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大学生职业态度的旅游业人才流失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肖华菌 占 佳

  摘 要:目前中国旅游业人才流失现象非常普遍,而旅游专业大学生对旅游业的职业态度是中国旅游业人才流失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通过分析比较旅游专业大学生的职业期望与实际职业感知的差异,发现旅游专业大学生对旅游行业的工资福利、工作稳定性、培训机会和工作环境等外在职业价值因素的感知评价普遍偏低,与职业期望的差距最大,由此造成的职业心理落差是导致大学生放弃从事旅游业的主导因素。因此,加强实践技能训练,增强职业安全感,加强职业规划指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加强中国旅游业人才队伍建设。
  关键词:旅游业;人才流失;职业期望;职业感知;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972(2008)02-0102-05
  
  一、引言
  
  
  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专业人才有着更大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但目前一方面中国旅游专业人才的缺口非常大,另一方面大量旅游院校的毕业生不愿从事旅游行业,有些进入了这个行业往往也干不长,造成了旅游专业人才的流失。这加剧了旅游业人才的供需矛盾,成为制约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危害性已引起有关人士的关注。总体上看,旅游专业人才的流失有两种情况,一是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时就不愿意从事旅游行业工作,造成旅游人才的第一次流失;二是旅游从业人员在行业工作一段时间后转入其它行业,这是旅游人才的第二次流失。一些研究者对第一次人才流失的原因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而有的则从不同的角度对第二次人才流失进行了研究。
  笔者认为,第一次人才流失直接关系到旅游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其影响面更为广泛,更应该引起旅游产学研各界的重视。旅游专业大学生的职业期望与对旅游行业的职业感知之间的差异程度会直接影响其择业倾向与行为,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第一次人才流失的原因。目前从职业期望与职业感知之间的差距的角度分析旅游专业大学生择业行为的研究较少。本文拟通过调查在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职业期望和对旅游行业的职业感知与评价,分析第一次人才流失深层次的原因,并从专业教育和行业用人机制等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中国旅游人才队伍的建设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设计
  职业期望是劳动者对某项职业的向往,是希望自己从事某项职业的态度倾向。吴谅谅等认为职业期望是人对某种职业的渴求或向往,它既是个人内在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又是决定个人职业选择的内在动力源;他们通过聚类分析把职业期望分为声望地位、稳定性因素、内在价值因素和外在价值因素三类。凌文辁等则分为声望地位因素、保健因素、发展因素。而余新丽等把职业价值观分为职业促进因素、职业保健因素和职业声望因素。借鉴已有的相关研究,并结合旅游行业的职业特点,本研究把旅游专业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分为内在职业价值因素和外在职业价值因素,设计问卷分别测量旅游专业大学生的职业期望及其对旅游行业的职业感知与评价。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职业期望和职业感知量表。量表分为针对未实习学生的职业期望量表和针对已实习学生的职业感知量表两类,两个量表的测量内容指标相同,只是表述上的差异,采用5分制的李克特量表。第二部分为17项选择题等,主要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以及大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旅游行业职业感知和自身职业态度认知等方面的信息(表1)。
  
  2、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全日制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大三、大四的学生为调查对象,首先,高年级学生经过三到四年的系统专业教育,对旅游管理专业和旅游行业的认识较低年级学生清楚,提供的信息更为准确有效;其次,高年级学生面临毕业或就业,对个人未来发展和就业等问题的考虑比低年级学生更多更深入,对就业形势和动态更为关注,调查结果更能反映当代旅游专业大学生的择业倾向。此外,调查对象分为未实习学生和已实习学生两类,已实习学生主要是指在旅游行业(如旅行社、酒店)累计实习三个月以上的学生。2007年1月至3月,先后对南昌地区的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江西农业大学5所院校旅游专业大三、大四的学生展开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和访谈,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整理后获得有效问卷321份,有效率达91.7%。借助统计分析软件SPSSl3.0进行数据分析。
  
  三、结果分析
  
  1、样本描述统计
  因不同院校在旅游专业学生实习的操作模式和时间安排上存在较大差异,难以找到比较统一的调查时间,调查时有些高校的学生仍在外实习而未能对其进行调查。另外女生比男生的人数多,样本的性别构成与这些院校旅游专业学生的性别构成情况基本相符。样本的具体构成情况见表2。
  
