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企业海外项目风险浮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肖玮 高丽萍
也许是2008年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让不少中国能源企业看到了海外抄底并购的机遇,也许是不堪忍受高价进口铁矿石的重压而被迫出海投资矿业,不管原因为何,总之在2008-2009年期间,大批中国企业形成了一股投资海外能源和资源的热潮。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时成功的并购项目却因当地政策或基础设施、资金压力、技术能力等制约因素而爆出问题,令中国企业损失惨重或面临巨大风险。在付出代价的同时,目前国内企业对“走出去”的热情仍然有增无减,而失败的海外并购案例应该给后来者以启示。
石化企业海外项目折翅
8月19日,中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称,因2010年年底至今持续的中东和北非政治动荡一直没有平息,直接导致旗下长城钻探工程公司在利比亚和尼日尔等6个较大的海外项目合同中止。据统计,中石油这6个中止的项目预计全年影响收入12亿元人民币,损失已超过2009年的国际金融危机。
而伊朗国家石油公司近日也称,如果中石油对南帕斯气田第11期项目的开发继续拖延,将肯定对其发出最后通牒。并称,如果该项目的开发维持目前态势,有可能会把整个项目转让给实力雄厚的国内承包商。此前,有中石油官员表示,由于面临“资金问题”,无法为南帕斯气田项目投资提供所需资金。
此外,陷入海外收购泥沼的还中石化。三年前,中石化以约38.64亿元人民币从AED石油有限公司手中收购帝汶海Puffin油田60%权益,却因2009年来与该油田钻井平台商生产方面的安全纠纷而停产至今,并遭钻井平台生产商索赔。近日有消息说,中石化在与挪威平台承包商Sea Produetion公司的国际仲裁中败诉。
对于国内石油巨头收购的海外项目接连爆出问题的现象,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任浩宁认为,这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石化企业疯狂出海抄底、大量资金聚集、对风险把控和资金投入考虑不周有一定的关系。他进一步解释说,中石油伊朗气田项目陷困境主要是由于资金不足,这说明了中国企业对海外投资项目的资金投入考虑不周;而中石化遭平台商索赔主要是由于帝汶海因生产安全纠纷停产,这就说明了中国企业对海外投资项目的风险把控能力还不强。
另外,石油石化行业海外投资和并购出现亏损,除了上述安全和资金方面的原因,还有地区及人才等方面的因素。
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认为,出现亏损的特殊原因在于目前国际上质量较高、风险较小的油田项目已经基本上被西方石油巨头瓜分殆尽,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不得不将目光转向中东、非洲等风险因素较高的地区。此外,中国石油石化企业目前缺乏海外投资评估和管理的高端人才,人力资源不足使海外投资的综合风险评估能力以及跨国管理能力落后于其实际扩张能力,造成企业对风险评估不足。
首起海外敌意收购被叫停
除石化项目外,近两年来铁矿石也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一大热门。众所周知,由于进口矿石价格疯涨,中国钢铁行业利润几乎被榨干。面对三大矿业巨头的强势态度,全球铁矿石最大买家中国当然也不会任人宰割。于是,中国掀起了海外投资矿业潮。然而经验不足使海外投资出现问题。
不久前,中国中钢集团公司叫停其耗资13.6亿澳元(约合93亿元人民币)的澳大利亚铁矿项目,主要原因是当地港口、铁路等配套基础设施迟迟未能建成。中钢表示,公司将暂停西澳洲的Weld Range铁矿项目,停止与之相关的所有工作,并对在建项目收尾。此外,中钢也将终止Koolanooka和Blue Hills项目以外的所有勘探工作,关闭在杰拉尔顿的办事处。这些铁矿均为中钢2009年收购的澳大利亚铁矿石商中西部公司所有。
上述这桩中钢在2008年发起的收购曾被称之为“中国首起成功的海外敌意收购”,但如今看来却显得得不偿失。据了解,中钢发现,该项目开发存在磁铁矿选矿技术难度大、运输赤铁矿石的港口和铁路基础设施开建遥遥无期等多个现实困难,终致中钢该项目的勘探工作不得不于2011年6月基本停滞。根据此前消息,仅在此项目的前期勘探阶段,中钢的当期亏损已高达9281万元。
除了中钢外,中信泰富在澳大利亚的铁矿也遇到增加巨额投资并推迟工期的难题。外界曾有评论认为,这个全球最大的磁铁矿让中信泰富吃足了苦头,原计划33亿美元的投资额经过数次加码,或许要突破60亿美元,更让公司懊恼的是,工期也一推再推,原定于2009年7月底的投产日期再次推迟至2012年上半年。
在大企业出海不顺之时,中小企业海外发展状况也并不乐观。汉龙矿业董事总经理肖辉表示,“今年年初,我去南非的开普敦参加非洲矿业大会,一走出会场就看到,会场外拉起不少横幅写着‘把中国人赶出去,中国人改变了矿业的游戏规则’”。
肖辉分析,目前在海外投资矿业中,除了大型国企以外,还有很多中小型的民营企业,特别是在非洲。“这些公司更像‘游击队’,在开发的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以及劳工的待遇等方面都不太重视。他们觉得非洲贫穷,法制等各方面不健全,只要花点钱什么事都能够搞定。时间一长,中国企业的形象就被这些不正规公司毁了。现在,西方人的面孔只要出现在非洲就能够得到欢迎,能够拿到好的项目,而中国人在那里往往很难开展工作。”
“走出去”不可避免
虽然在海外投资和并购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但是这依然没有减缓中国企业“出海”进军能源行业的步伐,甚至有加快的势头。
日前,国家发改委在其网站上公布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的多个海外项目获得核准。其中,中石化的三个获批项目包括:收购道达尔所持安哥拉31区块5%权益项目,收购马拉松石油公司所持安哥拉32区块10%权益项目,收购雪佛龙公司在印尼马卡萨、阮帕克和甘纳三个区块18%权益。中石油的一个获批项目为中石油集团投资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州滨里海盆地东缘中区块风险勘探及试采项目。中海油的一个获批项目为参与澳大利亚柯蒂斯液化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
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的统计,截至去年底,三大石油公司投资海外的油田及工程项目总计144个,投资金额累计更是高达近700亿美元,约合4480亿元人民币。其中,大规模的并购行动金额超过300亿美元,约合近2000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新高,占同期全球上游并购的20%。
对于三大石化企业在海外项目巨额亏损的情况下依然积极开拓海外项目这一做法,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表示,大型石油石化企业要走国家化道路,出海投资收购都是符合其整体战略规划的,并购项目多,难免会出现亏损。
“此外,海外投资不能看短期,因为所收购资产的价值也在变化,长期来看不一定是贬值的。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简单地从某个时间点来看,海外投资是一种资本运作,不排除几年后所收购的资产价值上涨,所以算账也不能简单地说油气田项目亏损。”董秀成说。
任浩宁认为国家鼓励中国石油石化企业“走出去”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由于我国的资源特点是富煤少油缺气,国内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储量相对不足。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和天然气需求量越来越大,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也不断提高。因此,为了缓解国内油气资源不足的压力和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中国的石油石化企业也必须走出去寻找海外资源。
同样,中国海外铁矿石开发也开足马力。近年来,中国企业在西非、澳洲等地投资采矿项目并且还在寻求更多的机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新创曾公开表示:“目前中国进口铁矿石中来自中国拥有所有权的项目所占的比例不到10%。我们希望未来5-10年内这个数字能提高到50%。”他指出,中国只有把这一数字提到50%,才能打破力拓、必和必拓与淡水河谷对铁矿石供应与定价的控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565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