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促进经济文化发展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艾亚玮 刘爱文
[摘 要] 休闲农业模式自上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以后,在我国东南沿海及环渤海湾地区蓬勃发展起来。休闲农业景观在现代城乡建设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休闲农业在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同时,又能给农村的经济建设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城乡经济文化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促进和加快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休闲农业;景观;经济文化
[中图分类号] F12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11-0124-03
[作者简介] 艾亚玮,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环境艺术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休闲农业景观设计;
(江西 南昌 330027)
刘爱文,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2007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新农村建设、休闲农业。(北京 100872)
一、休闲农业的涵义及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关于休闲农业的定义五花八门、多种多样,我们从休闲农业的两个本质特征出发,给休闲农业下这样一个定义:休闲农业是指以农事活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经营为特色,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采取观赏、游览、品尝、参与、体验、购物、休闲度假等形式,提供人们休闲,增进人们对农业及农村的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这个定义也是同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的功能新界定是相一致的。
20世纪80年代,休闲农业开始进入我国。发展之初,它具有两个特点,其一是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遍地开花,其二是在具有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聚集区蓬勃发展。由于休闲农业符合了人们对旅游、度假的需求,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的人们收入较高,他们对亲身参与农业实践,体味农趣的积极性非常高,因而休闲农业首先在东南沿海地区风起云涌。改革开放之初,出于招商引资的需要,深圳在举办荔枝节的基础上,成功地创办了荔枝采摘园,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之后,全国各地纷纷仿效。截止2004年,广东省已发展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游客400多万人次,收入达10多亿元,其中珠海的农科奇观,每年吸引大量的港澳游客,其特色南瓜园被复制到国内很多地方。2007年南京溧水梅花节期间旅游人次达3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92亿元,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此外,较为有名的还有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化农业开发区”、北京朝阳观光农业区,这些都有力地带动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样,少数民族聚集区,利用他们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民族风情,也发展起来了异彩纷呈的休闲农业,如新疆吐鲁番葡萄节,宁夏玉泉营葡萄酿酒基地农业旅游,云南瑞丽傣族自然村、红河哈尼族民俗村,贵州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其他诸如广西、西藏等少数民族自治区也都发展了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除了东南沿海和少数民族地区以外,休闲农业发展较为突出的还有,福建漳州的花卉、水果大观园,厦门华夏神农大观园,安徽黄山市休宁凤凰山公园,山东枣庄石榴园,吉林净月潭人工林场,四川三台新鲁橄榄林公园,海南亚珠庄园,四川成都市郊区的“小农庄度假村”等也都已见成效。这些农业观光园区大多项目独特,条件优越,人们既可观光游览,又可劳作度假,还有许多农业节活动相辅,正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休闲农业基地。
二、当前我国休闲农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做调研盲目立项。近年来,有些地方发展休闲农业有点急功冒进的作法。由于休闲农业在发展经济、增加当地收入方面的作用,一些地区的领导、经营者和农户完全不做市场调查,对于客源的类型、客源的分布、市场的规模、客人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完全不了解,看到别的地方休闲农业搞得很红火,就一厢情愿地利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盲目发展休闲农业。其结果可想而知,游客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最终导致休闲农业区门可罗雀。所以,发展休闲农业应该尊重客观规律,应该说休闲农业是根基在于农业经营,它的特色是农业与旅游业二者的结合。然而,有些地方的休闲农业主管机构或经营主体脱离本地的实际情况,大搞工程建设,休闲农业的人工化痕迹明显,我们可称之为人造休闲农业,违背了休闲农业的原生态特征,可谓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事实上,发展休闲农业应立足于本地的实际情况,发掘本地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
(二)模式雷同,缺乏特色。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布局雷同,缺乏特色。当前,经营休闲农业的企业名目繁多,如有的叫生态农业园、有的称观光农业园,还有的叫农业科技园等等。但总体而言,休闲农业产品单一,缺乏精品,不能适应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难以提高重游率,每个观光农业园的模式和格局都大同小异,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要么是进行瓜果采摘、吃吃农家饭,要么是挖几个池塘,供游人垂钓。一些休闲农业经营者都是利用现有的池塘、果园、农田、养殖场,稍加装修和美化,再建几个人工景观,这样就把休闲农业搞起来了。正是由于经营者的简单想法和投入的低成本和回报的高利润,使得休闲农业遍地开花,模式雷同。这种休闲农业就是典型的低层次开发,产品没有品位和特色,它也不可能使游客印象深刻而再次光临。
(三)配套的软件和硬件设施跟不上。相较于欧美成熟的休闲农业,当前我国休闲农业还存在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休闲农业的配套软件和硬件设施跟不上。如上所述,休闲农业的目标客户是城市人群。而城市人群的生活方式和农村居民有着较大的差异,他们对生活的需求也不同于农村居民。所以,发展休闲农业,并不是说你挖了几个鱼塘,建了一个农园等主体设施就完事了,它还需要构建满足游客需求的许多配套基础设施。但是,由于我国城乡生活环境差异较大,我国休闲农业的现有的配套基础设备很不完备,根本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如道路状况非常差、没有合适的停车场、洗手间、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甚至不足,水电供应不正常,Internet网络不通,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设施卫生状况差,安全保卫措施不到位等。
另外,相对于硬件设备,软件环境是一个更重要的大问题。它体现一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发达国家的休闲农业从业人员,都受过良好的教育训练,必须具备相应的从业资格,取得相应的执业证书。然而,我国休闲农业发展较晚,当前我国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大多是地道的农民。毋庸讳言,从整体上来看素质仍然偏低,文化知识水平较差,服务意识缺乏,也缺乏休闲农业相应的知识和经验。因此,管理和服务难以满足市场对休闲高档次的服务要求,难以慰籍人们对休闲农业深层次的文化和生态内涵的心理渴求。
(四)政策法规不协调不健全导致监管缺失、经营失范。当前,全国各地发展休闲农业的热情高涨,但是,许多地方政府对涉及休闲农业的政策法规,例如税收、用地、贷款、工商管理、食品卫生、安全保证等,却并不健全明朗。尤其是没有制定一套全国性的休闲农业管理办法。而休闲农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它横跨农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多领域,其经营管理涉及农业、旅游、工商、环保、质检以及公安等多个政府部门,导致其管理也是政出多门。所以,从休闲农业的注册登记、农业生产、旅游管理、总体规划、监督检查以及环境保护和治安管理等方面看,迫切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发挥政府的经济调控职能,培育规范的休闲农业市场,引导休闲农业的发展。避免客观上存在的谁都管,可又谁都不管的混乱局面。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政策法规不明朗甚至缺位的情况下,政府对休闲农业的管理也就陷入僵局,这也难以保证休闲农业的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由于休闲农业是伴随各地经济发展过程中自发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也带来了我国休闲农业出现了发展无序、建设重复、市场混乱问题,以及缺乏必要的规划论证和宏观管理。总而言之,管理体制不顺是休闲农业发展的最大的障碍和问题。
