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升本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覃丽霞
[摘要]本文提出在新升本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指出当前教学中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在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的途径。
[关键词]新升本院校 大学英语 文化 教学
一、引言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源于文化,并且和文化紧密相连。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要理解语言必须了解其文化,要理解文化也必须要了解语言。因此文化意识的培养在英语语言教学中大有必要。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人才的外语水平,特别是对学生实际交际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单纯的听说读写能力已不再跟得上时代的要求,学生需要的是能用正确得体的英语进行交流。2007年,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确定我国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高教司2007:2)在当今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国家、民族、团体乃至个人之间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差异往往阻碍了交流的发展,形成了一种文化障碍,甚至产生误会。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新升本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外语教学在60至70年代主要是语法翻译法与结构主义句型操练占主导地位,不太注意语言实际应用中的得体性。从80年代开始,外语界开始了交际法的理论探讨。(林大津1996:43)高等院校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意识的教育起步较晚,特别是新升本科院校,在教学上,主要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一些教师已经认识到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教学中也有意识地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但由于教师本身对一些英美文化中的语言文化理解不够深入,对一些文化背景、社会准则理解不透,而且由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课时有限,难以在课堂上进行跨文化意识方面的教育。
其次,新升本院校在升格为本科院校之前,其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等方面主要以培养专科生为主,层次较低。长期以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文化教育重视不够。在教学中普遍重视的是语法、词汇及阅读理解方面的学习。教师备课往往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语言知识的讲授上。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到的是大量的语言知识,或者是语法分析,而不是真正的语言交际样本。学生学习了一些单词,甚至是一篇课文之后,仍然不知道自己到底学了什么。每天背很多单词、例句,但只要一开口讲英语,就漏洞百出。比如,在路上碰到英语外教,学生会根据汉语中打招呼的习惯很有礼貌地说:“Where are you going”,殊不知,英美人对此话的心理反应是“Why do you ask”,甚至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此外,对于平时我们经常用到的“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Where do you come from?”等等,就是只具备语言能力,而不具备社会语言学能力的生动说明。(胡文仲 2002:8)这些句子对我们看来似乎是关心别人的一种方式,而实际上英美人对这些很反感。
第三,造成学生文化意识薄弱的另一方面原因则与当前学生的学习有关。由于现在就业压力大,加上网络的普及,大部分学生读的多是一些“快餐文化”、“网络文学”等“垃圾文化”,他们难以静下心来读中外的经典名著,自然对中西文化的了解就少得可怜。众所周知,《圣经》是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西方文化有深远的影响,很多文学名著中都引用《圣经》中的故事。在我们的教材中及大量的文学作品中都涉及到大量《圣经》的内容。如果学生对《圣经》及《圣经》文化有所了解,对自己在学习中碰到的许多内容的理解及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很有帮助。然而,有一次,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内容向学生介绍背景知识―《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时,有的学生竟然认为这是在宣传邪教,是一种迷信活动。可想而知,一些学生对外国文化知识的了解是那么的贫乏。
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意识的培养
随着我国加入WTO,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在我国上海举办,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入发展,我国的跨文化交流日益增多。由于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在交往中引发的文化障碍甚至误解时有发生。为此,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学生对英美文化中一些非语言形式的文化背景、社会准则了解不够,跨文化交际能力差这些弱点,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
1.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跨文化交际的教学
大学英语教师应当具备丰富的外国文学文化知识,博学多才,并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教师在传授其语言知识的同时也传授相关的文化知识,在介绍西方文化的同时,也能进行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当然,教师要善于发现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要有跨文化语用学的意识和敏感性。比如,我们到别人家做客时,如果主人问:“要上茶还是咖啡?”我们一般都会说:“随便。”如果对方是中国人,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他会自行处理。但如果对方是一位英美人士,那他会弄不清楚,到底你要的是茶还是咖啡,对于我们说的“随便(up to you)”这两个字,他们觉得很难应付。这就是期间的差异所在,面对选择,我们中国人一般会说得比较含糊,以尊重主人的选择为主,认为这是一种有礼貌的、得体的回答。而英美人士则不同,他们会按自己的要求很清楚地提出自己的需要,对于我们中国人的做法,他们很难理解。实际上,这也体现出我们的一种“从众”心理和英美人士追求“个性”的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上课内容,有时机地插入一些有趣的跨文化方面的知识,会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2.教师可结合所用教材,适当地进行文化教育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有很多涉及西方文化的内容,教师可对这些内容进行比较详细的讲解,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又能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如翟象俊(2006:68-71)主编的《大学英语精读》第2册第三单元Reading Passage中,节选的文章是著名的美国黑人作家理查德•赖特(Richard Wright)著名的自传《黑孩子》(Black Boy)(1945)。这里节选的是黑孩子将受雇于一家白人经营的眼镜公司的经过。对于文章中出现的Black, a colored boy, Negroes, a White Yankee, a White man,“Remember you’re black; you’re working for Whites”等词句,教师可先从介绍作者入手,即赖特的祖父是奴隶,父亲是种植园工人,后弃家出走。母亲是乡村教师。赖特从小深受歧视,进过孤儿院,15岁起独立谋生,他在各地从事各种体力劳动。由于他勤奋好学,后来成为著名的作家。他对社会、对周围的白人世界怀着又恨又怕的心理。这种心理状态在Black Boy中作者作了生动的描述,而且在他的其它小说中也有所反映。对于文章中出现的称呼,可向学生介绍美国的南北战争,指出这些称呼中所包含的对黑人、白人不同的感情及憎恶的程度等。结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注意对外国友人使用正确的称呼,才不会引起文化障碍。
教师结合课文内容,抓住机会,在备课时对课文中出现的问题作认真的比较,把相关英美文化知识的呈现作为授课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通过比较,可以较好地了解到英美文化的各个方面,同时也加强了我们中华文化的教育。
3.注意单词的文化语用内涵
我们往往是觉得学了不少单词,掌握相当数量的词汇,对一些词汇的用法已经相当了解,但在和英美人士交谈中却常常产生误会,出现不恰当的言行,引起误解。比如“I’m sorry”和“Excuse me”,这两句是英美人使用频率很高的道歉语。但“Excuse me”隐含着人与某种社会公德或整体社会道德之间的关系;“I’m sorry”则隐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两者的语用功能是不同的。比如,一个人想从两个正在交谈的人中间过去,说:“I’m sorry, please let me pass.”再比如,某位朋友请你去打球,你因有事推脱,说:“Excuse me, I’d like to go but I have no time.”明显地,这两句中的“I’m sorry”和“Excuse me”都不用得不恰当。
4.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创造英语学习的情境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实际,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国际新闻、海外风情、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风土人情、秀丽河山、历史遗产等。教师对展示的内容加以分析,不仅使学生得到感观上的刺激,还可以得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等方面各种文化知识的培养,同时,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
四、结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教师要博览群书,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我们除了要精通英语的语言形式外,还要熟悉中西方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化与我们民族文化的差异,更好地掌握英语。同时,还应注意掌握好文化教育的“度”,不能与本身的语言学习喧宾夺主。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胡文仲比较文化论集(修订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 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与英美人交往指南[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6.10(2002.9重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643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