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 娟
[摘要]入世后,我国国际贸易人才需求市场发生了一些变化,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成为各用人单位的首选,而目前我系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距离。针对这一情况,本文着重分析了当前我系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实践教学改革的构想。
[关键词]国际贸易教学 实践能力 教学改革
自入世以来,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更多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大量外资企业也进入中国;外贸体制改革使更多企业获得直接进出口自主权。这些情况使我国国际贸易人才需求市场发生了变化。熟练掌握外语兼具外贸专业知识,尤其是有经验会操作的实用型人才成为用人单位首选。
然而,目前我国外贸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从我系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看,90%以上从事外贸工作,去向集中在广东、江浙地区的外贸企业。这些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是熟悉进出口环节、能独立承担企业进出口业务。而对这些毕业生调查发现,60%的学生认为最大的劣势在于动手能力差。另外不少大学生虽然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甚至六级考试,但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能力较差,尤其是听、说方面,很难适应国际贸易工作的需要。
造成我国国际贸易人才供需差距的原因,具体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理论教学方面。我系的专业教师大多由高校毕业后直接上讲台,理论知识扎实的同时,缺泛实际外贸工作经验。因此,在课堂中讲授中难免偏重理论。比如,二战后国际贸易发生了巨大变化,致使古典和新古典理论无法对之进行解释。而古典和新古典理论至今仍是授课重点,二战后新贸易理论则是次要。
2.实践教学方面。一方面,国际贸易实务应用性极强,涉及商品进出口业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比如,就实务中的外贸单证而言,就范围上涉及银行、海关、检验、仓储、运输、包装等部门,就内容上包括信用证审核、信用证项下有关单据,以及单据制作。教师如果只提供一些案例样本,那只能是纸上谈兵。模拟实验课程是为学生提供模拟外贸出口业务的演练机会,而我系国际贸易专业模拟实验课程仅设置12课时,因此导致了学生就业中实际动手能力差的弱点。
另一方面,除了模拟实验课外,校外企业实习的作用不可代替。因为模拟实验只是对进出口公司工作流程的模拟,只是一个虚拟环境,学生不可能从其中真正了解外贸公司的实际工作,真正的贸易业务能力只有经过亲身动手操作后才能掌握并熟练。单纯的校内学习与模拟,无法使所学知识与地方经济相结合,不能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更导致了校内所学与社会所需严重脱产。
3.英语学习方面。国际贸易工作涉外性很强,贸易双方分处不同国家与地区,文化背景不尽相同,大部分需要英语进行交流,进出口业务中的各项单证以及国际贸易惯例,都以英文表示,因此,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然而目前传统应试英语教育强调学生“听、读、写”三方面,“说”即日常交流的口语则没有作为重点,这就导致了中国大学生普遍的“哑巴英语”的出现,也成为今后就业的软肋。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解决:
1.理论教学上要突出知识的实用性
国际贸易是一门将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的课程,专业性、实践性都很强,因此,教学内容和方法不能一成不变、墨守成规。随着国际贸易迅速发展,新的国际结算方式、经济合作方式、融资手段、运输与保险方式不断出现,贸易摩擦日益升温,各国的对外贸易政策、贸易规则、法律法规不断调整变化。这些新的问题和情况,在教材中不一定有所体现。
但在教学过程中,就应当得以及时反映,让学生了解并适应这些新情况,学会认识、分析了解并解决这些新问题。
2.实践教学上增加实践课程比重,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单一的课堂讲授无法达到这一目的。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是通过提高模拟实验课程的比重,增加学生实践动手的机会。
学生在模拟实验课程里,通过国际贸易进出口模拟软件、外贸单证等,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仿真演练,内容包括交易前准备、交易磋商、合同的签订、信用证审核与修改、出口托运、租船定舱、投保、出口货物报验、报关、出口制单结汇等一系列严密的外贸业务流程。实践课程中,学生两两为一组完成任务,以此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实际动手能力与协作精神。老师则在实验过程中可有针对性地讲授一些国际惯例、法律知识和行业习惯做法,强调某些重要的制作和演示,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我系根据需要,将原《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仅12课时的模拟实验课增加到48课时,并新开《报关实务》课程,其中操作课时达32课时,其他如国际结算、国际货物运输保险等课程中实验操作课程比重都有很大提高,大大增加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训练机会。
除了通过增加实验模拟课程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外,还可以走出校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企业联手走双赢之路。校外实习是学生了解社会,熟悉今后工作环境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学生对外贸业务中各流程有全面了解,对本专业在社会中的行业地位有更深刻的认识,了解外贸企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的要求,有助于今后学习做到有的放矢。另外,定期邀请具有丰富外贸经验的从业人员,到学校内为学生演讲、做报告,也能帮助学生对外贸实际操作过程有更深的体会和认识。
3.实行“双语”教学
国际贸易专业向社会提供的是涉外人才,因此熟练地运用外语,尤其是英语能力是国贸从业人员的必备素质。双语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打破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势在必行。通过双语教学,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过程中,保持英语使用的连贯性。在授课过程中,将中英文混合使用,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帮助他们分析问题,最后鼓励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要求学生尽可能用英语来表达,这样不但消除学生对“说”英语的畏惧心理,也调动他们对英语学习和使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实现双语教学的真正目的。
二十一世纪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应根据市场变化,积极探索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法,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屈海群.关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初探[J].高校论坛,2007,(2).
[2]韩岳峰.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6,(6).
[3]白玲,邓伟.21世纪复合型、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7,(5).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689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