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城市群与产业集群发展的互动机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东林

  [摘要]城市体系建设、产业集群发展都是当今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与表现,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应分析城市化及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来源,分析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寻找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分析发现城市群与产业集群发展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动力机制,二者相互推动,共同促进着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城市群;产业集群;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8)05-0069-04
  
  城市体系建设、产业集群发展都是当今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与表现。就城市化和城市体系建设问题有关专家已经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关于产业集群问题,包括波特、克鲁格曼、王辑慈在内的一大批国内外专家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企业集聚现象、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及动因、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等问题都进行了系统研究。然而城市群建设与产业集群发展二者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是否存在互动关系?对这一问题却没有深入系统的研究。若能揭示出二者的互动关系,就可以探索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着力点,找到推动区域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良好途径。
  
  一、城市化的新型动力――集群效应
  
  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多个方面,其中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萌芽的基础动力,工业化发展则是现代城市化飞速发展的根本动力。制造业的迅猛发展需要从农业部门补充大量劳动力,而且制造业往往具有集聚特征,集聚所形成的城市效应导致集聚地空间规模不断扩张,逐渐形成各种规模的城市。当制造业的生产和服务集聚在城市中密度较高的区域时,便形成了紧密的空间结构和高密度的产业集群,并发挥出集聚效应,极大地推动城市化进程。
  
  1、企业空间集聚。大量的同质和异质企业在某一地理空间上集聚,在没有国家投资的情况下,产权明晰的民营企业之间能自发形成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的网络。原来相互分散的企业在某一空间集聚,就表现为城市景观,也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2、创业门槛低。农民进入集群创业和退出企业集群转业非常容易。农民最熟悉的经营模式就是家庭生产加社会化服务的双层经营模式,而企业集群就提供了这样的模式。在企业集群内,农民可以家庭形式进行工业产品生产,同时集群可以提供品牌、中间品市场、组装线、销售等另一层面的服务。
  
  3、内部交易成本和创新成本低。由于一户家庭一般只生产一种零部件,而生产这一零部件的企业有几十家,同类企业就形成了竞争关系,生产的零部件质量好、成本低、工艺改进快的企业就能生存,这就形成了高度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而且由于一家企业只生产一种零部件,农民创业的门槛就低,所需的设备投资也较少。同时,高度的专业化生产,使得农民对知识的积累速度非常快。集群内的所有新产品都是分散创新的,分散中又有合作,在协作中形成了“干中学”。任一项技术的成熟与推广,都是亲戚朋友互相帮忙、互相模仿学习而扩散的。同类企业间不仅存在竞争关系,而且还有相互学习模仿的合作关系。通过“干中学”,迅速地把农民改造成为工人,而无需专门的培训,这种学习的功能对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推动作用是很强大的。
  
  4、市场适应性高。集群选择的产品大都是可以分离式生产的,生产链拉得很长,每一道生产工序都由许多家企业来生产。如一件衬衣可以分解为12道工序,每道工序就有好几家企业在竞争性生产,即使衬衣锁眼这道工序,也有专门的锁眼企业加工生产。由于集群内是分散创新而又协同对外的,所以集群对市场的变化十分敏感,市场需要什么,企业就协作生产什么,与传统的“小而全”、“大而全”的国有企业生产模式不同的是:企业集群是一种“柔性生产体系”。集群的结构与功能随着市场和产品的变化而自适应进行调节,这就是集群能够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
  
  5、形成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卫星镇。许多城市都想按照卫星镇的模式来发展,但如果卫星镇不能在某一核心产业方面超越主城,卫星镇就没有自身发展动力。卫星镇内的产业组织必须以集群化的模式来发展,主城要为卫星镇的发展提供扩散源,而且卫星镇的动力源在某一专业领域内要比主城强,那么相当一部分同类企业和产业就会向卫星镇集聚。所以,卫星镇的发展大多以专业集群化的模式存在,有的可能是企业集群,有的可能是大学城的模式。
  
  二、产业集群的发展动力机制
  
  1、关键要素的孕育机制
  产业集群的孕育形成可分为政府推动型和市场引导型。前者是政府行政部门基于某种考虑,把一些同类企业布点在某一区域,这些企业均生产同类产品。如在某些能源、原材料等资源型区域,国家投资建设多家以自然资源为劳动对象的企业,在这类地区,资源型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市场引导型则是因市场机制的作用而自发形成的。无论哪种情况,要使产业集群在某地成长发展,该地必须具有一定的要素优势:一是特定区域的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资本资源优势或技术资源优势等原因而形成;二是由大企业改造、分拆而形成同类企业的集合;三是良好的企业生存环境而吸引企业集聚,如创办企业所须的冒险的企业家精神(人文环境)、区域政策影响、基础设施环境等(社会环境);四是因为充足的市场需求吸引同类企业在特定区域集聚。
  
