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冗余资源的企业创新行为特征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志敏
[摘 要] 基于冗余资源进行创新的企业研发资源供给模式,不仅能够促进企业内部的创新活动实现多维的价值探索,而且有 利于企业形成和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本文根据对现有文献的分析和案例调查,归纳出基于冗余资源进行技术创新 的研发资源供给模式的两种类型,并重点分析了不同模式下企业创新行为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 冗余资源;研发资源供给模式;企业创新行为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3-0011-04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企业的冗余资源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及其调节机理研究”(批准号:70671111);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冗余资源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研发资源供给模式研究”(批准号:0413051300)
[作者简介] 王志敏,中原工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和企业创新。(河南 郑州 450007)
目前,许多企业采用的研发资源供给模式主要是增量投入模式,即,按照既定的研发计划供给创新资源,并将这些资源配置到既定方向的创新活动中去。然而,增量投入的研发资源供给模式缩小了企业资源可开发的价值空间和效率空间,这种模式下的创新活动难以获得人们常规认识范围以外的创新产出,而基于企业冗余资源进行的创新活动,主要消耗的是企业的存量资源,这不仅不会受企业预期的投入产出比的约束,而且还可以在这些资源广阔的价值空间和效率空间进行自由探索,从而使其能够获得更多独特的、超出常规认识范围之外的创新产出,增强了企业竞争力。因此,基于冗余资源进行创新的企业研发资源供给模式,不仅能够有效地减少企业资源的冗余程度、降低生产成本,而且还能够促进企业内部的创新活动实现多维的价值探索,增加了企业创新产出的异质性特征,有利于企业形成和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
一、基于冗余资源的研发资源供给模式的基本类型及特征
任何形式的创新都需要消耗资源,然而,资源并不会顺畅地流向创新,特别是在企业的主导力量支持正常的业务活动的地方更是如此(Henderson & Clark,1990)。因此,有效地解决资源供给问题是创新活动成功实施的首要问题。由于冗余资源并非源于企业的正式制度的安排,所以拥有其控制权的行为主体可以随意对其进行支配,因而这些冗余资源为企业内部的一些创新活动提供了一条现实的资源供给途径(方润生,2004)。
1.企业研发资源供给模式的类型
研发资源是企业资源按用途标准分类的存在形式,顾名思义就是企业用于研发活动的资源。通常情况下,由于企业的性质、类别、规模和所处的阶段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所以不同的企业在研发资源的供给模式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表现出来的特点也呈现多元化。本文仅从研发活动性质――即官方价值活动或非官方价值活动(本文把企业正式制度安排下行为主体的价值活动称之为“官方活动”,而把企业非正式制度安排下行为主体的价值活动定义为“非官方活动”)的角度,在冗余资源的理论框架下探讨研发资源的供给模式问题。
(1)正式制度安排下研发资源完全供给模式和不完全供给模式
正式制度安排下研发资源供给模式就是说企业的某项研发活动是企业的官方行为,已经纳入到了企业的计划安排之中。在此前提下又表现出两种形式:一种是企业对所需的研发资源全部供给,从事该项研发活动的人员在资源供给上是完全充分的。例如企业在生产工艺改进方面,一旦这一计划经过企业管理当局在会议上讨论决定下来,企业的各部门都会按照既定的计划执行,具有很大的刚性。在执行该计划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资金、技术、人员、政策制度等方面)企业都会帮助解决,也就是说项目的执行人只需要按照既定的计划做事就行了,而不需要做额外的工作。另一种是企业对所需的研发资源只部分(或大部分)地供给,从事该项研发活动的人员必须在挖掘企业冗余资源(如Meyer指出的财务冗余、人力资源冗余和技术冗余)的基础上才能完成研发项目。企业通过合理化建议等渠道认可了员工的某项创新计划,但是由于多种复杂的原因只能对员工的该项创新活动给予部分的资助,同时也把该项创新计划视为企业的官方安排,并强调结果的重要性,且对成果寄予很大的希望,同时也承担部分的失败风险,这就是正式制度安排下研发资源不完全供给模式。
(2)非正式制度安排下研发资源不完全供给模式和完全不供给模式
