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山东省县域经济结构调整问题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清照

  [摘要]县域经济结构合理与否事关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大局。在调整县域经济结构过程中,要使县域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的确定与山东区域经济布局相适应;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夯实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大力发展工业,全方位实施工业强县战略;通过培育壮大特色经济,优化县域经济的产品结构;通过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推进县域经济所有制结构调整;通过壮大经济园区,进一步优化县域经济的布局结构。
  [关键词]山东省;县域经济;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7)06-0020-03
  
  近年来,山东省各县市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大县域改革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民营经济与园区经济,推动了县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2004年,全省122个县(市、区)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例为14.48:55.77:29.75,工业占县域经济的比重己超过一半,县域产业结构实现了由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的转变,县域经济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也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带动了全省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从目前来看,县域经济结构还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拿产业结构来说,从全省县域范围来看,已经实现了二、三、一的产业序列格局,结构趋于合理。而从单个县域来看,除了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基本实现了二、三、一的产业格局,相当一部分县(市)的经济结构中,第一产业所占比例过大,达到了20%左右。西部地区,相当数量的县(市)还处在一、二、三的产业格局之中。另外,除个别资源型工业基地外,大多数县的第二产业以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为主,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偏低。从第三产业发展情况看,除东部较发达地区外,很多县市的第三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有许多县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到20%。
  山东省县域经济结构的不合理还表现在:各县产业结构雷同,总体层次低。比如,东部县城工业的一大块是农产品加工业,而中南部则以煤炭、水泥为主;小企业多,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企业更少,而广东、浙江、江苏的强县中有相当的企业是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生产的;县域二、三产业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针对上述问题,必须加快调整县域经济结构,在调整县域经济结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重点产业发展与山东区域经济布局相适应
  2007年8月山东省委将山东区域发展格局概括为“一体两翼”。“一体”就是从东向西沿胶济铁路到省会济南周围的中心地带,涵盖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和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两翼”,即北线和南线,北线主要是指黄河三角洲及其周边地区,南线是指鲁南经济带,并初步提出“一体”划为优化开发区.“两翼”划为重点开发区。
  按照省委精神,“一体”要充分发挥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较高的优势,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着力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与此相适应,“一体”中的各县市,经济基础较好,外向度高,拥有胶济铁路和两条济青高速公路,交通便利,同时又是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密集区,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围绕日韩、山东半岛城市群以及省会城市群等做好相关文章,主动承接其产业转移和辐射,大力发展配套工业,重点发展外向型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良性循环。
  黄河三角洲处于环渤海地区,土地资源、石油资源、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机场、港口建设具备一定规模,要抓住环渤海地区特别是天津滨海新区建设的有利时机加快发展。与此相适应,黄河三角洲各县市要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及特点,科学规划,积极参与环渤海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建设和开发;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经济,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重点发展化工、冶金、建材、轻纺、机械等行业,进一步提升这些行业的水平和竞争力,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鲁南经济带处于五省交界和亚欧大陆桥的东段,具有丰富的煤炭、农产品和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潜力巨大。要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开发开放水平,努力建设成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重要能源化工基地、新型建材基地和商贸物流基地。处于鲁南经济带的各县市,要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业;还要依托“京九”铁路及与冀豫皖接壤的区位优势,做好市场培育、商品流通等工作,大力发展边界经济;要注重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并主动为东部地区的主导产业生产配套产品和零配件,开展专业化协作;要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大搞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
  
  二、发展现代农业,夯实县域经济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县域经济的基础,为了巩固和发展这个基础,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现代农业的任务,2007年中央“1号文件”把“建设现代农业”进一步明确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在我国,所谓的现代农业,就是指以保障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收入增加、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山东作为农业大省,多年来农业产值和农业增加值一直居全国首位,许多主要农产品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2006年全省农民人均从第一产业获得的收入为182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1.8%,从山东农业良好的基础和农业对农民增收的作用看,发展现代农业对于夯实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县域发展现代农业,要着重抓好以下几点:(1)继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现代农业是高效农业,高效源于品种、质量、结构的不断优化以及组织、布局结构的不断完善。从全省范围看,农业结构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如:林牧渔比例和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比例仍然偏低,优质产品、名牌产品、无公害产品的生产规模仍然不大,高科技产品仍然较少等等,因此,对于县域来说,农业结构调整是一项长期的任务。(2)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并创造了很多经验,鉴于此,我省发展现代农业应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抓手,已有基础的县市要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为重点。(3)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通过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把农业发展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三、大力发展工业,全方位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现阶段我省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实现工业化的任务仍很艰巨。实践证明,工业兴则县兴,工业强则县强,县域经济结构调整仍应把发展工业放在优

