困难;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重钱不重物,资产流失浪费严重。
  (3)经营活动缺乏有效性和合法、合规性。企业绩效低下与内部控制质量不高密切相关。在贯彻国家法规制度方面,中小型企业较大型企业而言在进行经营活动时,更加缺乏合法、合规性。例如对现金的控制只考虑现金收支的数量,不考虑现金收支的质量,现金收支活动在失控的状态下进行;对存货的控制只考虑生产对存货的合理需要,不考虑存货在科学合理的状态下流转。
  
   二、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理性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的规范化,必须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协调控制与被控制的矛盾
  控是规范,控是约束,控是对舞弊的否定,是对损失的遏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需要内部控制,呼唤内部控制,这是主流,这是规律。越是优秀的企业,规范管理越有无形的作用。军中无法,等于自败,企业无规,等于自乱。内部控制对于企业正常运行的意义非同小可。但控制毕竟是对人而言的,是对人行为的约束,对人权利的限制,矛盾永远存在,协调控制与被控制之间的矛盾事关内部制度的成败。什么时候控制与被控制的矛盾协调得好,企业经营就稳定,企业效益增长就快,这是笔者在会计管理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协调控与被控的关系,一要把握重点,描准主要目标,有针对性地工作;二要善于抓住战机,善于捕捉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信息,以事实为先导,力争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三要把自己主动置于受控制的地位,把握自己的行为;四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不断调整内部控制的思路,使内部控制与企业经营变化相适应。
  
  2、确定控制面与控制点
  严谨的内控制度,不仅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实行全方位的有效控制,把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全面置于经济监控之中,而且得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面和重要环节实行重点控制。面的控制与点的控制有机结合,内部控制才能发挥良好的效益。那么,在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时,如何找到控制点,通过点的控制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根据笔者长期实践的体会,企业内部控制的点应该在三个位置上:一是资金。对企业资金筹资、调度、使用、分配等实行严格控制,防止资金进入体外循环。二是成本费用。对企业的各项成本费用支出实施严格的监管,防止出现舞弊行为。三是权力使用。对企业各经营环节经济活动操作者的权力实施有效监控,防止权力滥用,造成经济损失。
  
  3、充分认识控制与创新是相依相伴的两种手段
  实施内部控制是为了保证企业经营健康发展,绝不能让内部控制成为阻碍企业进步的障碍。在一定的意义上讲,控制是为企业经营导航,控制自身没有资本增值的功能,而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力的源泉是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只有不断创新,企业才能不断适应市场变化,生产经营才有足够的动力。这就告诉我们,保持企业发展不仅要实施内部控制,更重要的是促进企业创新。有活力的内部控制制度应是推动企业创新的制度,对企业创新工程给予足够的支持,在支持中对创新过程实施控制,防止在企业创新过程中产生舞弊行为,或者打着创新的旗号行舞弊之实。只有把控制和创新两种手段都运用好,企业才会不断发展壮大。
  
  三、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具体对策
  
  一项好的内控制度,应该达到以下标准。其一,控制触角涉及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没有留下控制死角。也即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均纳入了内部控制范围。其二,事权划分明确具体,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也即内控制度作为一种制度要能真正成为企业管理者的行为规范,操作方便。其三,控制程序规范,过程控制受到特别的重视。也即内部控制要形成科学的机制,尤其是要把对经营管理过程的控制放在突出的地位,通过控制,防患于未然。其四,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内部控制的功能可得到有效发挥。
   从目前企业内控制度实践操作看,必须研究和解决工作难点,实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对策:
  
  1、控制授权者的授权度
  量变到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在这里“量”上的度起决定作用,当量的变化到了极限时,必然引起质的变化。内控制度的量度界定也就成为实践中的一个难点。企业经营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保证这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合理授权是必然的。对于企业法人代表,既要保证其经营决策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又要保证其经济行为的效益性和廉洁性,权力的量度界定是关键一环。当今社会大凡出现重大舞弊经济案件的企业,基本上均是授权不当引起的,是权力过大,且控制不力的恶果。一个方面,授权无“度”,直接制约内控制度效能的发挥,在巨大的权力面前,政策法律尚且相形见绌,何况一个内控制度。控制授权者的授权度,消除舞弊产生的根源;另一方面,对内控制度执行人员的授权也有“度”的学问,对不同的控制环节要有不同授权,才能使内控制度有效运行,不然容易产生新的舞弊土壤。不管哪个环节,在具体授权时,应以既能保证经营决策有效运作,管理制度有效贯彻,又能保证权力制衡得到落实。
  
  2、提高被控对象的受控度
  有效的内控制度,是对企业经营的所有环节和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所有个人实施全方位控制。这里就存在一个控制与反控制的问题。社会实践告诉我们,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在任何地区、任何时候都存在,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受几千年封建思想影响的国家里,矛盾尤为突出。因为不少企业内控制度形同虚设,舞弊行为时有发生,所以提高被控对象的受控度就必然成为内控制度实施中的难点。一般而言,内部控制的对象是指企业的权力操纵者,是对权利操纵者的权利约束,也是对权利操纵者之间的权利制衡。这种独特的控制对象决定了提高受控度的艰巨性。就笔者的实践而言,提高被控对象的受控度关键有两点:一点是内控制度的科学性,另一点是主要决策者的受控程度。
  
  3、提升规范控制程度
  提起内控制度,人们往往想起出纳人员管钱不管账,管支票不管印鉴,管报销不管稽核等。其实内控制度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方面和所有环节。对于一个复杂系统工程的控制,不能靠人治,也不能靠简单的出纳控制、财务管理来实现目的,而是靠一套科学规范的内控制度来规范管理的行为。这里的重点,是对企业不同的经营管理活动制定出“怎么干”的标准。完成这个任务,要有丰富的知识、超前的意识、广阔的视野和扎实的作风。这无疑又是一个难点。
  
  4、提高控制人员的业务素质
  企业内控制度的中心是财务会计控制,承担内控职责的主要是会计人员。因此,财务会计人员要真正能担当内部控制的重任,更新知识,提高操作能力就显得刻不容缓。如上所述,科学的内控制度,是对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监控的制度,它大大突破了财务会计的工作范畴,大大超过了财务会计的知识领域,是投资、金融、市场、营销、法律、材料、信息、机械、生产等多方面知识的融合;没有相应的知识支持,内部控制不可能完全到位。同时内部控制主要是做人的工作,矫正人的行为。这就需要有相应的组织、指挥和协调工作能力,培养大批这样的“全才”,显然需要很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张青: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4第10期
  [2] 王勇:关于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J].现代经济探讨,2005第8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37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