非正式制度安排下的研发资源供给模式是指某项研发活动是企业内部某些行为主体的自发行为,这些研发项目并没有列入企业的研发计划,属于非官方行为。在此前提下也表现出两种形式:一种是企业虽然认定这些项目不是企业的官方行为,但是在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后,给予该项目行为主体适当的支持(很少的支持),比如在使用资金和行为方面提供便利等。但是,仅靠这些支持还远远不足以完成该项创新活动,企业在此项目上承担的风险较小,这就是企业非正式制度安排下研发资源不完全供给模式。另一种是企业对企业内部某些主体的自发创新行为漠视不理,也没有任何形式的资助,当然有的时候这些主体也尽量不让自己的自发行为为企业所知道,几乎处于一种隐藏状态,这样就更谈不上企业对其项目的资助了。通常情况下,以上提及的这种自发的行为较多的是出于主体的兴趣爱好,得益于对分散冗余资源的挖掘,较易导致产品创新(方润生,2004)。同时项目如果失败对企业也没有任何的影响,最多是给创新行为主体带来兴趣上的影响;如果成功则可能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这就是企业非正式制度安排下研发资源完全不供给模式。
2.基于冗余资源的企业研发资源供给模式的类型
(1)正式制度安排下基于冗余资源的企业研发资源供给模式
在以上所列举的正式制度安排下的资源不完全供给模式,官方的支持力度虽然也较大,不过只是更多地表现在道义方面,而在物质和政策上的支持是有限的。在这种模式下的技术创新,官方在物质和政策上的支持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实际上是在利用了部分的冗余资源完成的,也就是所需要的研发资源部分来自于冗余资源。因此,我们可以称之为正式制度安排下基于冗余资源的企业研发资源供给模式。
(2)非正式制度安排下基于冗余资源的企业研发资源共给模式
在非正式制度安排下的研发资源不完全供给模式下,企业给予创新项目行为主体适当的支持(很少的支持),仅靠这些支持还远远不足以完成该项创新活动,因此,在此情况下技术创新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利用冗余资源完成的。而在非正式制度安排下的资源完全不供给模式,技术创新则是在企业没有任何形式的资助下完成的,这种自发的行为较多的是出于主体的兴趣爱好,得益于对分散冗余资源的挖掘。换句话说,在此情况下的创新活动所需要的研发资源完全来自于冗余资源。基于此,我们将以上两种模式概括为非正式制度安排下基于冗余资源的研发资源共给模式。
二、基于冗余资源的研发资源供给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及特征
技术革命以及国际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使创新在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Barney(1991)认为,尽管企业实现其竞争优势的途径有多种,但在动态变化的市场中的两个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创新和战略柔性。Porter (1980)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成本优势和差异化优势。差异化战略强调产品创新,而低成本战略则强调过程创新。针对正式制度安排下基于冗余资源的研发资源供给模式来说,由于官方只供给部分资源,则可能倾向于选择合作型技术创新模式;而对于非正式制度安排下基于冗余资源的研发资源供给模式来说,由于创新主体的价值创造活动不属于企业管理当局的行为,行为的可变性较大,在企业资源的利用上具有的权限较小,多以探索性的活动为主,比较喜欢借鉴现有的成果,倾向于选择转移型技术创新模式。
1.正式制度安排下基于冗余资源的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及特征
(1)正式制度安排下基于冗余资源的企业技术创新行为
目前,正式制度安排下基于冗余资源的研发资源供给模式并没有为众多的研究者和经营者所关注。由于这种创新活动属于官方价值活动,所以通常依赖企业正式的业务流程,有一定的刚性。然而,企业的管理者如果在考虑“有限理性行为”(方润生,2004)因素的影响后,可能会有意或无意地在研发资源的供给上少给创新主体。这时企业的官方创新主体可能就要挖掘企业的冗余资源来完成这个刚性的任务。他们首先考虑到的可能就是企业的组织冗余,会尽可能地拓展企业资源的效率空间和价值维度。在这个过程中,所有创新主体的知识范式都会得到增强和丰富。但是,由于不同创新主体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取的知识内容有别,所以在不同主体间就会产生相应的不同冗余,这种冗余的产生与主体的知识、经验和关系等有直接的联系。然而,官方主体为了完成企业刚性的任务,就必须把这些分散的冗余通过企业的组织能力将其上升为能为企业直接所用的资源,并利用这些资源做企业“系统性的工作”。这也正好能够满足企业官方价值创造活动实现“突变(Radical)性”创新的需要。突变性创新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创新,无论是外部开发还是内部生产,它都改变了公司的技术过程,并且创造了新的行业、产业或市场(Cheng, & Kesner,1997)。这种“突变性”的创新较易在过程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得以体现。
【案例】在20世纪80年代末应当地纺织厂的要求,河南某纺织机械厂企业领导拍板引进日本剑杆织机一台。由于纺织厂直接进口这样的一套设备需要30多万元,而仿制同功能的设备则只需要10多万元,而且售后服务也较便利。基于模仿创新见效快、成本低、风险小的特点,后来企业领导决定对该种设备进行仿制生产。在原有生产线满负荷运转,时间、资金、人员等资源不能完全得到供给的情况下,企业制定了针对客户要求的专项攻关计划,在不影响原有生产活动的前提下,以一种组织任务的形式下达命令。通过调动企业内部资源的价值和员工的积极性,只用了3个月时间完成了图纸设计、技术零件生产、装配等工序。基于当时国内零部件生产能力有限,30%的零件还需要从日本进口。随后企业还通过协作生产的方式,进一步改进工艺,至90年代实现了98%的零件国产化。