  2、职业期望与职业感知特征分析 一般认为,如果量表的信度系数在0.8以上,则该量表的信度较好。㈣经可靠性分析,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896,内在和外在职业价值分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834和0.844,因而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一般而言,刻度为1~5的李克特量表得分均值在1~2.4之间表示反对(或不重要),2.5~3.4之间表示中立(或一般),3.5~5之间表示赞同(或重要)。分析发现,未实习学生内在职业价值与外在职业价值的总均值分别为3.9969与3.6690,都超过了3.5(表3)。说明旅游专业大学生对内在职业价值和外在职业价值都很看重,并且相比较而言更看重内在职业价值。从各单项指标的均值比较来看。内在职业价值七项指标的均值除“专业对口,能学以致用”一项外(3.29),其余各项指标的均值都超过了4.0,可见大学生对内在价值因素的期望值很高。在“择业时您最看重的是”一项的调查中(多选题,N=321),选择“专业对口”一项的仅占10.3%。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当代大学生择业时不自觉地降低了对专业对口等方面的要求;对于外在职业价值因素,大学生比较注重工资福利(4.07)、培训机会(3.99)、工作稳定(3.74)、工作环境(3.74)和晋升机会(3.67)。而对其他三项指标则认为一般重要。说明大学生对工作强度、业余闲暇等方面没有太高的要求,而更看重收入与个人发展机会。所有测量指标中,得分均值排在前六位的是能实现个人价值(4.19)、个人发展空间大(4.17)、能让自己得到锻炼(4.13)、获得成就感(4.12)、工资福利较高(4.07)、符合个人兴趣(4.07)。可见旅游专业大学生择业时更注重自我

实现和自我发展,这与龚惠香等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而余新丽等在对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中指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毕业生择业的一个主导需要,学生注重才能的发挥,有与社会发展目标相一致的方面,但过分强调个人才能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将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会造成择业的困难。
  已实习学生的内在职业价值与外在职业价值总均值分别为3.1998和2.5505,总体来说旅游专业大学生对旅游行业的职业感知是不满意的,比较而言,大学生对内在职业价值因素的感知评价要高于对外在职业价值因素的感知评价。从各单项指标的均值比较来看,除了“能让自己得到锻炼”一项外(3.75),其余指标得分均值均低于3.5。旅游专业大学生对旅游行业的不满意突出表现在工作稳定(2.26)、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2.32)、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2.36)三方面。
  
  3.职业期望与职业感知的差异分析
  为考察未实习学生的职业期望与已实习学生的旅游业职业感知之间的差异,分别以内在职业价值因素和外在职业价值因素的均值为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两组学生的内在职业价值和外在职业价值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差异显著。以职业价值的测量指标为变量对未实习学生的职业期望和已实习学生的旅游业职业感知进行方差分析发现,除了“专业对口,能学以致用”一项差异不显著外(F=1.423,P=0.234),其余测量指标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差异显著。
  对于上述未实习学生最看重的六个方面,未实习学生的期望与已实习学生对旅游行业的感知评价得分差距分别是实现个人价值(1.19)、个人发展空间(1.09)、能让自己得到锻炼(0.38)、获得成就感(1.07)、工资福利较高(1.71)、符合个人兴趣(0.74)。而未实习学生的职业期望与已实习学生的职业感知得分差距最大的前四个因素分别是工资福利较高(1.71)、工作稳定(1.48)、进修培训机会多(1.3)、工作环境好(1.2)。由此可见,旅游行业工资福利状况与旅游专业大学生的期望的差距最大。
  
  四、旅游业第一次人才流失的原因与对策
  
  1、原因分析
  (1)职业心理落差大
  从以上职业期望与职业感知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两者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外在职业价值因素的差距更大。大学生职业期望的外在价值因素中最看重的工资福利、培训机会、工作稳定性、工作环境等方面同时也是与职业感知差距最大的几个方面。在“择业时您最看重的是”一项的调查中(多选题,N=321),选择“个人发展空间大”的最多(59.5%),其次是“工薪福利好” (39.6%)。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和城市生活的巨大压力下,大学生普遍希望能获得一份较为稳定的、工资福利较好的工作。而旅游行业的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工作稳定性等方面与大学生的期望差距最大,由此造成的心理落差让旅游专业大学生对旅游行业望而却步。因此,旅游专业大学生较高的职业期望与较低的旅游行业职业感知之间的差距是导致他们不愿意从事旅游业的内在原因。
  (2)从业心理基础不牢固
  在“您高考时选择旅游管理专业是因为”一项的调查中(N=318),“被调剂过来的”占44.3%,“我喜欢旅游”的占31.4%,“喜欢在旅游行业工作”的占11%。可见,因调剂“被迫”就读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比例最高。另外,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是因为喜欢旅游而选择就读旅游专业,但是旅游和从事旅游行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访谈中笔者还发现有部分学生(尤其是女生)受韩剧等的影响,认为在酒店工作很时尚。这些学生就读后一般会经过一个心理调适的过程,如果他们发现就读旅游专业并非原来想象的那样,又没有得到合理的引导,很容易对旅游专业和旅游业产生失望情绪,甚至会有逆反心理。可见。相当一部分旅游专业大学生对从事旅游业的心理基础不太好,这为他们就业时放弃从事旅游业埋下了伏笔。
  (3)职业技能准备不足
  在“您觉得您对旅游行业的了解程度如何”一项的调查中(N=321),认为“不太了解”和“根本不了解”的共占48.6%;而在“以您现在的条件,您觉得您能适应旅游行业的工作吗”一项的调查中(N=319),认为“完全能适应”的仅占8.5%。可见,经过三到四年的专业教育,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技能仍缺乏自信。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是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育中实践教学不足造成的。在“您觉得目前的专业教学的主要不足”一项的调查中(多选题,N=320),认为“理论性太强,与实际结合不紧密”和“实践机会太少,操作技能教学不足”的各占69.7%和68.1%。专业教育与行业要求脱节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部分大学生因职业准备不足、适应能力差而放弃从事旅游业。
  (4)行业用人机制不完善
  在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旅游行业,与高职高专相比本科毕业生的学历优势并不明显。同时,访谈中发现学生大多认为旅游业是吃青春饭的,缺乏应有的职业安全感使不少大学生不愿意把旅游业作为自己的事业来发展。中小企业众多是旅游行业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小旅游企业往往无力为企业员工提供进修培训的机会。为了压缩培训成本,一些旅游企业希望接收的毕业生不需要经过岗位技能培训就能上岗。此外,旅游企业在人才开发上普遍存在重挖人不重培养人、重招人而不重用人的误区。因而,中小旅游企业个人发展空间小、学习培训机会少、缺乏完善的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等因素客观上降低了旅游行业对旅游专业大学生的吸引力。值得指出的是,关于从基层做起的调查(N=320),22.8%的学生表示“完全能接受”,69.1%的学生表示“可以接受”, “不太能接受”的只占6.3%。在“您是否同意服务业工作低人一等的看法”一项中(N=314),88.5%的学生表示“不同意”,这与以前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
  
