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居民消费行为与消费结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袁小平 梁 劲 石 红
[摘要] 重庆作为新兴的直辖市,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20多年来,重庆市居民的消费行为与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分析研究重庆市居民消费行为与消费结构的特点、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结果供政府与企业制定相关政策与策略作参考。
[关键词] 消费行为;消费结构
[中图分类号] F29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5024(2006)08-0125-03
[基金项目] 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员会课题:“重庆市消费现状、趋势及消费政策取向研究”(批准号:9502005R0058)
[作者简介] 袁小平,重庆工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统计学教学与研究;
梁劲,重庆工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统计学教学与研究;
石红,重庆工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统计学教学与研究。(重庆 400050)
消费行为和消费结构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主要表现在:第一,消费结构由吃、穿、住、用等各类消费资料构成,各类消费资料之间存在着相互配合、替代、制约的关系。例如,穿着消费中,呢大衣和皮衣、皮鞋和旅游鞋表现为相互替代的关系;吃的比重相对减少,用的比重相对增加,又表现为相互制约的关系。第二,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大。消费结构系统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居民的购买力、年龄、偏好不同,所消费的各类消费资料和服务在总量、比例、速度等方面都会有所差别,消费结构也就不同。
一、研究居民消费结构的意义
居民消费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经过国民经济的生产、流通、交换、分配各个环节的运行而形成的,是居民实现了的消费需求结构。研究居民消费结构对于了解居民生活状况、居民消费水平,研究市场供需,调整产业结构均具有重要意义。
1.通过居民消费结构,可以了解居民生活消费状况和水平。通过居民消费结构,可以了解各种类型消费的比例及其在居民消费中所占地位,了解居民消费所达到的水平。在一般情况下,居民消费结构中食品的比例(即恩格尔系数)越大,表明消费水平越低;相反,食品比例越小,则消费水平越高。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恩格尔系数作为判别生活水平的标准,对居民消费结构的研究,可以为研究居民消费需求及变化提供重要信息。
2.居民消费结构是实现了的居民消费需求结构。在实际生活中,居民消费需求往往有一部分由于各种原因而不能实现,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表现比较突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商品供应充足,居民消费结构比较接近居民消费需求结构。因此,从居民消费结构及其变化中,大体上可以了解居民消费需求及其变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民经济是按以“需”定“销”,以“销”定“产”的要求运行的。因此,无论是进行宏观调控,还是企业经营,都十分重视居民消费需求的信息,据此组织产品生产和销售,研究市场供需平衡和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3.研究居民消费结构,可以引导居民合理消费。在居民的实际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往往会出现一些不正常和不合理的消费(例如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耐用消费品需求过于集中),对经济发展、居民生活以及社会风尚均有很大影响。因此,研究居民消费结构,揭示不正常和不合理消费,及时正确引导居民消费是十分重要的。
二、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
决定消费行为和消费结构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社会生力水平及生产关系性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居民收入结构和数量、市场流通结构与人口构成等等,就重庆市而言,目前影响居民消费结构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客观因素
1.农村城市化进程。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平远高于农村。2003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094元,增长11.8%。无论绝对额还是增长幅度城市居民都远高于农村居民。1997-2003年农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4.6%,增加523元,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3%,增加2792元,由此城乡差距由1:3.13扩大到1:3.65。仅从收入增长看农民从新一轮经济增长中所得利益有限。城市化进程快的国家和地区其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也较高。重庆市作为老工业基地,走了一条有别于一般国家和地区工业化的道路,加上严格的城乡户籍管理制度,人为地压抑了我市的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化过度滞后。现代化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50%以上,美、日、德、英、法、加拿大甚至韩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家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75%-89%,而重庆市2003年城市人口仅占41.9%。低于世界城市人口45%的比例.城市化滞后,不仅造成了城乡居民巨大的收入差别,而且城乡分割体系对农民身份变更和居住地变更的各种体制性约束,阻碍了农村城市化迈进带来的巨大消费需求。农村居民消费持续疲软,全市消费需求的增长受到明显约束,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和稳定性也相应受到影响。