期间,所有的参与人员都倾注了自己极大热情。为了完成任务,所有技术人员在有限的时间里,牺牲个人休息时间,加班加点整天埋头制图,3个月间,一共制出3000多个零件及整套工艺、装备的全部图纸共7000多张。为了样机的研制,有着几十年的加工、装配、调试经验的万德本高级技术师,带领一批技术骨干,利用一间闲置的旧厂房,加班加点,反复进行试验、分析。
在样机的研制过程中,企业根据日本零件计算、测量加工的链条,对硬度和湿度都做了处理。但在调试中,每次开机链条都会断裂,经过多次试验,一线操作员工发现每次的断裂都是在下数第三、第四个齿条处,随即将意见反馈给研发人员。经过大家共同的分析,最后认为,在开机后,链条处于一种上下往复运动状态,在这个运动过程中第三个齿条上受力最大,自行设计的齿条强度达不到要求。进一步研讨后,他们认为齿条中元素成分对其强度影响最大,最后将齿条原材料用墨铁铸钢代替了原来的球墨铸钢,并经过热处理实验,提高了齿条的硬度和韧性。但是,太长的齿条在热处理中极易变形,仍不能达到要求。研发人员、一线操作人员觉得需要向外界寻求解决此道工序的方法,将情况反映给企业主管领导,后来通过业务关系寻找到郑州机械研究所,利用该研究所的设备和技术,对原有工艺参数进行了一些控制,最终达到预定的目标。
该案例属于正式制度安排下基于冗余资源的研发活动。虽然负责解决这一问题的仍然是企业高层管理者,并且为此制定了专门的攻关计划,从总体上来看仍然是一种官方行为。然而,整个创新过程是在资源供给不完全充分的情况下进行的,也就是说研发活动部分利用了企业的冗余资源(技术冗余,人力冗余)。在创新资源供给不完全充分的模式下,创新具有较强的制度保障,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创新团队的稳定。
(2)正式制度安排下基于冗余资源的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特征
基于以上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可以发现正式制度安排下基于冗余资源的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①由于这种创新活动属于官方价值活动,所以通常依赖企业正式的业务流程,有一定的刚性。企业官方价值创造活动通过业务流程而形成价值链,一般是按串行方式进行的,会更多地强调标准化和规范化,以便减少活动的不确定性,从而有效地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
②所需要的资源部分来自于官方组织,更多的则来自于冗余资源。在这一模式下,企业的官方创新主体可能就要挖掘企业的冗余资源来完成这个刚性的任务。
③创新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权力驱动。企业管理当局组织技术攻关,通过完全官方的价值活动来解决。从日常生产和经营活动来看,企业的官方活动行为主体主要依赖于组织的层级结构及其权力来配置企业资源进行相应的价值创造活动,因此,企业官方活动行为主体在价值创造的过程中往往要受到企业内部各种制度和行为关系准则的制约。
2.非正式制度安排下基于冗余资源的企业创新行为及特征
(1)非正式制度安排下基于冗余资源的企业创新行为
非正式制度安排下,企业某些创新主体之所以愿意主动地进行价值创造活动,是因为他们想通过此活动达到某种个人效用的满足。如果这种效用需求不能够在此活动中得以实现,那么,创新主体这种自发的价值创造活动势必会减少甚至停止。很显然,非正式制度安排下研发资源不完全供给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种模式的特点对企业和企业内部创新主体来讲都是有益的。非官方价值创造活动的存在本身就为企业官方价值创造活动提供了有益的基础,甚至有些是不可或缺的基础。如果企业能够正确地对待并很好地利用,就可以实现企业研发成本的较低投入,至少可以大大减少企业创新前期探索阶段的费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可以实现研发活动“低投入高产出”的目标。然而,非正式制度安排下研发资源完全不供给模式虽然把企业的投入降低到很低水平,但是在促进主体自发创新的作用方面功效却几乎完全丧失了。主体的自发创新活动本身就是在利用自己对企业某些资源“价值维度上的冗余”进行的尝试性的活动,不可能一下子涉及到企业较大范围和较高层面的变革,较多地表现为“小发明”、“小改造”等活动。而且这些活动可变性较大,不具有官方价值活动的刚性。企业为此几乎也不承担任何风险却很有可能因为这些活动的成功而获取可观的企业效益。比如某个小的发明一旦被企业官方所认可,就可能导致企业某种新产品的诞生。这也正好符合企业“渐变性”创新的特点和要求。“渐变性”创新是对现有技术小的改善或简单调整调整,是一种较低层次的创新。这种“渐变性”的创新较多地体现在企业的产品创新方面,多发生在企业技术创新的初始阶段。
