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对中职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芳
【摘 要】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创造教育理论的开创者,他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为理论依据,以生活教育为核心内容,通过“六大解放” 、“三个需要” 和“一个条件” 来解放、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采用启发式教育等手段来实施创造教育。本文从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实践出发,立足现实基础,阐述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创新精神 创造能力
一、前言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也是近代中国创造教育理沦的奠基者之一。无论
是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人格,还是他那种不断开拓、改革教育的探索精神,无不闪烁着创新的智慧,折射着时代的光芒,特别是他提出的创造教育理论,更有其现实意义,已成为教育工作的主旋律。
二、现状
近几年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实践中,课改一词出现的频率也在不断攀升。职业教育为了取得所谓“课改目标”,提出的教育目标所涉及的知识范畴和能力要求,脱离了学生“2年学校+1年企业”
模式的实际,盛行的依然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结果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很有限,在未来短期内极易被企业所抛弃。
因此,要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学习陶行知先生在学理、学制等方面的教育思想,让学生真正占有主体地位。他倡导的教学法,是给学生以“猎枪”而不是仅给以“猎物”,目的是让学生学得感兴趣,敢于对知识的探索,以便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因此陶行知先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对于职业学校如何实施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具有“新型头脑”的学生具有现实的启发意义。
三、对策
(一)激发兴趣、培养好奇心与求知欲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极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充满着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兴趣是推动求知的一种内在动力,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呢?
(1)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基于学习型社会,学科知识已不是学生可以获得的唯一学习途径,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已经发生转变,已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陶行知强调:“要改造学校的教育,就要使教育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只有让学生紧密的结合生活,寻找兴趣问题与学习的相关资源,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从中分享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抗衡,无疑会更有效地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
(2)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化“静”为“动”。陶行知主张以新教育取代旧教育,并明确提出“去旧之方”、“革而新之 ,反对因循守旧的学校教育。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可以使用模拟仿真,增加了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准确性高,直观性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课堂引入模拟实践。陶行知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因此,在教学当中,应尽可能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的手、眼、脑、口等感官共同参与,特别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实践探究的培养和训练,这既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创造机遇,捕捉创新的灵感
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可见,要创新,就要寻源,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成的教学资源,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内容的课程,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在体验―自悟―成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1)重在参与,力求创新。陶行知提出学生的创新能力时,十分强调教师的创新精神,倡导“教学与做的合一”的方法。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实际也就是“创造”,教师要在教学中,随时随地捕捉灵感,恰如其分地让孩子们自己去学,去做,去创新。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2)营造发展空间,促进学生能力的多元化发展。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实际也就是“创造”,我们不是缺少资源,而是缺少发现,课程改革给了我们一双慧眼,也给了我们勇气.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这“六大解放”,通过多种途径、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作;对自我、社会、科技、文化引起足够的关注;赋予学生充分自由的时空,让他们无拘无束,尽情地去做,去学自己所感兴趣的、向往的事情,引领学生走向创新,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营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
(三)树立创新与创造意识,提高心理素质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不竭的动力,是当代世界经济竞争的核心。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建立创新型社会的发展机遇中,不仅要有创新的思想意识,还应具备创新的行动意识。
(1)树立竞争意识。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是既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又有较强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中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这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加强对自己所学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利用学习空闲尽可能的多的钻研专业知识,同时要力所能及参与社会实践,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提高基本技能,为进入社会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为适应市场的竞争做准备。
(2)提高专业技能素质。每个人都具有创新和创造的潜能,关键在于能不能主动开发自己的潜力和潜能,尤其是即将走上社会的学子在面临就业和创业的问题时,必须紧跟新形势、新信息,学习新技术,树立新观念,练就一身好本领、好绝活,能够更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所提出的更高要求
(3)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会控制情绪,摆脱焦虑,控制冲动、愤怒,在挫折和失败面前保持镇静,处变不惊,化解不良情绪,对自己的优缺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自我激励等这些都是教师训练学生加强心理素质的关键。学生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持之以恒,向设定的目标努力前进。
四、结束语
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师要去创造新型的学生,他认为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而学生的任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所以,陶行知强调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在教育的突出地位,这不仅是学校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2]杨丽玲.学校学生素质教育的探讨.中国科技信息,2007,(12)
[3]马建平.略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素质教育思想.决策管理,2005,(15).
[4]陈芳,张丽娟.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安康学院学报,2007,(4).
[5]徐泽树.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在物理教字巾的运用.教育・科研,2007,(8).
[6]陈胜勇,杨鹏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推进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高教研究,2003,(9).
(作者单位:江苏仪征工业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678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