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我国旅行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晓梅
【摘要】本文根据我国旅行社发展的状况,从全国分布态势、旅游市场秩序及其人员构成等几个方面着手,结合旅游市场发展规律,运用归纳综述法,分析我国旅行社存在的种种问题。
【关键词】旅行社 发展 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我国旅行社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十年来,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从业人员不断增加,经营体制不断创新,经营环境不断改善,旅行社行业已经成为我国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渠道的重要的服务行业之一。目前我国共有15375家的旅行社,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当中。旅游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旅行社作为旅游业的龙头,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一是在扩大内需中起了积极的作用;二是旅行社的投资对经济增长也有促进作用;旅行社是综合性比较强的行业,具有较强的关联带动作用。同时,还具有较高的投入产出率。三是拉动了国内生产总值;四是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呈上升趋势。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国旅行社发展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全国旅行社行业呈现非均衡态势
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国旅行社呈比较明显的非均衡态势,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类别结构的不均衡
从目前我国旅行社行业的类型结构来看,国内旅行社占压倒优势。根据中国旅游网的资料,我国现有旅行社15375家,其中国内旅行社12911家,占我国旅行社总数的83.97%,而且绝大多数的国际旅行社在经营国际旅游业务的同时也经营国内旅游业务。这一方面反映出我国国内旅游市场的巨大规模和潜力,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旅行社对国内旅游业务的依赖性。
2、规模结构的不均衡
国际社强于国内社,大社优于小社的特征在全国旅行社业中是一种普遍现象。从我国旅行社行业的规模结构来看,小规模的旅行社占绝对多数。但是,这些小旅行社从其内部结构来看,具有“小而全”的建制特点。在经营方面,除因国家特许经营权力的分配和客源分布的原因,导致旅行社的市场差异以外,不同规模的旅行社之间,基本上没有明显的专业分工,资源迥异的旅行社都以相似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这也是我国旅行社行业目前的一大特点。
3、地理结构的不均衡
从我国旅行社行业的地理分布情况来看,我国旅行社相对集中分布于经济相对发达、旅游资源相对丰富和边境地区,如广东、上海、北京、江苏、浙江、云南、四川和广西等地,这些地方为旅行社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总的说来,是东部多,中西部少。当然,这种分布情况是正常的,也是有利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的。
二、旅游市场秩序出现不同程度的混乱局面
国家旅游主管部门在1985年对旅行社类别的划分和对旅行社业务范围的规定,其初衷或许在于通过这种形式的分工来起到规范市场和保证产品质量的作用,而在我国旅行社业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一、二类社比例失调,造成二类社业务量明显不足,致使许多二类社为谋求生存而违反国家规定超范围经营,直接在海外招揽客源。在此期间,国家主管部门在执法方面的乏力,使得这种现象迅速蔓延,而部分一类社贪图蝇头小利,通过为二类旅行社代办签证,赚取不义之财的做法无疑对此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致使许多三类社也开始从事外联和国际旅游接待业务。除此之外,这种现象的出现和普及无疑也包含着旅行社实业界对我国以水平分工为基础、以各种特许经营权为特征的旅行社,人为市场分工模式的否定。1996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旅行社管理条例》,对我国旅行社管理制度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调整,但单就对旅行社类别进行的调整而言,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或许可以说这只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即只是取消了曾经对我国旅行社市场秩序干扰最大的二类社,然后根据剩余两类旅行社的业务分工情况更名为国际旅行社和国内旅行社,水平分工的基础和特许经营权的特征并未改变,其运转结果依然是重蹈历史覆辙。如此看来,人为的市场分工模式未被也难被业者所接受,行业中某种有效的自然分工体系又难以形成,加之为数不多的几个行业组织极其有限的约束力及其在管理权威方面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出现当前这种市场混乱的现象自然也是难免的。
1、突出表现是以削价竞争为主的旅行社之间的恶性价格竞争
削价竞争是行业市场机制不成熟、同时行业内缺乏有效的规范准则的集中反映,它使参与者大伤元气,非参与者经营更加困难。竞争的结果不会刺激产品质量的改进,而是导致质量被忽视,无意保证质量或无力保证质量,使旅行社卷入另一种形式的恶性循环。近段时间,我国媒体不断曝光的“港澳游”旅游产品就是由于恶性价格竞争而带来旅游诚信危机。
2、旅行社产品雷同,促销能力薄弱
除以上几个问题与我国当前旅行社的经营体系直接相关之外,行业内许多其他问题的存在也与目前的经营体系有很大的联系。如旅行社产品的重复雷同,旅行社促销能力尤其是海外促销能力薄弱和旅行社总体接待能力低下等。其中,旅行社产品的重复雷同是我国旅行社业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旅行社产品由于缺乏诸如商标权、专利权这样的进入限制,又无太多技术障碍可供保留和垄断,使得一些有开发能力的旅行社一旦开发出某种能够迎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众多中小旅行社便一哄而上,竞相模仿或参与经营,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有实力的旅行社向深度开发和促销产品的积极性,而一些既缺乏必要的硬件设备,又不具备藉以保证接待质量的“软件”基础的中小型旅行社的存在,必然会降低旅行社的总体接待力量。
3、某些大社内部普遍实行部门承包或变相部门承包
由于有部分大社不顾旅行社行业发展的整体利益,大打政策的“擦边球”,把部门进行承包或变相承包给个人,强化部门利益,使得部分大型旅行社实际上成为一些业务上相对独立的小旅行社的集合体。而这些承包人不顾整体利益,一味追求高的回报,利用大社品脾,到处拉客,客观上也加剧了旅行社之间的竞争。