(五)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应该说,发展休闲农业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还是软件环境方面的专业服务人才引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例如搞好住宿设施、饮食设施、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建设标准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也同样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然而,各级政府对休闲农业的扶持资金和政策不到位,而经营者缺乏相应的融资渠道,使得休闲农业发展多为规模小、品牌单一、档次低类型,而高品位、高档次、多功能、知识型的较少,多数休闲农业区设施简陋、内容不够丰富,生态、文化内涵不高,社会影响力不大,知名度不高,缺乏吸引力,招商引资困难。因此,资金缺乏制约着休闲农业的发展。
三、促进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大扶持力度。发展休闲农业,既可以充分利用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资源,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城乡物资和信息的交流,又可以提高农民就地转移就业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既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又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它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农业、促进城乡和谐发展意义重大。政府部门应该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引导休闲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各级行政主管部门都应该将发展休闲农业作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和着力点,积极主动地把休闲农业发展列入新农村建设规划,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政府除了提高认识以外,还必须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支持力度。如前所述,休闲农业既需要硬件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又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而这些对于休闲农业经营者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具体而言,政府可以制定扶持休闲农业的相关政策,加大对休闲农业的财政投入,还可以拓宽经营者的融资渠道,或者给予他们提供低息或免息的惠农贷款,政府需要协调好财政、金融、政策性银行和经营主体等多方面的关系。
(二)理顺体制,规范程序和严格标准。面对当前休闲农业管理混乱的局面,有必要明确休闲农业的管理主体。由于休闲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尝试,农业部作为主管部门,应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形成合力,从而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建议建立“全国休闲农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由农业部牵头,会同旅游、林业、水利、工商等部门制定促进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统一指导全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各职能部门要明确自己的分工,各司其职,避免出现职责不清、职能交叉重叠、管理缺位、责权分离等问题,这就为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另外,还要组织专家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摸清家底,全面了解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获得第一手的资料,从而研究制定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规划和引导发展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二方面:第一,根据休闲农业的具体特点和发展状况,对其进行系统的界定和科学的分类。在突出不同地域、文化、特色和人文理念的前提下,由农业部牵头,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积极引导休闲农业健康地发展;第二,在宏观层面上,制定国家发展休闲农业的规划,分类指导,科学布局,明确区域定位、市场定位、形态定位、功能定位,并由国务院授权农业部对外发布,从而促进全国休闲农业的发展。
(三)加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发掘整理工作。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对于休闲农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要发展休闲农业,一定要重视当地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发掘和整理工作。如果不加大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人文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那么发展休闲农业将是一句空话。
应该加强对当地的自然资源的保护,如美丽的田野、原始的山林、广袤的草原等。我们在保护它们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开发利用好它们,强化自然资源的服务功能,从而更好地为广大游客服务,也就更符合发展休闲农业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强乡村的自然资源环境建设,进一步改善和提升资源的综合服务能力。
要加大对各地人文资源的抢救、整理、保护、展示的投入力度,通过有效的资金支持,确保当地人文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有效实施。人文资源的流失,使我们意识到开展挖掘、抢救工作的重要性,而它们的有效利用又凸现了它们的经济价值。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人文资源为底蕴的地域风情又成为休闲农业发展的新热点。因此,做好各地人文资源的整理和挖掘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各地人文资源的抢救、挖掘工作不仅是保留地域特色,延续地域文化的需要,也是充分利用、展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丰富休闲农业的内涵,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加强理论研究和专业人才的培养。由于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一种新的突破,它横跨农业、服务业、旅游业三大产业,因此,加强其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很有必要。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从多个视角对休闲农业进行了新的思考和探索,导致在理论上出现了很多新的突破,如体验经济学、休憩产业、绿色GDP等概念的应时而出。因此,国家应集中组织一批农业经济、旅游经济、休憩产业等方面的专家学者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休闲农业,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必须加大对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力度,改变当前我国休闲农业从事人员素质较低,管理水平较差的现状,从而提高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和层次,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要。我们可以通过重点培养的方式,培育一批专门人才,提升旅游服务的水平,使休闲农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洪.湖南农业旅游开发初探[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1,(2).
[2]王志伟.在休闲农业中体验中国农业文明[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7,(9).
[3]邹宏霞.对湖南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6).
[4]孙安民.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5]朱道华.农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6]冀献民.中国休闲农业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农学通报, 2007,(12).
[责任编辑:昱 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65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