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条件下的黑龙江林业发展对策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洪贺
摘要:在发展低碳经济的今天,森林的吸碳功能越来越吸引人们的青睐和重视。黑龙江省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在低碳经济转型期间,应把握林业对气候变化发展大局的重要影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林业带动地区环境、经济及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林业;可持续发展
在低碳经济和绿色生态的视角下,森林具有三重功能和效益:一是生产木材;二是吸碳贮碳;三是制造释放氧气。黑龙江省素有“大森林、大湿地”之美称,广袤的森林资源和保持较好的湿地资源,为黑龙江省乃至我们国家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作出了突出贡献。可以说,振兴东北要振兴黑龙江;振兴黑龙江必须振兴林业;而振兴林业必须发展低碳经济。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净化、低排放为根底的经济模式。即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引下,通过技术进步、新能源开发、工业转型等多种手法。尽量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耗费。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到达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开展模式。
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源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人为排放累积产生的温室效应,而森林在生长过程中能起到减少温室气体累积的作用,具有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双重功能。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在现有资源条件、工业技术体系以及传统能源消费模式下。减少工业排放需要付出较高成本,难度较大。而森林恰恰具有成本较低、可持续、可循环、可再生以及综合效益高并创造就业等特点,能够为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社会进步带来多种效益。短期和长期都不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二、黑龙江林业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的优势条件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我省的林业各项事业都取得显著成绩。
(一)森林生态工程建设成果显著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作为一项具有30年历史的林业重点工程,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以农田防护林、护路林为主的防护林体系框架基本形成。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称得上是黑龙江省林业发展的一个新亮点。扎龙、三江、洪河、兴凯湖四大湿地被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
(二)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通过一系列管理办法的制订、出台。黑龙江林业实现了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化,进一步强化了林地林权管理,勘测、审核、收费、报批“四统一”制度得到全面实施。同时,森林公安执法职能得到了进一步理顺,森林公安在严打整治斗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每年都在全省范围内有针对性地开展严打整治专项斗争。
(三)建立和健全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
在该项工作中,黑龙江省已有65个县(市、区)、352个国有林场(站)、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行业部门被纳入国家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面积达239.44万公顷。在建立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的同时,黑龙江省全面加强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发展了包括森林培育、森林经营、森林旅游、森林药材、经济林果、林产工业、特色养殖、苗木花卉等多项林业产业。
(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入到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省委、省政府制订并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召开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场会,全省力争3年时间完成主体改革任务。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五)全省林业法规体系主体框架初具规模
自2001年以来,黑龙江省先后出台了《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保护条例》、《黑龙江省防沙治沙条例》和《黑龙江省实施(退耕还林条例)办法》等10余部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法规性文件。
三、黑龙江省林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经过几代人、几十年的艰苦努力,黑龙江省林业成绩斐然,但还存在着森林资源分布不平衡、质量下降、局部地区生态脆弱、林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与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
(一)森林经营问题亟待解决
经过近10年的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我省的森林面积快速增加。得到了国家的充分认可。但我省森林经营不力,森林质量低下的问题仍然严重。天然林破损严重,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管理不够。森林通过固碳减缓气候变化的潜力难以发挥。
(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偏低
我们国家目前针对部分国家公益林实施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只有5元,亩,不能对公益林的保护产生积极有效的激励。我省大多数经营国家公益林的农民得到的补偿基金远低于木材的经济利用价值;此外,目前国家补偿标准单一,难以适应实际情况。影响了我省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三)黑龙江省林业经济总体比较困难
林业经济总量不足,森工总局和大兴安岭两大林区森林蓄积都出现了负增长;所有制结构单一。国有成分比例大,集体和个私经济发展缓慢;林业企业负担沉重,森工企业的社会性费用支出吃掉了企业利润的90%,林区职工收入低,年均仅为7000-8000元。
(四)缺乏地区性的公众参与平台
植树造林,发展现代林业,提高森林质量,加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能单纯依靠政府力量。随着社会各界对气候变化认识的不断加深,一些企业、团体和个人也应通过捐资造林方式。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目前有些省市已经在探索成立地区性的“中国绿色碳汇基金的XX地区专项”,以方便更多的企业、团体和个人参与植树造林事业中来。黑龙江省在这方面还亟待发展。
四、黑龙江省未来发展林业的思路展望
努力构建比较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从而促进我省尽快进入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轨道。内容大致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宣传,提高意识,植树造林,增加碳汇
充分利用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等活动。开展低碳经济、林业碳汇等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和企业对气候变化、碳汇林业、碳补偿的了解,提高公众应对气候变化意识、造林固碳意识;大力普及生态知识,增强生态意识,促进企业、个人积极参与以积累碳汇为目的的造林和森林经营活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关注森林、热爱自然的良好风尚。
(二)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促进碳吸收和固碳
加快推进荒山造林、封山育林步伐。进一步完善森林采伐利用管理政策,实现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进一步推进集体林林权制度改革,逐步形成“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明晰,权责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加快国有林场改革步伐,使其焕
发新的生机。加快城市森林建设,建设以森林为主体、统筹城乡绿化一体化的城市生态系统。
(三)构建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
加快建设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建设一批生态文化教育基地。拓展生态文化传播渠道,大力宣传林业在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弘扬生态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大力普及生态和林业知识,让更多的人知道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等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大力普及生态知识,在全社会树立热爱森林、保护森林和建设林业的良好风尚,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生态消费观等生态文明观念。
(四)推动以碳汇林业为主的生态服务市场的发育
这里主要是指动员工业企业。特别东部地区的煤炭、电力等高排放企业,出资到国有林区开展碳汇造林和森林经营,志愿增汇减排。同时,我们也应尝试走出黑龙江,到其他省份城市去开拓生态服务市场。如大兴安岭地区,可以主动与东部地区结成“姊妹”城市,由结对城市的工业企业捐资到大兴安岭地区“购买”碳汇,促进黑龙江地区生态服务市场的价值化,从而盘活黑龙江省的森林资产,推动黑龙江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五)进一步构建和完善林业发展的保障体系
坚持依法治林,贯彻落实《森林法》、《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造林质量管理、木材运输和经营加工管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森林资源监测等政策规范和行业标准。严格林地征占用审批及林地用途管制,依法落实林地占补平衡制度。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征滥占等违法犯罪行为。
总之,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黑龙江林业应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战略,全面推进林业生态体系、森林文化体系、林业科技产业支撑体系和林业法制保障体系建设,把我省林业建设推向科学发展的新阶段。这不仅有利于改善全省人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同时也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笔宝贵的物质财富和有利的发展空间,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参考文献:
[1]王铁成,左彦,发展碳汇林业促进生态文明,黑龙江法制报,2010-09-08
[2]李怒云、宋维明,气候变化与中国林业碳汇政策研究综述[J],林业经济,2006,(5):23-2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24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