4、旅行社行业管理规范性差,各种潜规则盛行
由于目前旅行社行业均处于一个非常低的盈利水平,据调查,全国旅行社的平均利润率不到2%,这也在客观上使得旅行社竭尽全力减少成本,降低开支。故而,很多旅行社不给导游基本工资、不给导游基本的社会保障等,从而导致导游去游说游客参加自费景点、进店购物、到娱乐场所消费等,从而获取不正当的利益,这也在客观上加剧了旅游市场的混乱局面。
三、地方保护主义阻碍旅行社的网络化经营
尽管我国旅行社业竞争加剧,行业总体赢利水平有所下降,但我国旅游市场仍处于扩张阶段,发展潜力巨大,因而各类旅行社仍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但是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又在客观上使得一些不具备竞争力、本应退出市场的旅行社仍然能够在当地生存下去。许多大型旅行社希望能够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阻力,构建本旅行社的全国性网络。然而在品牌输出的道路上,目前国内的旅行社却总能感受到不少阻力,其中绝大部分原因来自于业内常常谈起的地方保护主义政策。正如著名旅游专家魏小安所分析的一样:“下一步的矛盾,很可能是一些地方对外商开放了,但对内商却还是不开放。也就是说允许国外的旅游企业进来,但对于国内的旅游企业却依然紧紧关闭大门”。
在国家旅游局最新颁布的《旅行社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中,再次重申,年接待量超过10万人次的全国百强旅行社可以在外地设立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分社。在国外,设立分社是构建旅行社网络的有效方式,最有利于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的传输,能够保证公司的统一管理和品牌输出的一致性。例如日本交通公社在本国设立的253家支店,和在全世界27个国家设立的71个支店也是这种分社的形式。这种形式虽然与美国运通以特许经营构建网络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本质还是为了实现品牌的扩张。长久以来,国内许多行政主管部门为了保护当地旅游企业,总是拒绝外地大型旅行社的进驻,这种地方保护主义政策一直是各大旅行社在网络扩张过程中的一大难题。
四、旅行社人员构成复杂,管理人才储备不足
按照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到2010年我国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数将达到6880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17.8亿人次,为“十五”末的1.5倍;旅游总收入将达到12300亿元人民币,为“十五”末的1.6倍。同时,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申办奥运会的成功,我国(特别是北京)的旅行社将继续增多。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旅行社业务(导游、计调、接待、旅游产品开发、旅游销售等)实用人才的专业化的要求已是迫在眉睫。
由于旅游业过低的进入门槛,以及市场需求引力的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非专业人士进入市场。90年代中后期,大批中小型旅行社涌现,旅行社与大多导游之间都不是雇用关系,用人机制极不规范,“导游”、“领队”等职业的社会声誉每况愈下。
同时由于我国旅行社的发展扩张速度过快,目前就业的人员构成复杂,水平参差不齐。以当前我国导游队伍为例,初级导游占97%,高级导游和专家型导游人数少,与海内外游客市场对导游的知识和阅历要求明显不相适应,不利于旅游服务质量的整体提高。同时,我国的外语导游比重下降,2002年我国外语导游占导游总量的16.7%,2005年下降到10%。其中小语种导游尤其不足,一是越南语、泰语、蒙古语等周边市场语种导游少,二是韩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新兴市场和潜力市场语种导游少。例如,近年韩国旅华市场急剧增长,但韩语导游明显不足,已成为影响韩国旅华市场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外语导游不足、语种结构不合理,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新兴客源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力。此外,导游平均素质的地区差异拉大,不利于区域旅游协调发展和全国旅游市场整体水平的提升。
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速度极快,高端旅游人才明显跟不上市场的需求。在俄罗斯的克里姆林宫,作讲解的导游是莫斯科大学博物馆学系的博士,而在中国的许多景点,不少导游只会跟你说这座山像不像老鹰之类的话,他们的专业素养相差太大。上海的《第一财经日报》也曾以“世博会在即,高端旅游人才极度缺乏”为题,报道了上海发展旅游业的人才尴尬。2006年底,上海成为内地突破年接待600万入境游客大关的首座城市。根据上海市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上海的入境游客人数从1992年的100万人次增加到2006年的600万,游客人数实现了年均增长14%,旅游外汇收入也从1992年的6.08亿美元上升至40亿美元。据预测上海到2010年,接待入境游客将达到1000万人次,国内游客人数超过1.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将达到3100亿元。而世博会期间,预计可吸引7000万中外游客,但却找不到所需要的高端旅游人才。
针对这些情况,许多业界专家指出,要提高中国旅游人才的素质,适应未来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根本之道是改变整个行业的运作体制、规范市场,制定人才准入标准等,才能真正推动中国旅游业的健康、迅速、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 楼嘉军:旅行社经营管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
[2] 马勇:旅游经济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3] 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旅行社经营管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
[4] 陈永生:旅行社实务管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5] 周晓梅:旅行社经营管理[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6] 杜炜、张建梅:导游业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80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