  2、分工和交易费用的加速机制
  产业集群的形成最初是由于某种原因,如节省运输成本、共享基础设施等,在某一要素主导下而在空间上进行靠拢,但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为追求专业化分工所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许多企业由于受自身实力的限制难以通过内部扩张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那么它们只有走与别的企业协作分工的道路。协作会对空间距离产生要求,因为远距离的协作不利于节省彼此间物质和信息交换的费用,从而也不利于生产成本的降低,所以这种协作分工将更多地体现为在同一地域上集聚,一方面与同类产品制造企业集聚,另一方面与价值链上各环节企业集聚。这样,同类产品生产企业的协作使得整个集聚体内部的生产规模扩大,企业保持或提高市场份额,获取更大利润,整个行业的生产率得以提高,内部单位产品生产的长期平均成本大幅降低,实现了规模基础上的收益递增,对于单个企业来说就获得了外部规模经济;同时在这个集聚体内,价值链上各环节企业进行专业化分工,专门从事某一产品的生产或某一部分的价值增值活动,然后再与其他企业协同参与整个价值链的增值活动,共同组成一个地方生产系统,这样就可以实现产品生产的多样化,对于集聚体而言是实现了内部范围经济,但对于内部的单个企业而言就获得了外部范围经济。进行协作分工企业的数量越多,外部经济效应就越明显,外部经济效应的明显又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到此集聚,从而进一步促使集聚规模扩大,加速集群的

形成,这种协作分工关系下对外部经济效应的追求正是企业在集群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体现,许多集群的形成都具有如此效应。
  产业集群这种组织形式不仅存在运费和信息交流上的好处,更重要的是节约了交易费用。产业集群交易费用的“内部化”是相对于产业群外部而言,而不是在产业群的企业内,这有别于科斯和威廉姆森所指的交易费用“内部化”。威廉姆森交易费用“内部化”的推论是建立纵向一体化的大企业,在企业内部进行专业化分工;产业集群恰恰是利用众多中小企业的集聚和在产业群中的分工达到节约交易费用的目的,产业集群中的大企业要获得活力和发展也是采取开放的态度融入产业群的企业网的分工协作之中,而不是封闭式的纵向一体化。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寻找零件、中间产品以及相关服务非常方便、快捷、可靠,节约了许多寻找合作伙伴、谈判、讨价还价的费用。
  专业化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但众多的专业化小企业如果不形成集群,它们之间的交易费用与原来大企业内部交易相比,交易费用却会提高。而产业集群这种经济组织形式较好地兼顾了二者两方面的优点。
  
  3、竞争合作的稳定机制
  垄断竞争理论告诉我们,竞争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但过度竞争会使企业整体利益下降。产业集群中大中小企业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相互协作、分工、竞争和合作共同演化,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和顾客形成价值链,共同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在纳什均衡中的:“囚徒困境”是一次性博弈的结果。在重复博弈过程中,博弈者可以按对手以往的选择而决定当前选择。如果背叛就可能遭到惩罚,失去对方的合作,失去双方获益的机会。如果双方合作,就可以双双获益。当博弈者关心未来收益,且博弈没有确定的时间限度时,即使没有外力的强迫,理性经济人为了自身利益也会合作。
  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的重复博弈机会,企业之间既有激烈的竞争又有相互合作,以此形成产业集群演化的动力机制。企业彼此生活在相同的产业空间和文化背景下,上、中、下游企业通过产业链和价值链相衔接,交往频繁,关系密切,企业在生产、商品、市场、营销、培训等各方面都存在博弈行为。由于信息资源比较开放健全,企业口碑和企业形象比较公开,企业能够在竞争中建立相互信任与合作关系,使各方获利,并维持产业集群的稳定和发展。
  
  4、创新活动的提升机制
  (1)自主学习。在集群内,知识产品处在不断更新状态之中,这些企业之间为了保持竞争地位,需要不断的创新和积累,由于集群内企业间的地理空间位置接近、分工协作关系密切、信息交流频繁,以及产业集群内部中介服务机构和行业协会对技术创新扩散的推动作用,大大提高了集群内企业对创新技术的认知能力。随着产业集群内部企业间相互学习而获得的经验的不断增加,各企业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降低,利润增加,使企业之间趋向于共享知识和经验,由此将促进相关联的企业向集群化发展。
  (2)技术扩散作用。在社会网络环境下,产业集群内与生产经营有关的信息、技术、管理方法和企业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创新和成果会被迅速地共享和仿效。知识和信息在产业集群内的迅速和大规模的流动,会产生一种技术的自溢出效应。与产业集群配套的专业市场可以加速技术创新的溢出及扩散。专业市场是产品和技术的信息中心,是技术创新主体或率先采用者、跟进者之间的桥梁。专业市场降低了创新技术的信息搜寻成本、协作成本和风险,提高了采纳创新技术的成功率。专业市场丰富的商品流通和人际交流,使技术创新的信息和知识在集群内广泛交流、集中和传播,加速技术创新的溢出和扩散。
  (3)关联创新。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技术要素在对附加价值的贡献度方面愈显重要。在社会网络下,产业集群主要表现为企业之间的技术关联关系,这种关联关系的形成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垂直技术关联,即由上游企业的创新技术向下游企业扩散,另一种是水平技术关联,即由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间相互模仿形成的联系。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和其他的非正式互动关系成为知识流动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形式。由于这种技术关联性,一项创新技术或新产品出现后,会在不同企业,甚至不同产业之间进行扩散,导致集群内其他企业利用或模仿这项新技术进行相关的创新,那么在一定的时期内,围绕这项特定的创新技术就会形成一定的技术创新知识链,从而产生产业集群内的关联创新效应。
  
