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钻石模型的福建省生态农业竞争力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雪梅 吴凤娇

  摘要:本文尝试运用钻石模型剖析福建省生态农业的竞争力,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福建省与其他华东诸省生态农业的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相对而言,福建省生态农业的总体竞争力水平较低,仅在高级生产要素及机遇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我们应从优化生产要素、拉动需求和拓宽政策导向等方面来提升福建省生态农业竞争力。
  关键词:福建省;生态农业;产业竞争力;钻石模型;灰色关联度
  基金项目:福建省泉州市社科基金项目(2006A-2C06)
  作者简介:张雪梅(1976-),女,福建长乐人,福建省仰恩大学经济系,主要从事生态经济研究教师;吴凤娇(1975-),女,江西南昌人,福建省仰恩大学经济系教师,主要从事国际贸易与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7)04-0059-04 收稿日期:2007-04-12
  
  一、福建生态农业竞争力的“钻石模型”分析
  
  (一)钻石模型理论
  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在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以“国家钻石模型”来分析一国特定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这是一个分析产业竞争力较成熟的理论框架。
  波特认为,一国的国内经济环境对企业形成及提升其自身的竞争力有很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便是以下四个关键因素: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与支持行业及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与竞争对手。(1)生产要素,指一个国家在特定产业竞争中有关生产方面的情况。可分为初级要素(如国土面积、地理位置、人口数量等)和高级要素(如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知识资源等)。(2)需求状况,指本国市场对该产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如何。它包括三个方面:国内购买者需求结构与特征、需求规模和需求增长方式及国内需求的国际化。(3)相关与支持行业,指的是该行业的上游、下游行业或相关行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上下游行业及相关行业的优势将构成有利的外部环境和信息环境,通过发挥群体优势及拉动互补产品的需求,从而对某一产业起到相互促进、扩大优势的作用。(4)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与竞争状况,指企业建立、组织和管理的环境及国内竞争的性质。此外,钻石模型中还存在两个间接影响因素,即机遇和政府:机遇指企业能否借助偶发事件,如世界或区域需求的剧烈波动、政府的突发政策变化、战争等,形成和提升产业的竞争优势;政府指政府政策与其它各因素的相互影响关系。
  目前,中国的生态农业已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逐渐走上“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在实践效果显著,生态农业理论体系初步建立的基础上,本文尝试以该理论对福建省区域生态农业竞争力进行分析。
  