【案例】小王是某小型饮料生产企业瓶装饮料的封盖工人,几年来企业一直沿用近似手工作坊似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可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市场对饮料生产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产量,而且更注重卫生等质量指标。而以往的那种方式不但满足不了产量要求,而且还会带来卫生问题。因为企业通常的做法是:工人先把已经装满饮料的瓶子拿在手中,然后从瓶盖箱里取一个瓶盖,最后再借助一种简单的工具把瓶盖封上。这样工作累且烦琐,而且容易出现卫生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办法倒是有一个,那就是直接引进大型饮料生产企业的瓶装饮料流水线灌装设备就可以了。小王给公司老总谈过这一想法,由于企业买不起那套设备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市场上当时也没有针对小企业的这种具备类似功能的设备。于是,小王就想能不能自己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一套适合自己工作的半制动式的封盖机,主要用于取盖和压封这一环节的问题。接下来他就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去图书馆查找相关的技术知识,后来在《机械设备分捡装置》一书里找到了灵感,并结合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经验最终设计出了取盖压封一体化的设备,实现了企业瓶装饮料封盖技术的半制动化水平,而且这种机器造价很低。这项技术的成功不仅减轻了封盖工人的劳动强度,而且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量,同时也很好的解决了由取盖――压封环节而引发的卫生质量问题,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效益,受到企业老总的高度赞扬。
案例中的小王是企业一线操作工人,可以说这一切都是他们的个人行为,很明显属于非官方价值创造活动。企业的管理者几乎没有给他们什么有价值的资助,然而他们却靠自己的分散冗余资源最终完成了技术创新,并最终通过企业管理者接受自己做法的途径达到了个人更高效用的满足。
(2)非正式制度安排下基于冗余资源的企业创新行为特征
①由于非正式制度下的非官方活动涉及到的是令员工感兴趣并是其自认为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因此,这是一些自我激励的创造性活动,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在于满足自我效用。
②同时,这是员工未经正式批准的自发行动,因而员工首先只能动用白己拥有的各种实时信息、专门知识和技能以及种种私人关系进行活动,并且只有在管理层容忍的范围内有限度地使用企业冗余资源。
③和官方活动必须按照企业业务流程运行所不同的是,非官方活动并无一规定的思路和方法。只要不能较好地解决问题.就会被立刻放弃,谁能为创新者助一臂之力,谁就可以成为其实际上的合作者。它对各种信息、知识、技能和关系都是开放的,是一种网络型的价值创造模式。
④非正式制度安排下创新团队由于不受企业刚性的生产目标约束,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在于满足自我效用,因而会更多地倾向于创造出具体可见的成果,所以,他们相互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利于传递更多关于分散控制的组织冗余的知识和信息,可能会导致企业产生更多的产品创新。
⑤非正式制度安排下基于冗余资源的企业技术创新,其价值一旦为企业管理当局所认同,最终将会进入企业的业务流程,从而使其后续活动转化为官方活动,并纳入企业资源支持系统。
参考文献:
[1]方润生.企业的冗余资源与技术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方润生.企业的冗余资源极其有限理性来源观[J].经济经纬,2004,(4).
[3] Barney, J. B. 1991. Firm resource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Management, 7: 99-120.
[4]Cheng, J. L. C., & Kesner, I. F. Organizational slack and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shifts: The impact of resource al-location patterns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7, 23(1):16-18.
[5]Henderson, R. M., & Clark, K. B. 1990. Architec-tural innovation: The reconfiguration of existing product tech-nologies and the failure to establish firm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9 (1): 26-42.
[6]Porter, M. E. 1980. Competitive strategy: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责任编辑:熊一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69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