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时政新闻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刚

  [关键词]时政新闻;报道;创新
  
  对主流媒体来说,时政新闻代表着党和政府的权威声音,是非常重要的新闻产品。时政新闻的质量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党报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权威性。
  时政新闻具有较强的新闻性,它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事关大多数群众的切身利益。在报纸的新闻产品中,时政新闻由内容的重要性和公众的关联性决定了其不仅占据着重要版面,更代表着权威的声音,承担了报纸更多的社会责任。
  当前时政报道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在强调宣传政策、指导工作的同时,忽视了按照新闻规律报道新闻。在报道思路上重“人”不重“事”,群众关注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经常被淹没在会议材料和领导讲话中。再有就是新闻报道内容比较单一,不注重会议新闻的延伸,不少会议新闻经常是一事一报,不注意事件的关联度。事实上,不少会议新闻透露出多方面的有用信息,涉及多方面的相关事件,如果记者不能从全局的观点来看问题,很多有价值的新闻就会被忽略。时政新闻只有不断地改进和创新,才能满足读者日益丰富的阅读需求。
  一、营造时政报道创新的氛围
  今年,双鸭山人民广播电台编委会为激励记者的创新热情,决定进行时政报道创新,对改进时政新闻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如年初市委宣传部召开了“月月读”读书动员会,主要议程只是部长的动员报告。按照通常的写法,只需发个会议消息,重点介绍领导讲话的内容。但是在强调时政新闻创新的背景下,记者没有照常规来处理这个新闻,而是仔细琢磨动员报告,发现通篇引经据典,运用了很多先哲和伟人的读书经历,似长者在循循善诱,又似朋友间的促膝谈心,普遍感觉与以往会议中领导讲话不一样。于是,记者立即着手写了一篇现场录音通讯《戒除浮躁、潜心读书――记市直宣传系统一堂读书动员课》。起初担心这样的稿件通不过,记者还准备了另外一手,用以往的时政新闻报道模式写了一篇会议消息,一旦这篇通讯“卡”住便顶上去。但最终的结果,说明记者的担心是多余的。无论是编辑、部主任还是分管领导,对这一会议新闻创新都持支持态度,播出后基本做到了“叫好又叫座”。
  对于多年从事时政报道的记者来说,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报道思维,尤其在节日报道上。每年与节日相关的新闻,除了数字上的变化外,很多内容都差不多。春节黄金周,市旅游部门提供了相关统计数据。记者拿到这个报表时,感到有些为难,因为无论从人数还是增幅上都与往年差不多,表面上看不出新意。选取怎样的报道角度呢?记者通过对旅游业内人士深入的交谈,了解到虽然今年的涨幅不是历年最高,但是放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11%的涨幅还是可以给旅游业注入很大的信心的。记者选取这一独特视角,写了《两位数的增幅提振了旅游业信心――春节黄金周近80万人次畅游金华》录音报道一文。虽然文章内容没有太多出彩,但角度为之一新。
  现在,双鸭山人民广播电台在时政新闻报道上,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变化:讲“事”的多了,后续报道多了,落地新闻多了。在具体操作中,有些做法值得总结:一是在采访会议时,要反复思考琢磨,开会的目的是什么,要传递给公众什么信息;二是在写作时,要与读者换位思考,并在字里行间尽量满足读者对这一新闻的信息需求;三是不求一步达到“变脸式”改革,而是从细处小处开始“描眉式”创新,比如在标题、导语等方面做一些小“手术”;四是要形成氛围,参与时政报道的记者要时刻有创新的意识,每月都要给自己定下创新的指标。
  二、时政新闻创新路径
  时政新闻与社会新闻、民生新闻和突发事件相比,缺乏曲折的故事情节。究竟以怎样一种方式改变时政新闻的枯燥乏味,让读者爱读时政新闻?
  在报道角度上,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追求大众视角。时政新闻与百姓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教育、住房、医疗、就业等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都有相应的宏观政策。现在的时政报道往往较多地注重政策性,但很少联系群众生活,让读者读起来不够轻松,很难理解,难以产生共鸣。因此,在时政新闻写作时,要把握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原则,从一些小的地方入手,大题小做,以小见大,一个有趣的故事,一段人性的刻画,一个细节的关注,都能让一篇时政报道灵动起来,拉近时政报道与读者的距离。
  在报道内容上,既重“人”,也重“事”,寻找新闻亮点。领导出席和会议内容的重要性并不是完全的正比关系,所以会议报道的重点应该放在事上。从领导讲话和会议材料中选取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并将这一事件与群众的关系联系起来,避免出现令人生厌的会议程序报道和空话套话。如何利用有限的篇幅,将领导的工作部署和群众的关注点有机结合,是会议报道取得成功的关键。
  做好会议信息的延伸,把会场之外的新闻作为报道重点。具有大量信息的会议报道做起来并不难,但作为经常性的政务报道,大多缺乏事件、动态、细节、形象,事实的可感性不强,在这种情况下,要把时政新闻写活,写生动,就必须到会场外寻找与会议相关的有价值的新闻内容,了解会议召开的背景,把功夫用到“会外”。
  要注重会议新闻价值的深化,让会议新闻实现增值。时政报道要善于做“加法”,用足会议透露出的各种信息,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通过记者的细心观察和平时的素材积累,对会议的相关事件进行深化和链接,挖掘出会议背后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和发展方向。会议是新闻的富矿,为记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由头,可以为平时积累的零散的新闻素材提供增值的机会,形成新闻报道的深度效应。□(编辑/李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43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