  (二)福建省生态农业竞争力的直接影响因素
  1、福建省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1)生态农业生产要素情况
  福建省位居我国东南沿海,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就生态农业的初级要素看,作为中国重点集体林区,福建省生态林业建设发展较好,已有森林面积764.9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2.96%,居全国第一。但森林结构不合理,生态效益林偏少。福建省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有内陆养殖面积和可作业海洋渔场面积分别约1000平方公里和12.5万平方公里。尤其是水产品资源种类繁多,现有品种占世界50%以上,水产品总量居全国第3位,人均占有量居全国第1位。福建省地形为多山少平原,丘陵山地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4.1%,因此可开发的耕地资源有限,耕地面积约1434.7千公顷,仅占全国的比重为1.10%,且生态农业建设面积不大。此外,由于福建省坡地比重较大,极易造成水土流失。至2007年初,福建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和单位共13个:建阳、长泰、建宁、华安、南平、东山、平和、南靖、永泰、泰宁、柘荣、明溪、霞浦。已批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有6个:建阳、建宁、华安、长泰、柘荣、泰宁,生态农业试点县15个。
  就生态农业的高级要素看,随着福建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态农业的现代化也有所发展。能源利用方面,福建省水利资源丰富。全省拥有29个水系,663条河流,内河长度达13569公里,水资源总量达1168.7亿立方米,水力理论蕴藏量1046万千瓦,可装机容量705万千瓦,可开发的水力资源居华东地区首位。2005年农村的发电量为1036255万千瓦,是2000年的1.59倍。生态农业技术方面,生态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卓有成效,2005年福建省农村户用沼气池达9045.13万立方米。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一定的成效,2000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为土地面积的17.3%,2004年已降至土地面积的8.8%。
  (2)生态农业的需求状况
  生态农产品由于生产过程不使用化肥和农药,产量不高,因此价格通常会高出一般农产品价格的2-3倍。但在国内市场上,消费者对生态农产品的需求一直处于不断迅速扩张的势态。2006年福建省实现生产总值7501.63亿元,居全国第11位,人均GDP21152元,增长12.7%。其中厦门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达到16.7%;泉州GDP数据最高,达到1900亿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省内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在国际贸易中,以生态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为主导的绿色壁垒也越来越重要。发达国家消费者对生态绿色产品的需求偏好,促进了国际贸易中对生态产品的追求,在一般农产品在国际上频频受阻的情况下,生态农业产品需求的国际化取得长足发展的机会。2006年福建省外贸进出口局势大好,对非洲贸易比上年增长33.2%。1-8月出口俄罗斯、瑞士增长50%以上,出口美国、欧盟分别增长18.1%、14.8%,出口香港增长10.4%,1-8月,闽台贸易总额达6.07亿美元,增长29.5%,这为福建省进一步扩大生态农产品的国际市场提供了良机。
  (3)生态农业的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
  生态农业的产前投入要素包括农业机械、饲料、燃料等,产后环节包括农产品的运输、存储、加工和销售等。福建省陆海空交通较便利,尤其是海运路线发达,全省内河航道3955公里,拥有码头泊位485个,其中万吨以上深水泊位达58个,年吞吐能力近1亿吨。厦门港名列全国十大集装箱港之一。生态农产品的加工与传统农产品的加工不同,它采取的是生态工业的加工模式,不仅要实现生产过程的无污染,还要实现最终产品的无公害。福建省已初步建成融产地环境检测监控、原料种植、生产加工、储藏运输、科研推广、服务保障和市场开发为一体的绿色食品经营体系,使生态农产品进入世界市场时,能够有效应对进口国的绿色检测标准。至2003年底全省已有131家企业245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其中5个企业11个产品获得AA级绿色食品,3个企业8个产品获得农业部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全省已完成234个

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绿色食品产地检测监控面积达5万多hm2,产值超过20亿元。
  (4)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
  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本质性的区别,在于生态农业是建立在生产同经营有效结合,由经营主导生产的理念基础上的。因此,实现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是提升生态农业产业竞争力的又一重要因素。
  近年来,福建省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前提下,进一步确立了农户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同时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使农村合作制、股份合作制、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生态农业经营的主体也由最初的生态户向龙头企业、生态农业开发公司、生态农业生产基地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使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区域性社会化大生产。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达到了一定水平。“十五”期间,福建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从1984家发展到5909家,涌现了23家国家级和150家省级等各类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固定资产达398.7亿元,销售收入1160.8亿元,带动了40%的农户发展生产,户均收入2952.7元,吸纳了151.8万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人150多亿元。
  2、关于华东六省生态农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由于我国对生态农业问题的研究尚处初期,对影响该产业的因素了解不够全面,所能获得的资料及数据也较有限。鉴于生态农业这一“灰色”特征,在上文“钻石模型”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选择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福建省及华东其他五省的生态农业竞争力问题进行定量比较分析。
  分析的基本思路是以各指标值中的最优值作为参考数列X0,其余被评价指标作为比较数列Xi,求关联度Ri,关联度越大说明一地区该产业的竞争力越强;关联度大小的排序,说明地区产业竞争力强弱的情况。按邓聚龙教授给出的基本原理,其过程为
  ①确定参数数列X0=(X01,X02,…,X0n)和比较数列Xi=(Xi1,Xi2,…,Xin)(I=1,2,…,m)
  ②计算关联系数ξi(k)=(△min+p△max)/(△i(k)+△max)
  ③计算关联度

  ④根据所求关联度大小排序
  (1)指标的选取
  由于竞争实力指标是截止于某一时间点上的静态的能力比较,而钻石模型的另外两个间接影响因素:机遇和政府,其偶发性及主观性较突出,动态特征较明显,因此仅在后文中作定性分析。

