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的经济效益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艳英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企业文化受到民族文化、国家的制度文化、外来文化、企业传统以及企业中的个人素质等多种因素影n向,在企业中发挥导向、约束、辐射等作用。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企业文化日趋成为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凭借之一。本文从交易和契约的角度构建企业的二重交易体系,剖析企业文化产生经济效益的作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一、企业文化产生经济效益的作用机制
企业的经济收益源自于企业与员工和顾客进行的二重交易。优秀的企业文化通过满足员工和顾客的非物质性需求,提高交易效率,减少交易成本,促进交易实现并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
1.企业的二重交易结构
现代企业理论开端于科斯在 1 937年的原创性论文《企业的性质》,视企业为“一系列契约的连结”。基于此观点,剔除其中不以人为交易主体的契约,并将剩余的契约分类,那么,企业的日常运作可简化为一个完成两重交易的过程:企业与员工进行交易,满足员工的需求并获取员工的生产成果;企业与顾客交易,将企业在与员工的交易中所获取的生产成果转让给顾客,并获得顾客支付的物质回报;企业从顾客处获得的回报,成为企业持续与员工进行交易的基础,从而实现交易的连续性。简言之,企业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缔结点,不断地组织完成两重交易,实现生产和消费的连接,实现企业的利润。
企业中发生的两重交易均不可避免地具有二重性特点, 即交易内容不单一一一既包括物质性交易品,也包括非物质性交易品。二重性特点缘自于人这一交易主体的多层次需求,员工和顾客在为了满足某一需求而进行交易时,往往同时获得其他需求的满足,或伴随有其他活动。例如,员工在通过工作获得报酬的同时,还获得社会交往的机会、赞赏或批评以及完成工作的满足感等;顾客在享受产品或者服务时,可能将其评价向社会传播等等。
2.企业的经济收益
企业作为两重交易的缔结者,其当前所获利润为:企业从顾客处获取的物质性收益,减去其对员工的物质性支出,再减去交易成本和固定成本。在较长时间内,员工和顾客给予企业的非物质性付出会逐步通过影响企业的创新、进步、品牌建设等,对企业的利润构成不易预测和量化的影响,制约企业的长期发展。可见,企业的经济收益取决于企业的两重交易是否能够高效率、持续不断进行。
通常情况下,企业制度和信誉成为保障交易绩效的手段。在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契约中,除了合同明确规定的内容以及双方都要遵守的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外,还包含了或双方默认了员工对企业规章制度的认可和遵守,这些规章制度说明了双方的责任和权利等,为双方在工作中出现不一致时解决问题提供了依据,起到
保障双方交易契约绩效的作用。在企业和顾客的交易中, 除企业给予的违约承诺外,顾客还可以选择利用“契约自我履行机制”保障契约绩效,通过付出更高的价格减少交易风险。
然而,交易中的非物质性交易品难以量化,更难以通过制度或者其他的手段进行有效控制,因此,非物质性交易品往往导致交易契约不完全,影响交易绩效。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的竞争出现新的变化,例如,人才流动加剧,员工创新能力和员工服务意识制约企业的发展,顾客对产品质量和服务的要求提高,以及顾客对品牌依赖程度提高等。上述现象表明,企业面临着维持其与员工和顾客的“持续友好合作”的问题,企业交易绩效保障问题凸显出来。
3,企业文化提高交易效率。企业文化是企业理念形态文化、物质形态文化和制度形态文化的复合体。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增加员工和顾客的非物质性收益。企业最高目标、企业哲学、企业道德及企业宗旨等企业理念在日常工作中的推行,能使企业员工更具有工作自豪感、感受到个人价值实现等;通过企业标志、外貌和产品特色以及企业的文化传播网络等企业文化的物质形态载体,顾客能够感受到浸润其中的企业文化,获得非物质性的满足。例如,惠普文化常常被人称为“HPWay” (惠普之道),在HPWay的5个核心价值观中,“相信、尊重个人,尊重员工”置于首位,对人的尊重不仅帮惠普留住了她的员工,更让与之接触的顾客感受到惠普风范。再如,“体育、表演、洒脱自由的运动员精神”是耐克追求的个性化的公司文化,渗透在其产品设计中,传达到顾客心中,帮助其战胜阿迪达斯品牌。对于企业,在物质性交易品不变的情况下, 员工工作热情提高或顾客的满意度增加,均意味着企业交易品总量增加,交易效率提高。员工和顾客的非物质性回馈经过一定周期,最终转化为企业的经济收益。
4,企业文化减少交易成本。企业文化的制度载体一般包括企业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如企业规范和企业风俗等。制度的作用源于员工的需求,是员工为了达成与企业间的交易、满足自己需求而愿意接受的交易条件的一部分。换言之,企业对员工进行管理和激励所依赖的制度或非制度措施的有效性,在于员工是否愿意通过自己的行为避免损失或得到更多的需求满足。制度对非物质性交易契约的绩效保障效果不佳。相对于物质性交易品,非物质性交易的交易品难以准确量化, 因此,非物质性交易往往成为企业和员工交易中的契约缺口,导致所谓“后契约机会主义行为”。