2.居民的收入水平。直辖以来,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收入差距显著增加.一些收入较高者年薪可达十几万,绝大多数工薪族仍每月只有一千元左右的工资,二者差距显著。高收入层往往所需消费品均以备齐,大量的收入被积累起来存入银行。工薪阶层对未来收入预期不高,对现有消费力求节约,一有积累便存入银行,以备后用。针对此情况,适当调整收入水平十分必要,已实现的利息税体现了这个方向。在调整收入方面,个人所得税、各种财产税、遗产税等也是很重要的调节手段,这些法律政策的贯彻与实施均有助于解决收入差距悬殊问题。
3.金融制度的完善。对于住宅、汽车、大件农机具等耐用消费品,仅凭居民的储蓄一次性支付有一定难度,金融工具的运用有助于消费者对大宗消费品的购买。住宅与千家万户密切相关,它已被国家确立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点产业。国家鼓励消费者运用金融工具融资距今已有5年之久了,但这一过程在实施中手续却仍十分繁琐。另一方面,新的金融政策在实施范围过于狭窄,局限于有稳定收入的机关事业单位及效益较好的大型企业,对于中小企业则一般不于考虑。这固然与金融系统所要求的安全性相符。但也应看到广大的工薪阶层对现有住房条件不甚满意,有改变现状的要求,将款分散贷给居民未必比集中贷给企业的风险大。
4.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消费群中少数高收入者拥有大量财产,但消费欲望不强,而低收入层虽有较大的需求,却顾虑重重。社会保障可为他们解决一部分困难,但现有的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单一,范围仅涉及国有企业职工和集体企业职工,对于小集休企业,乡镇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中方职工社会保险不健全,其中有30%末得到保障.扩大社会保障的范围,将医疗,养老保险等方面保障制度化,可以解决低收入层的后顾之忧,有利于他们将一部分储蓄转化为现实的消费。
5.不合理的收费的治理。现行收法费实施中存在诸多不合理现象。农村供电电价昂贵,甚至几倍于城镇,许多农民家庭对加电买得起但用不起,用电价格的严重歧视限制了他们的消费需求。在城市中,购车已成为收入较高阶层的时尚,但有关汽车的配套费用过高,与车价相差无几,让人望而生畏,不合理的收费导致消费门坎过高,让人很难跨越。
6.经济结构尚需调整。现阶段我国市场总体上供给大于需求,并不是因为我国生产的发展已完全满足了各方面的需求,而是由于大量进行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生产力结构性过剩,大量科技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供过于求,而科技含量高、节能降后耗、成本咐加值高的新产品却供不应求或依赖进口。从产品看消费者愿意购买那些真正适合需要的产品。对于一部分薪酬较高阶层,基本的消费需求已饱和,还未有合适的产品满足进一步需要,大都持币待购。从流通环节看,投入较多的大型商场除少数盈利外,多数已门可罗雀,而一些小型连锁店。便利店,以其价廉,保真,方便,快捷的特点而受欢迎。
(二)主观因素
1.受传统思想影响。居民消费观念过于保守,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偏重积累,忽视消费。我市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居高不下,2003年底城市居民储蓄总额已达3438.61亿元,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已超过6000元,比直辖前增长2.6倍。与此对应的却是市场不景气,消费热情不高。第二,“量入为出”。对于信贷融资消费多数人表示排斥,信贷规模小。我国居民存款约占银行存款的65%,而其贷款还不及这一比例的l/10,消费严重滞后。如果我们能将信贷消费占总消费额的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消费额增加1300亿元,专家预测如此可推动经济增长2-3个百分点。
2.持币动机增强。下岗给居民带来的压力较大。居安思危,总收入用于积累的比例增大,越是低收人家庭,危机感愈强,积累率愈高。子女上学需一笔较大开销。一个大学生每年所需费用总计达6000~10000元,如无积蓄,一般家庭难以支付。另外,随着竞争的激烈,家长们在前期的教育投入也在逐年增加。目前,重庆市居民工资水平较低,想购买一套住宅需要长期的积累,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094元,经济类住房每平方米1500-3000元。一个双职工家庭若购买60平方米的住宅,即使采用较为经济的住房贷款,自筹资金也需5万元,费用偏高。医疗及养老保险,社会保障因覆盖面广,份额较少,应付突发事件维持生活现状有一定难度,居民个人需有充分的准备,以备不时之需。
总之,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很多,它涉及观念与现实的诸多方面。消费的顺利启动,将为重庆市经济增长达到预定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重庆市居民消费行为的变化
1.收入的增加对消费支出的刺激作用渐弱。改革开放后,重庆市居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收入增长幅度远远高于改革开放之前。2004年,重庆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20.96元,比1985年增加了8409元,增长了10.35倍,年均增长率达到15%。同期,重庆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711.13增长到6360.2,增加了5649.07元,增长了7.944倍,年均增长率达到14.68%。
根据1985-2002年重庆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幅度变化,我们把这段时期分为三个阶段:1985-1990年段。对此段时期重庆市居民人均消费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回归及相关分析表明:相关系数为0.984,回归系数为1.001;1991-1997年段。对此段时期重庆市居民人均消费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回归及相关分析表明:相关系数为0.997,回归系数为0.929;1998-2002年段。对此段时期重庆市居民人均消费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回归及相关分析表明:相关系数为0.988,回归系数为0.739。
