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课堂提问艺术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 红
【摘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精心地设计问题,正确地运用提问方法,就能了解学生知识的层次性,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推动学生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还可促使学生由被动转向主动地学习,让师生不断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中,使课堂呈现出一种轻松活跃的气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教学获得成功。在这里以《祝福》为例,谈一谈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
【关键词】 《祝福》 语文课堂 提问艺术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的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把握提问的“度”和时机、对象,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那么,怎样优化课堂提问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呢?以《祝福》为例,我认为应当做好以下几点:
一、有的放矢
打靶要瞄准靶心才不至于放空箭,设问也应如此。课堂教学的靶心就是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高中生已有的文化基础已经能够进行浅层次的阅读,但对文章的深层理解尚有困难。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因为一个关键问题的提出往往会成为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跳板”,而这个问题就要求直中靶心。
扣住重点。抓住了重点,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鲁迅的《祝福》一文,篇幅较长,学生通读课文后,已大体了解全文的情节、结构、环境,此时应重点引导学生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出表现祥林嫂前后变化的语句,接着这样提问:祥林嫂由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最终只能走向死亡的深渊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后,很快就能明确,勤劳、淳朴的祥林嫂为何生存如此困难重重,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统治下的社会才是根本原因。这样提问可以直接挖掘小说的主题,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管中窥豹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成功的课堂问题设计,往往能“四两拨千斤”,通过“一斑”而引出“全豹”。这里的“一斑”可以看作是整堂课的精华,是最具营养,最有嚼头的。抓住这一点进行提问可以激活学生的兴奋点,提高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的有效方法,提问时切不可忽视。
丧夫丧子是不是祥林嫂悲剧的原因?学生们讨论后最终确定:倘若我们姑且承认一个人丧夫丧子是一种“偶然”, 而“偶然”又暗契了一种“天命”, 但实际上我们看到,《祝福》揭示祥林嫂的痛苦是以丧夫失子这种偶发事件为起点的, 小说对她丧夫失子当时的痛楚并没有正面叙写。如果我们仅从她丧夫失子的遭遇以及她倒毙雪地的结局来判断她的不幸, 那我们看到的仅是一个悲剧轮廓而已。鲁迅把视点意味深长地投向了丧夫失子这种偶发性的大的人生波澜之后的相对平静的日常生活中。生活中“丧夫失子”往往以剧烈的形式表现出来, 但鲁迅无意表现这一点,《祝福》不是关于一个妇女如何丧夫失子的故事。《祝福》叙述的是祥林嫂成了寡妇之后的一般生存状况, 是那个社会对一个理当同情的寡妇作出怎样的反应, 我们正是从这个恶劣而固执的反应中, 看到那个社会的阴冷、病态、朽坏, 进而完成对那个社会的道德评判。
窥一斑便可知全豹,以上案例充分说明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统筹全局,站在一定的高度审视教材,更为关键的是要找准突破口,这样便可事半功倍了。
三、巧用变化
课堂提问作为教育艺术中的一种手段、技巧,当然也是灵活、复杂而多样的。提问时巧妙利用好教材中的变与不变,设计出更为科学有效的问题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对于学生的思维训练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祝福》一文,我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设问:为何这三次描写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问题提出后学生反响强烈,最后我们总结出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作者这一匠心的构思,真正用意不外乎有两点:一、让读者更深刻地把握祥林嫂的悲剧性;二、让读者明白在封建四权的统治下,像祥林嫂这样的旧中国农村的劳动妇女生命中没有希望可言的,封建四权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网罗着祥林嫂这样女子的生命,直到吞噬她们的灵魂。同时,也掌握了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一思考方法。同时,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依据课文各抒己见,很快就把握此文的主题。
四、深题浅问
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冷场卡壳,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作降低难度的处理。
《祝福》中,鲁迅先生把祥林嫂置于一个特定的环境里来突出主人公不幸的命运。这里的环境包括三个方面:民俗环境、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这三个方面环境描写有什么样的衬托意义?
学生找出文中环境描写,逐一分析:小说一开头描写祥林嫂所生活的环境:既有对阴沉、低暗的年底景象的自然环境的描绘,又有对家家准备祝福的盛况的社会环境的描写,更有对虚伪、反动、保守的鲁四老爷及其书房的典型描写,这就揭示了悲剧主人公――祥林嫂所生活的典型环境,为祥林嫂悲剧的发展,提供了背景;中间部分写祥林嫂在四婶家做祝福里时的环境描写表现出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对祥林嫂精神的步步摧残;结尾一段再描写祝福的欢乐情景和“我”的感受,这是小说的尾声,起着深化主题的作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艺术里有道不尽的奥妙,写不完的体验。在此谈些粗浅的看法,只想借以抛砖引玉,以求就教于大方之家。
参考文献:
[1] 《文学教育(下)》2008年04期.
[2]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6年.
[3] 《语文教学周报》2000年1月7日.
作者简介:
刘红,女,1981年7月出生,在河北省故城县职业高级中学任教,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多次在征文比赛中获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632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