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挑战 机遇 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尹继东 张兵红
[摘 要]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趋势,面临投资和外贸依存度过高、产业结构不完善、生态环境约束、市 场压力加大等多种挑战;同时,也存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机遇。要从完善体制机制入手调整利益结构;从发展循环经济入手强化全民节约和环保意识;从调整、升级产业结构入手平衡“三驾马车”,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 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方式转变;机遇;策略
[中图分类号] F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9-0005-03
[作者简介] 尹继东,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张兵红,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区域经济学硕士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江西 南昌 330031)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更高更宽的要求。它是实现国民经济从“又快又好”发展转变为“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所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包涵经济发展要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向低投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低消耗、低污染和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转变,由单纯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最终在于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同时,也涵盖了要素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的变化,并且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友好方面的状况。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从见物不见人的增长理念转变到以人为本,更加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切实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新的发展理念上来。
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挑战
1. 投资和外贸依存度过高,要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增长和出口贸易拉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长。但是,我国投资增长率和出口增长率大大高于消费增长率,GDP增长的三驾马车呈现“两高一低”的不平衡发展。投资拉动型的发展模式,产生了巨大的过剩产能,必然要通过出口贸易来释放产能,从而导致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外贸依存度长期很高。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67%,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比2004年提高7.3个百分点,出口增长率一直都大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可见,出口在GDP中的所占份额是持续增加的,我国经济发展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的程度不断加深。不少产业是以高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低劳动成本为代价,为发达国家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同时,部分资源性产品和高科技产品自给不足,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很高。例如,原油的进口依存度41.3%。对外依赖程度过高,使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加大,增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风险。
2.产业结构不完善,要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资源必然从生产力低的部门向生产力高的部门实现高级化配置。社会生产结构从三次产业的变化看,将由一、二、三结构转向二、三、一,最终达到三、二、一的结构状态。改革开放30年来三次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28.2∶47.9∶23.9调整到2006年的11.7∶48.9∶39.4,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经下降了很多,但第三产业发展仍显不足,我国三产结构尚处于“二三一”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还处于主要是依靠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化工业带动的工业化中期靠后阶段。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任务。要加快二、三产业发展,相对降低第一产业的比重;加快金融、保险、物流等现代生产、生活服务业的发展,相对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在各产业内部提高科技水平,优化产品结构,增加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高附加值、高产出、高效益的产品生产,使产业结构不断软化、高级化。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2039美元,经济发展中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都要求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完善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3. 物质资源消耗高,要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我国一直是能源消耗大国,居世界第二位。据资料显示,2006年中国GDP为20.9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7%,约占世界经济总量的5.5%;我国全年能源消耗总量24.6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9.3%,占世界能源消耗的15%左右。能源消耗的增长率越来越高,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4. 生态环境约束日益明显,要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生态环境约束日益凸显,制约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相对较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比较落后,单位GDP能耗、物耗高,污染重,排放量大。长期以来“高投入、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多占地”的发展特征,使生态资源环境付出了极其昂贵的代价。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水环境每况愈下,大气环境不容乐观,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二次污染严重。农村畜禽粪便、水产养殖污染,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使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直接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影响。如果不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环境压力将难以承受。因此,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5. 国内和国际市场压力加大,迫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线所引发的美国经济的持续下滑,导致全球经济的增长放缓甚至走向下行区间,美元大幅贬值,人民币持续升值,国际市场出现低迷状态。我国经济正面临外部环境持续恶化的挑战,这首先将对我国出口贸易造成严重的影响,出口增长必将放缓。
国内市场近两年来PPI、CPI居高难下,大部分中间品和消费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民的心理预期和消费习惯,甚至出现了消费市场的转移和缩水。由于价格形成机制的问题,“煤、电、油、运”等传统瓶颈产业在利润大幅下滑的影响下,供给约束将重新出现。国内市场有可能出现供求两方面的不稳定现象。
面对国际和国内市场需求不足的压力,特别是出口贸易增长的大幅滑坡,原有的投资――出口互动的发展方式显然行不通了,迫切需要通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寻求新的发展途径。
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
1.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契机
在全球经济变数很多、不确定性程度很高的大背景下,我们要紧紧把握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摒弃先粗放后集约、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老路,摒弃片面追求产出而不计资源环境成本投入的状况。要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等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正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