由以上三阶段的数据,可以发现重庆市居民人均消费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回归系数呈下降趋势,收入的增加对消费支出的刺激作用明显减弱。
2.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化。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之比,叫做消费倾向;从总体上说,重庆市居民的平均消费一直比较稳定,而边际消费倾向自1996年到2002年的边际消费倾向变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98年之前,边际消费倾向剧烈波动。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由1996年的0.733突升至1997年的0.863,然后急剧跌落至1998年的0.754;1999年到2002年间,虽然下降幅度有变化,但总下降的趋势比较稳定。
四、重庆市居民消费支出结构的变化
分析重庆市居民支出结构的变化,必须以各类消费支出比重变化、边际消费倾向变化和需求收入弹性变化为基础。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消费支出,用于增加的各类消费品的消费支出比重占的百分比;需求收入弹性是指收入每增加1%,引起各类消费品的消费支出增加的百分比。
1.食品消费。1996-2004年间,重庆市居民的食品消费变化有两个特点:第一,恩格尔系数出现划时代变化,由49%下降到37.8%,标志着重庆市居民消费结构已经完成由脱离温饱型、跨越小康型正在向富裕型转变;第二,边际消费倾向和收入弹性双双稳步下降。边际消费倾向由1996年的0.180下降到2002年的0.109,中间只有1997年出现突然波动现象;食品的收入弹性也相应地由0.4217降至0.3262。
2.衣着消费。作为重庆市居民消费结构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的典型特征,衣着消费的支出比重和边际消费倾向总体上也呈下降趋势。1996-2004年,支出比重下降了4.7个百分点,边际消费倾向也由0.157下降至0.0761;而收入弹性并未随着支出比重和边际消费倾向的下降而有规律的下降。
3.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消费。重庆市居民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消费边际消费倾向和需求收入弹性均在1997年、2001年发生了突然升高现象。但这两次突然升高的原因并不相同。1997年的突然升高是由80年代中期购置的耐用消费品进入更新换代期所致,而2001年突然升高的原因中新增了家政服务消费支出的增长。这说明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观念的更新,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该类消费支出的需求收入弹性是八大类消费品中最高的,但是要注意到,由于主要耐用消费品的逐步饱和以及家政市场的逐步成熟,居民家庭中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消费边际消费倾向支出趋于稳定,边际消费倾向已从1996年的0.113降至2002年的0.0527,其需求收入弹性也由1.5024降为0.8999。
4.医疗保健类消费。重庆市居民的医疗保健类边际消费倾向及收入弹性在1996-2002年中呈波浪状发展。在1997年有较大幅度上升,随后逐渐回落,2000年又有一次大幅度上升,紧接着再次回落,但边际消费倾向比1996年高出一倍。这主要是由于90年代我国开始推行医疗保险改革所引起的制度变迁影响。
5.交通通讯消费。重庆市居民的交通通讯消费边际消费倾向及收入弹性呈波浪形发展,特别是边际消费倾向,一直在0.06到0.08范围附近徘徊。但是收入弹性在波动中仍然显现出下降趋势,这表明,随着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居民日常生活中出门、联络方式已越来越丰富、越来越便捷了。
6.居住消费。重庆市居民的居住消费边际消费倾向、收入弹性均在1997年有较大增幅,随后保持平稳趋势。其中居住消费边际消费倾向在1997年之后较1997年之前增长较大。这与我国90年代以来实行取消福利分房制度,住房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划有关。
7.娱乐教育文化类消费。如果将消费分为生存型消费、发展型消费、享受型消费,重庆市现阶段的娱乐教育文化类消费基本属于发展型消费;如果将消费分为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娱乐教育文化类消费主要满足精神需要,属于精神消费;如果将消费视为劳动力再生产过程,只有娱乐教育文化类消费才能满足劳动力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因此,娱乐教育文化类消费比重的变化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从边际消费倾向看,重庆市居民娱乐文教总体上保持上升态势,从0.121上升到0.159;从收入需求弹性来看,虽有波动,但一直高于1,这说明重庆市居民消费结构质量在逐步改善,居民发展型消费比重越来越高。改善劳动力素质的教育支出比重日趋上升,重庆市居民重视子女教育和自身继续教育的风气也越来越浓厚,就业竞争压力加大,人们根据社会需求变化接受继续教育,调整知识结构,教育消费是自身素质投资的观念被大多数居民所接受,教育投资是一种汇报率最高的投资已成为众人的共识。
通过对重庆市居民消费行为与消费结构的分析,我们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收入的增加对消费支出的刺激作用明显渐弱,这与重庆市居民传统的消费习惯、经济体制变化有关。正是由于转轨时期的各种体制变化使得居民支出预期发生变化,防范风险的储蓄倾向上升,引起消费支出减少。
重庆市居民消费倾向变化的因素与经济景气波动的短期因素无关。
由于恩格尔系数由49%下降到37.8%,居民的医疗保健类消费,交通通讯类消费,娱乐教育文化类消费,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和需求收入弹性均在不同程度地升高。标志着重庆市居民消费结构已经完成由脱离温饱型、跨越小康型正在向富裕型转变。
参考文献:
[1]欧邦才,王慧敏,李金祥. 扩展线性支出系统在需求系统中的应用[J].现代管理科学,2001,(3).
[2]重庆市统计局.重庆市统计年鉴2004[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3]李庆玉.重庆市城市居民消费需求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5).
[责任编辑:喻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81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