  在前文分析基础上,本文选取华东6省作为比较的参照系,其出发点在于,包括福建省在内的华东地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对我国对外贸易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代表性;华东6省的总体经济实力相近,且浙江、山东、安徽等省也已开展了生态省建设试点工作,具有可比性;由于各省的实际情况与生态特点不同,通过比较,取长补短,从而提出对福建省生态农业的建设具有具体指导意义与较高参考价值的对策思路,具有实践性。
  根据钻石模型分析中各指标的内容,考虑到某些数据采集的困难,本文选取了17个子因素作为样本(图1),除了C6以外,全部为正指标。由于生态农业不使用化肥和农药,而是施用有机肥,并且采用轮作间作种植等方式来提高土壤肥力,因此农药化肥施用量为逆指标。
  (2)实证分析过程
  首先,为了便于不同单位的各个指标因素进行比较,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其转化为取值在[0,1]区间的相对化数据。
  其次,将规范化后的数列X0=(X01,X02,…,X0n)(n=17)作为参考数列,根据关联系数计算式进行计算(表2)。其中分辨系数p∈[0,1],根据一般情况,取p=0.5。

  再次,选择变异系数法来确定指标相应的权重,以消除主观因素的影响。各层次指标权重分别为WAB=(0.1845,0.2971,0.2464,0.2188,0.0532)
  WBl1C=(0.2906,0.4348,0.2746)
  WBl2C=(0.1711,0.2196,0.2959,0.1607,0.1526)
  WB2C=(0.2100,0.3806,0.2229,0.1865)
  WB3C=(0.3134,0.2032,0.2517,0.2317)
  WB4C=(1)
  最后,利用公式R=WEr求得关联度为
  RBI1=(0.8285,0.3992,0.5048,0.33,0.427,0.6364)
  RBl2=(0.381.0.585,0.4301,0.6113,0.7318,0.6019)
  RB2=(0.6249,0.3687,0.4639,0.4167,0.4208,0.8887)
  RB3=(0.6922,0.4678,0.359,0.4022,0.3401,0.7249)
  RB4=(0.4762,0.3571,0.3759,0.4098,0.3333,1)
  RAB=(0.5968,0.4597,0.4338,0.455,0.492,0.727)并根据所求关联度进行排序(表3)。

  (3)实证分析结果
  结论一:从各个指标的关联度大小看,关联度最大的是高级生产要素,这表明建立在高级要素基础上的竞争优势与建立在初级要素上的竞争优势相比,更加稳定而不易丧失。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对生态农业的竞争力而言,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高级要素。
  结论二:从总体竞争力水平看,福建省在华东六省中仅名列第五,说明福建省生态农业竞争力处于中下水平,总体竞争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大力加强对发展生态农业的建设工作。
  结论三:从各指标反映的情况来看,生产要素方面,在初级要素上,福建省所体现的竞争力最弱,这是由福建的自然禀赋条件决定的,无论是耕地面积或是农业从业人员,华东六省中福建省皆列末位。而福建省的高级生产要素竞争力指标处于中上水平,且关联度超过0.5,说明从长远看,在发展生态

农业上,福建具有较强的潜力;需求状况方面,尽管福建省排名靠后,但从关联度值大小分析,与安徽、江西两省差距甚微,可以认为在省内需求规模和省内需求的国际化上体现的竞争力处中等水平,但也不可忽视与山东的巨大差距;相关与支持行业和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与竞争状况两方面,福建省基本属于中等水平。
  
  (三)福建省生态农业竞争力的间接影响因素分析
  1、福建省生态农业发展的机遇。对于福建省的生态农业而言,面临众多发展机会:其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生态农业的进一步推广,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深入发展提供良机的同时,也间接促进了福建省生态农业竞争力的提升。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大好,2006年前三季度GDP增长达10.7%,国内需求不断增加;2003年中国人均收入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达1090美元,是1979年的6倍,福建省超过1800美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健康更加关注,从而对农产品品质的要求相应提高;其二,中央“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战略,并且福建省已将建设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以推动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向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发展。
  2、地方政府对生态农业的相关政策。改革开放以来,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福建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注意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为生态农业建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特别是在“九五”期间,全省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力度加大,成效显著。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渔业建设已迈出步子,生态县(市)建设等取得较大成效,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环保立法、执法工作方面进一步增强,相继组织修订了《福建省环境保护条例》,出台了《福建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环保法律法规。生态环境保护初见成效。省委省政府于2004年底提出了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将发展生态农业作为规划第一阶段的重点。
  
