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企业精益生产管理模式的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许尔明

  【摘要】 精益生产管理模式受到了制造业企业的广泛青睐,因为它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缩短研发周期、降低存货量和资金投入,从而切实给企业带来利益,提高其竞争力。本文分析了精益生产方式的起源、特点和重要作用,分析了现有企业实施精益生产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就如何创新精益生产管理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精益生产 管理模式 创新 FRP
  
  一、什么是精益生产管理
  近年来,关于精益生产管理的研究越来越多,这既是管理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同时也是难点。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早已不同往日,因此企业必须及时转变观念,不再是“生产什么就卖什么”,而应该“及时制造出畅销的商品”。在这种情况下,所有制造企业都面临着一系列难题:如何控制库存水平,如何保证生产过程的延续性,如何改善生产体系,从而跟上客户的需求,抢占市场。这些难题困扰着诸多企业,精益生产管理模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20世纪中叶,日本丰田汽车创造了以JIT(Just In Time,适时生产)为核心,旨在控制成本、消除浪费的精益生产管理模式。得益于这一全新的生产管理模式,日本汽车工业迅速崛起,一举改变不敌欧美国家的状况,甚至还超越了欧美汽车工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精益生产方式认为,制造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浪费是多方面的,从种类上说有资金、人力、物资、精力和时间方面,从分布来说存在于机床、工序、生产过程及其相互之间。精益生产管理模式主要是创新了工艺流程,放弃了大批量生产,代之以小批量生产,放弃了材料的批量流动,代之以生产过程的持续使用,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库存,从而缓解资金压力。
  精益生产管理模式的基础在于持续不断地改善,这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生产过程中的不断改善,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都有改进和提高的空间,在产品质量、生产方式、管理模式等方面都需要不断完善;二是杜绝浪费,任何工作只要对提高价值没有帮助,都应该视为浪费,应该通过全体员工的努力来不断消除,最终杜绝;三是持续改善,对于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先易后难,逐步改善和提高,不懈努力进行长期积累,从而获取最后的胜利。
  二、我国企业如何实施精益生产管理
  对于我国企业而言,如何推进精益生产管理,是一个现实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整体规划,逐步改善
  精益生产管理模式对于我国企业而言是一种新概念、新方法,因此应该整体规划,在小范围内进行试点,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为企业整体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企业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深入考虑如何规范企业行为,从市场需求出发,应用“并行工程”的原理来组织新产品的研发,从而提高产品的模块化生产水平。根据“价值工程”的要求和目标,应该明确各个产品和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这可以依据消费者认定的目标成本。在此基础上,企业要进行全方位的协调,从而控制成本、杜绝浪费,努力实现设定的整体目标。与此同时,企业必须明确精益生产管理模式是一个不断创新和改善的过程,在现有目标达成后,应该开始新一轮的分析和整合,确认浪费的程度和水平,并据此设定新目标。
  2、改变观念,提高效益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并且实践证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此,我国企业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摆脱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抛弃旧有的思维观念和管理模式。创新首先体现在管理思想上,这是其他创新活动开展的基础和保障。必须明确的是,精益生产管理是对于企业整体的管理思想、组织、制度、标准、方法乃至行为方面的全方位、系统性的变革,而不只是习惯意义上的“补阙补漏”,因此要树立起“不断改善”的理念,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使企业充满活力和竞争力。具体而言,企业要重点关注的方面有:第一,库存。必须在企业上下贯彻“以产品积压为耻”的思想,因为精益生产管理所追求的是“准时化生产”,它的目标是全力追求“零库存”。第二,突出销售的重要地位。精益生产管理认为,销售具有联结产品和客户的中介和桥梁作用,可以及时反馈客户需求,因此企业的产品R&D和生产都要基于销售来进行。第三,适量生产。企业应该转变超前生产和超量生产的传统观念,因为这不仅占用了生产过程和仓库,而且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务,不利于企业的精益生产。
  3、人才激励,势在必行
  精益生产要顺利推进,离不开“人”的支持,因为它强调的是“人本”,要不断“简化”生产流程,对企业各种职能进行整体优化和改革。在这种情况下,精益生产要取得实效,就必须要有员工的精诚团结、群策群力,“人”是比机器设备更加重要的生产资源。精益生产管理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因此这也是管理思想史上的进步和飞跃。它强调“企业为人”,一方面应该为客户提供高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对于企业员工的关心爱护,要从思想认识、环境改善等方面入手,强调全员参与,从而营造和谐相处的环境氛围。可以说,精益生产管理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人”的管理和创新。
  三、精益生产管理模式的创新
  必须看到,精益生产管理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的。20世纪末期,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各种全新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涌现出来,比如将精益生产和大规模定制结合起来,单元生产的演变和发展等等。许多大型公司纷纷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创造出各具特色的管理模式。比如UTC公司的ACE管理、摩托罗拉的六西格玛管理、GE公司的群策群力等,都是对于精益生产管理模式的“本企业化”。本文以FRP系统与精益生产的结合为例,阐述精益生产管理模式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在传统企业的创新。
  FRP(Flow Resource Planning)的中文名称是“流程资源计划”。FRP,是动线工程应用于生产流程管理的一项策略:Flow:(流程)――生产、加工、服务流程;Resource:(资源)――物质、劳动、时间、品质、需求;Planning:(计划)――计划、反馈、控制、统计、核算。
  FRP策略基于动线工程原理,在用数据逻辑解析产品生产动线的基础上,承载适用的现代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和不同对象的管理风格,以计划为主线,建立生产过程各项动线的动态反馈和控制,实现计划、成本、工艺和劳动的高效管理。基于FRP系统的精益生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
  1、优化流程控制
  在既定的产品市场和技术装备前提下,产品的加工顺序和技术要求有其固有的规律。动线工程研究和FRP工艺解析的对象,就是用数据逻辑重新认识产品生产流程,并从有效控制计划、消耗、物流、品质的目的出发,按最小生产批次进行工艺顺序、工序节拍、劳动定额、消耗定额、工艺参数的数据挖掘和格式化规范,进而优化产品生产流程的管理控制行为。
  在染色加工中,因其染化料批次差异和染缸中浴比的不同,即使是重复生产的订单,也会产生不同的染色结果。传统的做法是由试验室主管根据自己对染色难易度的判断,决定是否通过试验小样的方式取得染化料配方。鉴于实际生产必须按加工数量和浴比对等放大染化料配方,FRP对其进行了配方的计算机自动计算、染化料秤量通过计算机进行配方数据控制,每批次生产(以缸为单位)必须经过小样试验的规范,改变了配方管理的流程。

