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官兵教育的新模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丽萍
[关键词]劳动;教育;新模式
劳动:这里所说的劳动是体力劳动。具体讲就是体力活和机械操作,不含脑力劳动。
劳动出思想:指的是人的思想只能通过劳动或文化教育来产生。但从人类思想产生的根源和发展历程上看,劳动是第一位的,文化教育是第二位的。
官兵教育:指的是在内容上和院校育人的追求上侧重于人的品质修养、政治思想和工作能力。这里所说的教育理应包含“劳动”这一内容和形式。
一、当前官兵教育的现状与窘境
官兵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官兵端正思想,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工作,为部队建设做贡献。部队所需的人才类型是复合型的,它最基本的标准是德才兼备。德才从哪里来?要从实践和劳动中来,不能光靠一门子文化说教和灌输中产生出来。遗憾的是,长期以来,院校培训奉行的是“单一的文化理论教育、无劳动”模式,而这一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文凭高、能力差,理论高、实践差,只动嘴、不动手。从官兵教育的效果和岗位职能发挥上看,并没有达到我们的期望值。以下几种现象较为突出:
1.缺乏应有的独立工作本领。官兵们不会劳动。连最原始的扫地、洗衣服都不会干,也不愿意干,更谈不上主动出点大力气。
2.推诿工作,讲究待遇。工作上愿进机关,不愿去基层一线;活计上避重就轻,躲躲闪闪。而在生活和待遇上却一丝不苟,吃喝享受,邀功请赏,为自己今后的政治发展积攒资本,准备条件。
3.在本职岗位上劳动能力和意识欠缺,劳动强度和承受力低下,工作效率低;适应岗位、发挥力量的能力极端低下,有的人连起码的工作逻辑顺序都不懂,都不会理顺,都不会表达出来,在工作劳动时显得东一头、西一脚,顾前不顾后,零零乱乱,凡此种种。部队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只能从人数上予以增加。
4.思想境界不高,少谈理想抱负,现实价值观念浓重,本位主义突出。凡对自己有利的,无不追求;凡对自己不利的,无言无趣。
出现这些现象的人都是在各类场所受过训的。那么,问题就出来了,受过教育培训怎么还会这样干活呢?问题出在了我们的教育内容上有缺陷,少了“劳动”这一精髓项目。
究其原因,是时代的造化,是在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状态下人们对艰苦奋斗、勤劳治家淡化的结果,是家庭教育缺乏劳动内容.父母缺乏“劳动育人”这一根本思想的结果。当今,这一思潮在一切院校和课程设计上普遍存在。而院校培训课程在设计上缺失“劳动”这一内容和形式后果严重。
二、解放思想,转变认识,大胆树立“劳动育人”的意识
劳动是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并在这过程中形成的世界观的唯一途径。我们要改变长期以来“单一的文化理论教育就是院校培训模式”观点,就要敢于正视当前培训教育的窘境与困惑,树立“劳动育人”意识,大胆地把劳动这一最原始、最直接、最具实践性的人类动作提出来,加进来,设置成一切院校的必修课,让官兵在共同的劳动过程中体验生活,体验工作的辛苦和乐趣,体验互助互帮所形成的团队力量。体验部队这一特殊群体所要完成的任务与使命,体验当兵人的光荣与追求,体验在书本中得不到的志趣。
育人好比打铁。院校之于官兵,好比炉灶之于钢铁,而劳动就是那炉中的火。没有经历过火的钢铁出了炉是要生锈的,是不堪大用的。不经劳动培养出来的官兵是懒惰的官兵,劳动力差、战斗力弱。部队不能允许这样的人群长期存在。
很早以前,我们的先辈通过劳动创造了中华文化和智慧,创造了中国人的思想。“劳动者是最美丽的”认识油然而生。很早以前,我们的领袖就认识到了劳动对人的思想和行动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在诸多领域号召人们从事劳动建设祖国,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
那么,我们就捡起劳动,把它纳入到培训教育之中,用来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三、劳动课的安排
1.内容问题;至于劳动的内容那就太多了,太丰富了。凡体力能及的一切工作都是劳动。部队的建设项目、农业项目(农、林、牧、副、鱼)、商业项目、环境项目、绿化项目,举不胜举。把它们拿来,按一定的比例、数量科学合理地将其设定在培训教育课程内。
2.时间问题:文化与劳动按4:1设置。即:每天8小时操课,6小时文化理论教育,2小时劳动。时间比例的安排要坚持“脑力和体力分配合理,相得益彰”的原则。
3.要准备的条件:
(1)工具问题:干什么活准备什么工具,有的院校购置,有的随机租赁;大致分二类:一是简单工具,如铁锹、镐头,二是机械工具,如电钻、拖拉机。
(2)劳动机构设置问题:院校要长期设置劳动机构来执行劳动课的组织指挥工作,内设专职劳动职业人员专司指导示范之功。如建筑师、农技师、电焊工。
一旦按照“劳动与文化并存”的模式实施教育,那么,学员、官兵就将在“劳心与劳力”之间受到历练。出炉后便成长为“劳心者和劳力者”的统一体了,是一个有似于文武兼备的人了。这样的人被输送出去,就会给他将来的岗位工作的展开打下坚实的基础和优秀的品质。
四、关于“劳动与育人”的关系
1.凡智者贤者大都与勤劳相伴随。何谓勤劳?劳动多也!而泼皮无赖大都与游手好闲相挂钩,与好逸恶劳相捆绑。
2.“劳动育人”符合哲学实践论。思想只有在劳动和实践中被人所感觉,并得以验证,即哲学上说的“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往复循环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劳动实践能力得以提高,得以进步。
3.要抛弃一个观点:要抛弃单纯的安全理念,不要因片面强调安全工作而不敢搞劳动。
劳动实践是教育之根,是教育的精髓,它具有强大的育人作用,能够塑造人的思想,刻划人的灵魂。它既是一个人的劳动(独立完成任务),也可以是群体劳动(团队合作);既是简单的体力支出,又是感知自然界领悟规律和逻辑从而形成认识和智慧的机会;既能历练忍耐力,又能塑造勤劳、勇敢、执著的品质。劳动所产生的效力是其他课程替代不了的,是唯一的,是一切培训最基本的内容。因此,劳动是宝贵的教育资源,是天然的教师!有了它,一切培训内容和效果就有了根基,没也它,一切培训内容和效果便成了纸上谈兵、空乏无力。而合理的“劳动与文化并存”的教育模式将会培养出一批批蓬勃的官兵。
编辑 永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08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