先地位。
  首先,要抓好现有县域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针对目前乡镇企业存在的问题,要加快改组改造的步伐;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努力解决土地、资金、能源等制约乡镇企业发展的突出因素;要帮助其上档次、上水平,提升素质,提高竞争力。
  其次,要立足比较优势,围绕农产品深加工、本地特色资源开发,努力上新项目。根据县域经济的特点,目前多数县应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再次,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将招商引资与壮大县域特色产业相结合,与园区建设相结合,与发展民营经济相结合,与扩大对外贸易相结合,走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政策和服务为辅助的招商引资路子,加快工业化进程。
  最后,要抓住当前产业重组加速的机遇,发展配套工业。县域经济以中小企业为主,必须抓住大城市优势企业不断将非核心产业向外扩散的大好机会,甘当配角。尤其是欠发达县,要主动配合大城市,发展配套产品和下游产品,以此带动本县相关产业发展。各县尤其是欠发达县要把发展配套经济作为对外开放的主攻方向,采取多种形式,引导本县中小企业加人大企业集团和优势企业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围绕其主导产品生产配套零部件,加工品牌产品。
  
  四、培育壮大特色经济。优化产品结构
  
  山东特色经济基础较好,几乎每个县市都有一批特色经济的典型,有的特色经济项目甚至成为县域的代名词。如,一提到南北两大“菜园子”就会想到苍山和寿光;一提到“阿胶”,就会想到东阿;一提到蔬菜加工和出口就会想到莱阳;一提到羊毛衫加工就会想到海阳;一提到石材加工就会想到莱州和平邑;一提到黄金生产就会想到招远;一提到石雕就会想到嘉祥。从实践中看,发展特色经济是各地快速提升产业素质、优化产品结构的重要途径。
  今后发展特色经济一定要注意两点:一是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有农业资源优势的,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业和食品加工业;有海洋资源优势的,发展海洋经济;有旅游资源优势的,发展旅游产业;有港口资源优势的,发展临港工业、临港经济。二在巩固原有特色项目和发展新项目时,要注重把特色经济培育成规模经济,要围绕“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目标,发掘特色产品,即使是小产品,只要有特色,就要加快培植,构建起大产业、大市场;出台鼓励政策,加速特色经济的扩张,向基地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五、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推进所有制结构调整
  
  近年来,全省各县市都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一个重头戏,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放宽民营经济的准入领域,优化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使民营经济迅速崛起。2003年,山东91个县市中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50%以上的有近40个县市,其中宁津县达到72.3%,昌乐县达到80%以上。全省三分之一以上的县市民营经济上缴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超过30%。在许多县市,民营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的半壁江山、财政收入的主体和吸纳就业的主渠道。
  从目前情况看,各县市对发展民营经济的认识已比较到位,也出台了明确的目标和政策,下一步关键是抓落实。抓落实的重点是营造良好氛围、搭建载体和提供优质服务,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提高。一是从根本上消除一切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二是采取一切措施启动民间资本;三是以园区建设为重点,“筑巢引凤”,吸引民营企业入园发展;四是出台重点扶持政策,大力扶持有基础、有规模、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做强做大,尤其在全面、彻底地推进县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时,要积极引导和鼓励民营资本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制,实施国退民进,在更多领域、更高层次上拓展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五是要帮助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走出去,到国际市场上经风雨、求发展,以此带动县域经济外向度的提高,推动县域经济国际化。
  
  六、壮大经济园区,优化布局结构
  
  目前许多县(市)规划和建设了各类经济园区,不同的园区有不同的特色,各县市以园区为载体,加大了对外开放力度,促进了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有效聚集和城市规模的膨胀,形成了县域经济发展的隆起带和增长极。各类经济园区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带动了全县(市)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了促使各类经济园区更健康地发展,今后各县(市)应主要抓好两个方面:
  1.加强规划布局和政策引导,引导园区按照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开展定向招商、专业招商,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引导各级各类企业有序向园区集中,以解决企业布局分散而现有园区膨胀不快、园区之间产业雷同、恶意竞争问题。坚持“布局集中,产品集聚,资源集约”的原则,对各园区实行以投资规模、建筑密度、建设期限、产业方向、投入产出比等为主要内容的项目控制性进园机制,推动园区经济逐渐步入讲投入、重产出、看效益的新阶段。
  2.以企兴城、以业兴城,加快小城镇发展。园区经济发展要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键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构筑“工、贸、城”一体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促进生产要素和农村人口向县城和城镇集中,增强小城镇的经济实力;要逐步构建多元化的城镇建设投入机制,用市场机制推进小城镇建设,以此提升小城镇的“人气”,加快城镇化进程,形成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581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