  2、规范操作行为
  单机、单工序组合而成的多工序生产,在不同产品的生产流程中均有对产能、品质、交期、成本产生主要影响的关键工艺路线、关键工序,并由此形成关键指标。在工艺解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关键工艺路线、关键工序,用现代技术构造数据逻辑对员工操作行为的控制,用形式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观点和抓主要矛盾的事物辩证方法,强化主要工序的工艺执行,是FRP规范员工操作行为的核心策略。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企业精细化管理不可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影响染色生产的关键指标是染色的一次成功率,即投料后经过染缸一次完整的工艺过程即能完成,而不是因再次调整配方、再次添加染料助剂,让染缸额外地多次排水、进水、升温、保温、降温,导致染缸占用时间延长、能耗加大、染化料增加、品质下降。而影响染色一次成功率的关键工序,是小样试验的重现性(与实际生产的工艺参数的一致性)、染化料秤量和染缸运行过程的准确操作,而这些环节往往人为的影响比较多,FRP系统就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人为操作的影响通过计算机标准进行制约,从而达到精细化控制的目的。
  3、建立关联标准
  后道工序的质量、消耗、产量和产出节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上道工序的影响。根据这种生产加工的基本特征对生产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管控,在单机、单工序组成的多工序生产中尤为重要,加之多品种、变批量的生产,使得这种管控成为传统制造业每每必须面对的难题。各工序根据以往的常规经验,由生产主管“拍脑袋”决定操作要求和工作标准的现象,在传统企业中屡见不鲜。FRP在工艺解析基础上,根据产品生产流程动线的数据结构,构造品质、消耗和产出节拍的数据链,并落实到每一道工序中,让各工序“怎么做”、“做到什么标准”建立在不同产品、不同要求的数据关联上,进而实现有效控制。
  4、以在制品为主线建立转道即时反馈机制――动态计划调度
  FRP认为,生产管理以工艺解析为基础,以计划调度为核心。从一般意义上看,生产过程在多工序的生产中是连续不断地进行的,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实际生产中,产品生产过程往往因技术、装备、能源、人事、品质、管理等等因素发生难以预测的变化。FRP根据作为产品信息载体的在制品动线的运动特征,将工序间在制品的转道状态作为生产进程的相对静止状态,进行反馈、统计、分析和控制,实现高效率的动态计划调度管理。
  综上所述,FRP系统和精益生产管理的许多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它的推广为企业开展精益生产提供了宽广的平台,有效地推进了精益生产管理模式在企业中的应用。可以预期,随着企业持续推进FRP系统,业务流程将越来越畅通,信息反馈越来越迅捷,部门合作将越来越密切,员工操作将越来越规范,这些将有效地节约成本、减少浪费、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并最终为企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张世和、黄建华:精益生产管理探讨[J].经济师,2009(10).
  [2] 张煜:精益生产模式及其应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3).
  [3] 汪宏武、牛晓玲、李惠成、矛金:精益生产模式的理论渊源研究[J].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2008(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68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