  2、对策分析
  (1)加强实践技能训练
  旅游本科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专业技能教学严重不足。在“您觉得目前的专业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的调查中(N=320),认为“很不合理”和“不合理”共占51.8%。访谈中,大多数学生都建议学校要加强实践教学,多提供见习、实习的机会。此外,本科院校的专业教师大多缺乏行业实践经验、偏重于理论教学和研究,也是导致学生缺乏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专业教学中加强实践技能教学与训练是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增强行业适应能力的主要途径。
  (2)增强职业安全感,提升行业吸引力
  大多数学生认为旅游业吃青春饭、不稳定。另

外,调查还发现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不会将在旅游业工作作为事业对待。高容的研究表明,旅游企业人才流失反映出旅游业整体吸引力有问题,旅游业由于一些客观因素给员工带来的不稳定和不安全感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企业应该发挥作用,加强对旅游企业员工的保障,改变目前旅游业员工“三无”人员的现状,增强大学生的职业安全感。
  人才的合理、有效使用是留住人才的关键。旅游企业应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人才成长环境,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完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旅游企业要积极搭建平台,增加旅游专业大学生对旅游业的了解,增强他们从事旅游行业的信心。同时,可考虑由政府倡导设立旅游专业人才培训基金,制定专业人才继续教育计划,建立人才共享制度,为旅游专业大学生进入和安于旅游行业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3)加强职业规划的指导
  在“您主要通过谁了解旅游行业的职业特点和就业情况”的调查中(多选题,N=319),选“老师”的最多(53.6%)。因而老师的指导是学生了解行业情况的主要途径。在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中,应把帮助学生职业定位和职业生活规划指导作为重点。在“您作过职业定位或职业生涯规划吗”的调查中(N=318)。“听说过,但没作过”的占73.6%,“作过”的只有22.3%。说明大学专业教育中,职业规划的指导仍较欠缺。陈健平等指出,旅游院校应对旅游专业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旅游就业指导,并且这项工作应贯穿于整个大学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和旅游行业的职业特点,掌握一定的就业技巧,为旅游业输送更多专业思想稳固的专业人才。
  (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许多学生经过四年的专业教育却最终未能从事旅游业,这本身就是对国家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高等院校应做好旅游专业招生宣传工作,加强考生对旅游专业及旅游行业的认识。建议高等院校调整旅游专业招生政策,适度降低进入门槛(如适当降低分数线等),并通过增加面试等环节选拔既有行业兴趣、又比较适合从事旅游业的学生进入高校旅游专业学习,以减少旅游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旅游业人才的流失。同时,应加强产学研结合,尤其要加强校企合作,广泛建立教学实训基地,尝试开展定向培养,为特定企业、特定岗位培养专门人才,共同塑造行业精英,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五、结论与讨论
  
  1、旅游业人才流失可划分为第一次人才流失和第二次人才流失。旅游专业大学生放弃从事旅游业造成的第一次人才流失应该引起学界和业界的足够重视。
  
  2、旅游专业大学生的职业期望与其对旅游行业的职业感知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造成的职业心理落差是导致大学生放弃从事旅游业的重要原因。
  
  3、旅游专业大学生对旅游行业的工资福利、工作稳定性、培训机会和工作环境等外在职业价值因素的感知评价普遍偏低,与职业期望的差距最大,是导致大学生放弃从事旅游业的主导因素。
  本文的研究立足于职业期望与职业感知的静态的比较分析,有一定的局限性。旅游专业大学生的择业倾向与影响因素需深入探讨,尤其应加强对旅游专业大学毕业生的跟踪研究,揭示旅游业人才流失的深层次原因,为高校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和中国旅游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责任编校 吴书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588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