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莹莹

  [摘 要]推行素质教育,深化改革的今天,体育教学不再只是简单的传技,更需要译心,尤其是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从而为他们将来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关键词]体育课堂;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英文词解释为创新行为、发明行为或者创造某种新事物的行为。笔者认为:它是在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发现某种相似一共同之处的能力,根据内心需要,设计研制,重新排列,优化组合,迁移提高成为一新事物,它是一种超越于实用功利目的之上的精神活动。根据笔者理解,目前体育创新是一种演变的和渐进的过程,可以从3个方面去理解和把握:一是培养体育创新的态度;二是培养体育创新的技能;三是培养体育创新的思维。
  一、培养体育创新的态度
  1.教师必须富有创新精神。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态度,教师必须首先成为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只有自身具有创新精神、富有创造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的学生。就教师的“创新精神”而言,它主要包括:创新思维、首创精神、成功欲、甘冒风险、以苦为乐精神。
  2.创新要以人为本。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还未想到,但必会喜爱的活动,要从学生喜爱的活动,要从学生喜爱的活动中突破口,不因循守旧。主动突破教材定势与习惯性框框,在教学内容上要由以单纯的执行和完成《大纲》向以《大纲》为基础,补充具有当地特色、学校特点或时常活动的灵活丰富的教学内容转变。
  3.创新必须大胆探索、求新。体育创新是他人未曾想过、做过的,常常突破传统方法,打破平衡格局,创新者的思想和行为,难免不为多数人所接受。在活动中,学生的种种创造性表现常常与错误、缺陷、顽皮、任性、争吵等联系,学生不断“犯错”的过程,其实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假如不给予这类机会轻易代替、否定,非但剥夺了学生探索的乐趣,尝试失败、内疚、挫折的情感体验,也会使学生变得懒于动脑,疏于尝试。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正确对待“良性争吵”,多给学生创造“犯错”的条件和机会,大胆求真、求新。
  二、培养体育创新的技能
  创新是一种学习过程,需要技术知识的积累。因此创新过程是一种有组织的、时间序列的、不可逆转的和路径依赖的过程。创新是与教师的“干中学”和学生的“用中学”等活动紧密相关的。因此创新所需要的技术技能知识与其说是一种大家都可获得的公共知识,还不如说是一种特有的和带有地方、学生色彩的知识,学生的技能创新有其本身自然的路径。尽管某项技术技能的创新发生在某一时刻,但是我们追溯上去,这个实现技能创新的学生一定已经有了较长过程的该项技能知识的积累过程和学习过程,没有这样的知识积累和学习过程,没有任何渊源关系,学生要根据公共知识,实现某一活动的突然的技术创新是极其困难的。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学生技能形成规律的定性和量化研究。例如,影响学生动作技能的因素包括哪些(如学生形态、身体素质、课堂教学结构、教法研究、学法指导、发展身体素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哪些是主要因素?现课堂教法主要有主题式、学导式、分层递进式、发现式、尝试教学法等等,其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能较快地形成动作技能的巩固的动力定型。没有体育技能很难有体育活动的创造力,在创造性的活动中,技能越高,就会产生更多的新设想、新活动。
  三、培养体育创新的思维
  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必须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讲究方法的灵活性。如果教学总是从确定的前提出发,经过确定的过程,得出确定的结论,造成学生思维的直线性,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妨碍了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少讲,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掌握创新的方法。
  1.教会自编游戏的方法。学生需要游戏活动,渴望掌握更多游戏方法。根据教材师生一起学习《自编体育游戏》一文,重点要求学生掌握活动方法的构思过程。
  2.优化组合。一种创新活动可能派生出另一创新活动来,创新和创新之间可能有一种技术技能互补的关系。更大范围来讲,一项活动创新可能导致另一项活动创新。教师教会学生各种技能技术,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程度选择组合。例如花样跳绳、花样毽拍、木棒+海绵球 ――棒球等。
  3.重新排列。学生已经较好地理解掌握动作要领,产生更高的学习欲望,是尝试创新的好机会。
  4.迁移提高。创新从学生的纵向活动情况来看,是一种前赴后继的过程,当前的创新也可进一步激发以后的创新。如低年级戏绳(个人抛投夹等) 中年级戏海绵球(2人抛投接等) 高年级戏篮球(多人抱抛传等)。
  5.学会几种思考角度。以戏球为例,从人体部位活动角度思考:上肢创想、下肢创想、上下肢合创想;从动静态角度思考:动态创想(投踢抛传等)、静态(小范围)创想(胯下抛接球,绕“8”字等);从组织形式角度思考:个人创想、双人创想、小组创想等。
  学生的创新不管怎样描述它,不管在多大程度上把它看成是一种内生、常规的活动结果,它总是带有不确定属性。不同学生的创新过程是不同的、异质的、多样性的。笔者不能用某一个学生创新过程的典型事例来刻画其他学生创新过程,每一个学生创新过程与他的创新态度、创新技能、创新思维的分布有关。每一个创新过程都是一个特殊的过程,尽管以上简略刻画了创新过程的三个特征,但是每个特征的显著性在每一次创新过程中的比重和表现形式都可能不同。
  
  参考文献:
  [1]全民教育 任重道远[ N ].中国教育报,
   2002-06-19(4).
  [2]萧宗六. 高等学校何必套用 “ 素质教
   育”[J]江苏高教,1999,(1).□
  (编辑/丹桔)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26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