  二、提升福建生态农业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1、优化福建省生态农业生产要素。今后应重视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如长汀、宁化等主要水土流失地区。耕作系统中,着重建立比例适当的环保型生态农业。山地开发中,建立荒地种草及果园套种牧草及发展综合利用的草牧型生态农业。通过改造坡耕地,推广垅沟栽培等技术,把坡耕地建成高产稳产农田。以进一步提高生态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要重点保护与建设好闽西北自然生态圈的森林生态系统及闽东南自然生态圈丘陵生态系统。也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合理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并在生态农业用地的征用中尽快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以此缓和并改善初级生产要素的劣势。
  
  2、进一步拉动国内外市场需求。近年来,随着全球对绿色食品的需求急剧增长,福建发展生态农业出口的前景广阔,但要注意应对发达国家对农产品质量标准的高要求,特别是发达国家要求产品质量符合国际标准组织规定的IS09000系列标准体系的同时,其生产环境应满足IS14000环境管理标准体系。福建省在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应下大功夫,争取尽早建成覆盖全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和产地监测网,为生态农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此外福建企业还应该积极“走出去”。如:近年来,福建省主要出口地区之一的东盟,在家畜及肉产品、食糖、蔬菜等方面的关税已大幅降低,这为福建生态农产品出口提供了难得的商机。
  
  3、促进福建生态农业的一体化经营。一体化经营是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基本运作方式,只有不断提高绿色化、一体化经营的发展水平与发展质量,实现产前、产中、产后的一体化运转,才能推动福建省生态农业竞争力的不断提高。福建省可借鉴其他地区较成功的模式。如,按区域建立生态农产品专业化批发市场和连锁店,形成一批具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专业性生态农产品企业,形成多种形式的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贸易一体化的营销新体制;又如,构建绿色农产品交易平台,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等形式进行网上贸易。
  
  4、强化福建省生态产业经营管理体制的创新。在近年来福建省生态农业发展的实践中,改革传统农业的组织管理模式,将传统农业下的农民从农业生产者的角色改造成农业产业的经营者,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目前应当大力提倡是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等。一是加快福建省生态农业基地建设,培育生态农业产业集群;二是继续大力扶持产业集群中的生态农业龙头企业、名牌产品,使之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领袖型企业和主导产品,从而延伸生态产业链,围绕核心企业引进相关上下游配套企业。
  
  5、把握福建省生态农业发展良机。福建省应继续依托其地处海峡西岸和长三角、珠三角联接点的独特区位优势,一方面,发挥对台、港、澳侨优势,大力提升闽台港澳的合作水平;另一方面,乘“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之东风,开展闽台农业深度合作,大力发展两岸生态农业,特别是发展福建省特有的水果、茶叶、蔬菜、食用菌、笋竹、水产品、畜禽等农产品;再一方面,大力推进与长三角、珠三角的生态产业对接,通过建设与海峡西岸相互呼应的环海峡经济圈,与长三角、珠三角两大经济圈构成三足鼎立之势,使福建省在生态农业战略机遇中,能够有更高层次的发展平台,更快更好地发展自己。
  
  6、政策的重心应该向产业“发展”转移。一是要继续在投资上给予倾斜,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通过统筹协调,在资金投向上,集中精力保证生态农业建设项目的实施,特别注意生态农业建设专项资金要专款专用;二是要广泛开展交流与合作,注意吸收和借鉴其他省份的经验和做法,结合福建省实际,加以适应性改造;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国际合作交流活动,引进国外生态农业的先进理念、技术和管理经验;三是要继续完善与福建省生态农业建设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政策法规,健全综合决策机制,进一步协调部门、地区之间的关系。
  
  (编校:书 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603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