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 洋
【摘 要】十几年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既有很多成功之处,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本文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状况进行了一些总结和疏理,旨在为今后高校体育教学发展提供一些依据。
【关键词】高校体育 教学内容 教学改革
一、前言
目前,体育课程改革正在各高校广泛开展。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存在种种弊端,要想打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革课程评价方法,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只有这样,体育课程改革才能收到实效。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个性以及自我锻炼的能力。也就是说,高校体育教学不仅要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还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兴趣因势利导,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2002年7月和8月,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先后下发了《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高校体育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出了明确的原则要求。几年来,高校都在努力建设新体育课程,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但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离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的要求还存在距离。
二、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1.高校体育教学培养目标缺乏体育终身化意识
社会对现代化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也要有敢于拼搏和创新的精神。现代人才若要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环境,则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身体素质作为立足社会的基础和保证。因此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必须以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主线。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几乎仍停留在以掌握体育技术和技能为中心的教育层面上,而对大学生体育终身化意识方面重视不够,造成许多大学生离开高校后便与体育无缘,进而使许多人才精英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候便英年早逝,由此给国家和个人带来较为严重的影响。
2.陈旧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模式是教学系统和教学过程的具体化和实际化,是联系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和纽带。我国大多数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主要是依据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提出的系统学习教学模式建立的,这种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构建的,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它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以定性的形式将教学内容灌输式的教授给学生,教学的重点是“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三基的学习与掌握,这种模式强调基础而不是选择,重秩序而不是创造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课程体系结构单一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主要分为基础课、选项课、选修课以及保健课几种类型,注重大学生的身体发展和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与需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忽视了体育人文学及与体育锻炼有关的人体科学知识的传授。缺乏时效性、针对性和长远性,过分强调体育运动项目的知识、技能,造成学习内容过多,不能充分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要。
4.对于学生的主体认识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体育实际需要与具体要求对于教学的主导性;二是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与独立性。虽然我们强调应以素质教育替代应试教育,提出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但是这样的思想并未能在体育教学中真正地得到体现,以至于一些高校无论在体育理论教学中,还是在运动教学中,实际上都存在着对学生的主体性认识不足的问题。从体育理论教学来看,教材建设仍然以传统的体育思想和认识为主导,因循传统的理论体系和教材结构的模式,缺乏从思想到认识、从理论到实践、从结构到内容等整体突破。
三、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构想
1.构建完整的体育教学模式
包括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实质上就是对体育教学过程的重新整合,其结构是否合理主要看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是否适应学生的需要,是否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明确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应遵循和坚持的指导思想。依据指导思想,改革体育教学内容与教材。改革体育教学班的组成方式,让学生在不同的学段选择参加不同项目组合的教学班。
2.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其实质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健康素质”作为实施体育教学的具体目标。体育教学要以培养健康的人为根本目标,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为主线,以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健康素质为主导,改变体育教育中以竞技体育为主的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使其掌握体育健身的科学知识、方法和手段,提高他们的体育实践能力,为他们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3.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为了避免中学体育和大学体育的教学内容的重复出现,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和任务应随着现代大学生体育需求而变化,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应把一些难度较大、技术比较复杂的体育项目进行简化,可以把几个体育项目综合成一个项目来进行教学。在选修体育教学内容上,应继续加强传统的篮球、排球、足球、田径、游泳等竞技体育项目的教学,而羽毛球、网球、武术、健美运动、体育舞蹈等竞技体育项目也应充实到高校体育教学中。
4.建立“以人为本”的体育观
“以人为本”的体育观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传统体育教学单纯追求的社会本位目标,强调社会本位目标与学生本位目标的统一。社会本位要求教学以社会为价值主体,满足社会需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学生本位要求教学应满足学生个体的需要,教学应以学生的兴趣、需要为出发点,让学生自由地、自然地发展。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达到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龚正伟.体育教学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411 -413.
[2]叶清华,王爱华.素质教育理念与高校体育网络课程改革[J].体育学刊2001,(6):83.
[3]吴长稳,于奎龙.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定位[J]. 中国成人教育,2007,(12):69.
[4]胡俭云等.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和课程改革思路[J].安徽体育科技,2009,(1):9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673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