2.推动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的新契机
在“新技术扩散效应”的国际经济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更凸显在科技实力竞争上。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性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推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化和利益格局重大调整的核心动力。我国经济实力已有很大提高,迫切要求在自主创新上有新突破,这样才可能保持经济持续发展。
我们需要抓住机遇进行科技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使科技管理更加有利于科研人才脱颖而出,更有利于重大科研项目的进展和成果转化,形成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有效机制。通过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相互协调,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政策环境。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推动企业的科技投入,促进先进技术的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实现市场开拓、技术创新和生产经营一体化。通过科技的持续进步,切实保障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
3.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契机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性内容。面对国内外市场的紧缩,我国不得不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以满足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改变产业组织结构,以应对国际市场更加激烈的竞争局面。
在高成本压力下,发达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利润率下降。可以抓住机遇进行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同时对欠发达地区带来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利机会。在人民币升值、国内信贷政策收紧、国际需求放缓、生产成本上升等背景下,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需要抓住契机,在挑战中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实行优胜劣汰的结构调整,使一批传统行业的企业利用规模、技术优势,进入产业利润链条的高端。特别是对需要进口资源的产业(如钢铁行业等),只有进行产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适度提高产业集中度,才能提高价格竞争的话语权。
三、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策略
1.从体制机制完善入手,调整利益结构
我国经济运行中投资过热、低水平重复建设、高增长低效益等现象长期难以纠正,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体制和制度不完善造成的。地方经济决策和管理部门及经济运行主体,在自身利益的驱使下,其经济行为方式常常与宏观经济目标不一致。我们抓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本质上应该是紧紧抓住体制机制改革和完善不放松,通过利益结构的调整,去引导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需要系统运用法律、制度、政策、社会舆论的力量,使利益结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规范,并在实践中得以贯彻。
首先,通过完善市场机制,调整经济行为主体利益结构。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让市场来充分反映经济运行中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成本。通过价格形成机制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把环境成本内部化,使资源环境压力转化为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经济动力。
其次,通过完善行政管理体制,调整政府与经济主体利益关系。把“经济管制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实现政府角色的转变。同时,完善干部考核、选拔任用制度,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绩考核体系,使政治利益和精神利益结构得以调整。
第四,通过完善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调整地区、部门、企业的经济利益关系。完善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形成合理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使生态环境得以有效保护;完善金融机制,引导信贷资金投向节能减排、技术进步等领域;完善投资体制,引导政府投资和社会资本投向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高的领域。
第五,通过完善政府规制建设,调整企业间的经济利益结构。严格规范市场准入条件,强调节能环保的技术标准,在经济运行中严格执行。
2.从发展循环经济入手,强化全民节约和环保意识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但观念总是在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形成和升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高增长,主要还是靠物质资源的高消耗来实现的,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现代工业文明和现代生态文明远未建立起来。面对资源和环境两大难题,发展循环经济无疑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并以此带动整个经济系统和社会生活系统在资源和环境意识上的变革。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变废为宝,在产业链和生产环节中,上一个环节排出的废物,是下一个环节的有效生产资源投入,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生产资源的高效利用、综合利用和保护环境。所以,循环经济是对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增长模式的变革,是以生态规律为基础的生产活动和经济运行方式。
发展和倡导循环经济,培育循环经济观念,实际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要加强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建设;加大节能减排的执法力度;要通过各种手段把循环经济理念引入经济社会生活,成为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使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为公民的主流意识。
3.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入手,平衡“三驾马车”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质性内容,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它是新、老产业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不断进行的新陈代谢,实现物质产品、信息、人力资源和资金向可持续发展的生产领域不断重新配套的过程。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的过程。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投资、出口、消费的方向。解决我国经济总量增长中这“三驾马车”不平衡的状况,需要抓住机遇着力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以此实现“三驾马车”的动态平衡。
一是要转变单纯追求GDP的发展目标,从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角度构建产业发展政策目标。二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构建创新体系,改变投资――出口循环模式,通过技术进步减少和节约投资,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优化出口结构。三是以满足和引导国内消费需求为目标规划产业发展,在国际市场减少资源消耗型和没有知识产权的产品出口。
参考文献:
[1]陈秋凤,李安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意义及其实现机制[J].合肥学院学报,2008,(5).
[2]高峰.国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体制机制经验借鉴[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3).
[3]熊健益,蒋志华,李海霞.成都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8,(6).
[4]张泰.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若干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08,(20).
[责任编辑:李小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66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