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促进非物质性交易的契约绩效保障,起到替代正式制度、减少交易成本的作用。符合企业特点并被员工所认可的企业文化,能够给予员工非物质,性满足,促使员工愿意顺应该企业文化的要求,并且员工的行为进一步强化该种企业文化在企业内的根植,由此形成企业文化与员工需求满足间的良性互动。这种良性互动使得企业文化能够很好的发挥其引导、约束、凝聚和激励的功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正式制度,节约交易成本。
二、企业文化作用的影响因素
在企业两重交易中,企业文化所创造的经济效益的大小,取决于企业、员工和顾客三个交易主体的特点。
1.行业特征。企业所在行业的特点,决定了企业经济收益与企业非物质性收入的相关性,决定了企业文化对经济收益的影响程度。在高新技术行业的企业,创新能力是决定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企业中创新的文化氛围能够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进而通过创新成果的推广,转化为相对较大的经济收益。例如,索尼和松下在其企业文化方面具有截然不同的特点,前者注重创新开拓,后者更注重制造出精益求精的产品,经过多年积累,索尼发展成为行业的领头羊。再如,对于餐饮、化妆品等行业,顾客在交易前对于交易品的品质难以充分了解,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顾客承担的交易风险较大,为了减少可能存在的损失,顾客往往通过选择品牌或参考其他人的评价来选择交易
对象,因此,企业文化通过增加企业非物质性收入而创造的经济效益也较大。不同品牌化妆品的差价达到几十倍,相比之下,食盐等产品的品牌效应就难以达到如此程度。
2.个体特征。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员工和顾客,其非物质性交易品对物质性交易品的替代比例大不相同,社会发展、文化传统以及员工个体需求特点等因素,均对企业文化产生的经济收益的大小构成影响。
个体特征对企业文化产生经济效益大小的影响在于人的需求结构的变化。马斯洛认为,对于同一个人来说,5种需求往往同时存在,但是需求结构因人而异;人的需求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当较高层次的需求出现之前,将先寻求满足低层次需要;每一级需求之间可能出现重叠交叉,但在交叠产生的各级需求中,必有一种需求占主导地位;如果较低层次的需求重新被剥夺,这种需求可能再次成为主导需求;人的行为是依一定时期、地点和条件下的最强烈的需求来决定的,但当一种需求基本满足之后,这种需求就不再是行为的主因。
因此,在企业的二重交易中,物质性交易品与非物质性交易品共同决定交易行为是否能够进行,但二者的重要性因人而异,并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此消彼长,即:二者之一满足人的主导需求而居于主导地位;当人的物质需求的满足达到一定程度后,非物质性交易品的重要性会逐步上升,进而可能成为交易是否能够进行的决定因素;同样,如果人的物质需求的满足减弱,那么物质性交易品的重要性可能重新上升。在管理学理论中,从福特制流行到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再到组织文化研究兴起,正体现了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中非物质性交易品对个人行为的不同影响力。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非物质性需求增加,企业文化满足个体非物质性需求、引导个体行为的能力日益增强。
结论:
企业具有二重交易结构,通过满足员工和顾客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两重需求来实现企业经济收益。企业的发展取决于其是否良好保障交易契约绩效。随着社会发展,企业两重交易中的各个交易主体的需求均有所变化: 员工获得尊重、实现自我价值等非物质性需求日益增加;顾客所面临的选择日趋丰富,顾客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品牌选择来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以及规避交易风险;企业所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产品创新与服务周到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这些变化导致交易契约趋于不完全,契约绩效难以通过制度得到有效保障。优秀的企业文化通过满足员工和顾客的非物质性需求,提高交易效率,减少交易成本,促进交易进行,因而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 日本文作者:杨艳英 清华大学经济学研究所责任编辑:尚 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82226.htm