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经济新常态下山东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经济新常态之下,山东省作为人才大省,院校众多,职业教育必须顺应时代发展,实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互利发展。基于此,本课题主要以山东现代学院为例对经济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进行相关的探究,分析山东省职业教育在产教融合探索中的不足,并提出参考的模式。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山东现代学院
  一、引言
  2017年,國务院办公厅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要求进行职业教育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提升。各地区高校根据文件积极改革人才培养计划,积极应对产业转型下的教育转型。山东现代学院作为山东省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经济新常态下,根据所处的区域位置、办学定位和专业设置,探索自身产教融合的方式。但是新时代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对于自身院校转型方向仍需要进行产教融合新方向的发展和提升。
  二、山东省高等院校在职业教育中存在的困境
  山东省作为教育大省,大部分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这必须要求高校与经济相匹配。但是目前进行产教融合模式探索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及师资不足等问题。以下以山东现代学院为例分析高等院校在产教融合中面临的几大问题。
  1、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矛盾凸显
  由于国家教育战略的调整以及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要求职业院校培养适合于国家战略部署以及服务地方经济的应用型人才。山东省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其综合性功能,但是在发展中却凸显出经济与人才跟不上速度的弊端。
  第一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部分院校对产教融合认识不足,将其简单的认为是“产业”与“教育”,但在新经济新常态下是整个经济和教育的系统性融合。第二是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脱轨,与企业沟通渠道较少,与实践操作不够密切。例如在山东现代学院,部分专业中,划分并不明确,学科知识难以实现专一性生就业难以实现对口。
  2、校园创新创业设置不足
  自从创新创业理念的提出,高校培养不断推进大学生创新群体的人才的培养。校园创新创业氛围、专业设置与产教融合紧密联系。但是在目前高等教育发展中,却呈现出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欠缺、创新创业质量低等问题。
  第一是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不足。院校创新创业专业设置较少、师资不足、课程设置与办学定位有所偏差。如山东现代学院有教师600余人,仅有5位老师入选山东省“学科专业导师、创新创业教育导师”专家库,所占比例只有0.8%,这远远难以达到普及学生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第二是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在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中,学生毕业论文抄袭较多,高质量论文少,交叉学科较少,难以转化可操作性的实践性创业项目。
  三、经济新常态下,山东现代学院如何做到产教融合
  山东现代学院作为山东省的全日制本科高等院校,学院以“以人为本、追求卓越”为办学理念,以建设应用型高校。学院共设有7个二级学院,开设14个本科专业,27个专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1万余人,学生层次多、数量多。近年来,学院与时代齐步前进,不断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培养学生们创新创业认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经济新常态下,山东现代学院实现产教融合的需要不断探索新模式。
  1.学院应不断深化应用型内涵建设
  近年来院校持续推进学生思政教育、专业特色内涵建设以及课程优化整合,根据区域经济模式和学生就业情况,调整专业设置,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模式下,容易导致高职院系的改革僵化。二是办学思路、理念、方针教育厅文件的“实战版”的翻版,并没有进行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调整。三是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较,高职教育在教学设施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投入较少,整体教学和学生环境难以留住师资人才。
  山东现代学院作为培育技能型的学生的高等院校,在以下几个方面应不断深化内涵建设。一是应该人才培养计划与岗位需求相结合,重点考虑企业实际需求,明确时代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不断提升专业设置的针对性。二是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实战培养相结合,控制招生人数和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学院对区域经济的优势特长。
  2、学院应不断加强创新创业队伍建设
  经济新常态下对产教融合提出新要求,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仿真模拟或技能考核的实训联系,更倾向于纳入学生培养计划中的,有目的有组织的让学生在真正的企业或工厂去实践操作,并以最终实践操作的质量为考核,从而实现产业与教育的相辅相成。
  对于山东现代学院而言,第一是应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加强专业设置、构造“人才培养计划满足通识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满足课程考核和实践工作的需求”的教育课程体系。第二是必须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在课程创新创业教师非常少,应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实现教学、科与实践的三者相辅相成的发展。
  3、学院应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人才驱动
  “产教融合”它契合的不再是某个企业的专一标准,而是强调技术人才的同一性社会标准。不了解区域经济人才需求,就导致毕业后的学生难就业形式,人才培养模式滞后的情形。山东现代学院不断探索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以校、实训中心、以企业为本的模式,以实现校企共建长效发展,资源共享共育人才。
  山东现代学院可以在原来实训基地的基础上进行深化校企合作:一是可以通过联系更多的企业,开展学徒实践试点,让更多学生参与专业化实践,促进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二是探索针对性企业的订单培养。企业参与学校教育,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同推进教育,同时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牛士华,陈福明.新常态下深化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研究[J].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2016( 4) .
  [2]张振飞,张艳芳.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职教论坛,2015( 20) .
  [3]魏良庆.高职院校“三方联动, 四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
  [4]刘文智.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模拟企业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工程造价专业为例[J]. 经营管理者, 2015(1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山东省职业教育研究项目,课题名称《经济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研究---以山东现代学院为例》(课题编号:18SVE106)。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董婷婷(1990.09-),女,汉族,山东省济南市人,青岛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山东现代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管理、国际关系。
  第二作者:杨秀(1981.9-),女,回族,山东省济南市人,山东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山东现代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管理、财务会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59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