  三、产业集聚与城市群之互动机制
  
  1、产业集群对城市群的影响
  (1)产业集群提供了城市化的基本条件。产业集聚有效地推动了城市生产与生活功能的分离,提高了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布局合理性、设施共享性,再加上集群内地理、文化和组织的接近,使企业的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降低,企业能够获得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吸引更多的企业集聚。凡是集群发达的地区也是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如我国长江三角洲的苏南、温州,珠江三角洲的东莞、中山等产业集群发达的地区,也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城市密度最高的地区。
  (2)产业集群加快了郊区及农村城市化。在大城市的近郊边缘地区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公路港、航空港等地,产业的聚集已发展成为当地城镇的新区。大城市产业集群形成后,集群的产业可能因土地价格上升、劳动力成本的提高等原因,向周边地区扩散,从而带动周边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周边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后,其城市化也会快速上升。随着周边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提高,相同的产业结构会把临近城市联系起来,形成城市群。城市群形成后又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在广大农村,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某些区域在种植业中一些商品性较强的养殖、花卉、药材及其初加工部分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企业群;或依托某种优势资源,进行开发和深加工而形成企业集群;或在原来乡镇企业的基础上经过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企业群,这些企业群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也增强了城镇的经济实力,确立了小城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功能,加速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3)产业集群强化了城市群内部联系。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特大或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和密切的内部经济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群体。产业集群是城市内部的集群,是城市内部系统发展演化最基础的动力源。①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从而使城市间的时间距离缩短,促进了信息、物资的交流,密切了城市间的联系。②产业集群是相互依赖性很强的企业、知识生产机构、中介机构和客户等通过产业链的相互联系形成的网络,产业链的延伸也必定体现出价值链的传递,因而在产业集群内部就形成了密切的物资流、生产流、价值流等经济联系。城市群中的每个城市都在该城

市群所形成的大产业链中占有一席之地,各城市主导产业间建立了密切的前后向产业联系。产业集群使产业分工更加细化、专业化分工进一步加深,不同集群之间、不同城市之间经济联系更加密切,提高了整个城市群的产业竞争力和综合经济实力。
  
  2、城市群对产业集群的促进
  城市经济学指出,城市的形成过程集中体现出两种经济效应,即区域经济效应和集聚效应,城市功能正是在这两种效应基础上得以实现。城市将一定地区的人口流、智力流、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信息流聚集起来,通过城市活动满足城市内部需要并向其他地区扩散。
  (1)城市吸引产业集群。在城市发展进程中,过去形成的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分布会影响到现期的区位选址决策。一般而言,产业总是在区位条件比较优越、现有人口和经济活动集聚状况较好的地方实现空间上的集聚。城市在本质上是集聚经济,聚集经济分三个层次:一是企业内部聚集经济;二是企业外部、产业内部的聚集经济;三是多个行业(产业)向城市地理集中形成的聚集经济。社会生产力带动社会分工,加速了城市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城市完善便利的交通和服务设施,充分的经济要素,使产业聚集在城区。这种集聚效应有利于利用城市经济资源以及生产协作、配套与专业分工,节约劳动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城市产业的聚集增强了城市作为经济中心的作用。
  (2)城市化为产业集群拓展了市场空间。城市化需要农产品的大量剩余,需要工业提供基本建设品和资金,需要服务产业提供完善的服务,等等。所以城市化为企业提供了巨大的社会需求,促使企业开足马力进行生产,为城市化提供资本品。另一方面,也给乡村生产要素转移到城市提供了巨大的经济引力、机会与可能。
  (3)城市群引导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在城市群中,每个城市都应进行合理的定位,明确自己在整个城市群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而明确自身发展方向,根据自身优势合理确定主导产业群及产业体系。为推动本地主导产业的发展,每个城市都会围绕主导产业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发展相应的基础设施和配套产业。这就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因为只有那些具有发展优势、顺应地区产业导向的产业类型才能获得充足的要素,才能得到政策支持,才能具备相应的基础设施和配套产业。所以,城市群的发展、城市体系功能的完善,可以促进城市间的分工与协作及城市功能定位,进而引导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
  
  (责任编辑:赵 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581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